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3~6岁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并探讨不同屈光类型与弱视发生的关系。方法描述性研究。对674例(1 348眼)3~6岁裸眼视力低于正常(3岁≤20/40,4岁≤20/32,5岁及以上≤20/25)儿童进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检查屈光状态及矫正视力。分析不同年龄段、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不同年龄段屈光参差分布以及屈光参差与弱视发生的关系。不同年龄段屈光分布的构成比及弱视发生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视力低常儿童中屈光分布以远视为主,近视发生率较低;随着年龄增加,远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近视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P<0.001)。弱视眼和非弱视眼屈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1,P=0.01);弱视眼中前3位屈光类型分别为复性远视散光(59.4%)、单纯远视散光(17.8%)和混合性散光(15.8%),而单纯近视眼中无弱视发生。双眼等效球镜度差值≥1 D时容易引起屈光参差性弱视,并且弱视发生率随屈光参差程度增大而升高(χ²=62.9,P<0.001)。结论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以远视为主,远视性屈光不正、散光、屈光参差等屈光异常更容易引起弱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矫正视力情况及其与双眼视觉功能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北京9家医院(分布于8个区县)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患者106例(106眼),年龄(6.2±5.4)岁。根据屈光参差危险因素将所有患者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6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组(5例)、散光性屈光参差组(12例)、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0例)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2例)。对所有患者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远近立体视等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双眼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BCVA及双眼视觉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双眼矫正视力差值程度与双眼视觉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5组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及远近立体视情况。结果:屈光参差的差值程度与高度屈光不正眼UCVA和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即随机点立体视,包括立体视锐度、交叉立体视、非交叉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与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均呈负相关(均P<0.05)。5组间在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方面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21、5.271、3.622、3.647、3.464,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高度屈光不正眼BCVA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立体视在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与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的远立体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立体视在近视性屈光参差组最好,然后依次为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散光性屈光参差组、远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以及近视合并散光性屈光参差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参差程度与视力、立体视功能相关,且立体视功能和双眼矫正视力差值也有相关性。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儿童立体视损害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功能治愈情况和其远近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方法 采用颜氏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测定正常儿童、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和具有同样远视屈光度但不伴内斜视的儿童弱视治愈后的远近立体视锐度。结果 正常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测定结果无差异。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均优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远近立体视锐度。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和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立体视锐度均优于近立体视锐度。结论 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和远视性弱视治愈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的差异与其治疗前的屈光状态和眼位有关。儿童远视应尽早进行光学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立体视觉的状况.方法 对4~8岁,平均(5.2±1.8)岁,20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其中散光性弱视65例、近视性30例、远视性110例),应用颜少明等随机立体检查图及同视机,检测不同类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远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近零视差、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立体感知度.结果 轻、中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三种类型近零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视性弱视较小,近视性次之,散光性最差(P均<0.05);远立体视有显著差异,远视性较好散光性较差(P均<0.05);重度弱视3型近零视差和远立体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融合范围3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程度对弱视患者三级视功能有明显影响(P<0.05),程度越重影响越大.结论 弱视影响儿童期立体视觉建立,散光性弱视对立体视觉的影响大于近视性、远视性弱视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市海淀区2~3岁儿童远视力、屈光参考范围及异常转诊标准。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整群抽样,对随机抽取到的24所海淀区幼儿园托班和小班的3 804名2~3岁儿童进行远视力和屈光度检查。远视力检查使用图形视力表,屈光度检查使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远视力、球镜度和柱镜度的分布特征。分别将球镜度以每1.00 D、柱镜度以每0.50 D为一个区间各分为7组,观察各组视力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度数球镜度组或柱镜度组视力分布是否存在差异。以视力低于0.4为视力异常,比较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根据视力不同分为视力正常组(≥0.6)、视力低常组(=0.5)、视力异常组(≤0.4)3组,比较不同视力组屈光异常的发生率。不同屈光度组视力分布的比较使用秩和检验,视力和屈光异常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结果3 378例儿童(6 756眼)获得完整视力和屈光度资料。2岁儿童视力为0.6(0.6,0.6),3岁儿童为0.6(0.6,0.8),3岁儿童视力明显优于2岁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0.10,P<0.01)。2岁和3岁儿童视力参考值下限P5值为0.5。2岁儿童与3岁儿童比较无论球镜度还是柱镜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2.48、-2.10,P>0.05)。不同球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89.22,P<0.01);-0.25~+0.75 D组视力优于总体样本(Z=1.66,P<0.05);+1.00~+2.75 D组视力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P>0.05);而+3.00D~组的视力低于总体样本(Z=3.53,P<0.01)。不同柱镜度组间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73.73,P<0.01);0.00~-1.50 D组视力分布与总体样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2,P>0.05);当柱镜度等于或超过-1.75D时视力低于总体水平, 并且视力水平随散光度增高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1、4.73、4.97,P<0.01)。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时视力异常率明显增高(χ²=142.20,P<0.01)。视力异常组屈光异常率亦显著增高(χ²=240.82,P<0.01)。结论对2~3岁儿童的进行屈光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弱视。远视球镜度等于或高于3.00 D,柱镜度值大于等于1.75 D为屈光异常转诊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唐山市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其屈光状态进行调查,以期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方法抽取唐山市15所幼儿园3~6岁儿童4850名,进行视力、屈光度状态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定4850名3~6岁儿童的远视力,视力低常者1280名,视力低常率为26.4%,其中复性远视散光占52.0%,混合性散光占17.4%,复性近视散光占11.1%。弱视儿童180名(3.7%),主要是屈光不正性弱视(64.4%)。不同年龄组儿童的视力低常率和弱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P〉0.05)。结论唐山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主要类型为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性散光,弱视的主要类型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早期筛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屈光异常和弱视并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对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疗效。方法:招募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及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48例(其中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18例36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30例30眼),所有患者排除其他眼病,在屈光矫正、合理遮盖的基础上接受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的训练。初期训练以提高视力为主,视力达0.6以上者加上脱抑制训练及双眼视功能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视力及双眼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共18例36眼,其中轻度弱视组13眼,中度弱视组19眼,重度弱视组4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共30例30眼,根据弱视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组5眼,中度弱视组13眼,重度弱视组12眼。治疗60次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治疗60次后立体视有明显提高,且与屈光度无关(P>0.05),与初始视力及治疗后视力均呈正相关(P<0.05),与屈光参差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4D数字化弱视斜视矫治系统联合传统的弱视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3~9岁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视力并改善其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不同差值的屈光参差对视力发育和立体视形成的影响,分析屈光参差与单眼弱视、立体视之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01/2014-12在我院门诊初诊屈光参差患者326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最佳矫正远、近视力,以及矫正后近立体视,分析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结果:随着屈光参差差值的增大,高屈光眼远近矫正视力下降,弱视发生率增高,异常立体视增多,有统计学差异.远视组出现弱视和立体视异常最早且比例最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屈光参差差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弱视和立体视异常的比例,远视性屈光参差形成弱视的差值最小,与其高屈光眼调节功能不足,近视力无法正常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9.
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远视性屈光参差、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称性远视、对称性近视四组1311例患者的矫正视力在同等屈光度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等屈光度时远视性屈光参差屈光度高侧眼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屈光度低侧眼和对称性远视;近视性屈光参差高侧眼、低侧眼、对称性近视三者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35D以上对称性远视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对称性近视。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除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外,屈光参差的存在更加重了视功能的损害。较低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不导致弱视。对称性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强于对称性近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歇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238例患者。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正视组(-1.00 D<双眼等效球镜<+1.00 D)、近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和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相差≥1.00 D),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比较分析四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23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看近斜视度(45.71±18.81)△,平均看远斜视度(43.98±19.55)△,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保留远立体功能的比率分别为23.3%、15.5%、19.7%、 18.8%,各组之间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近立体视功能的比率分别为66.7%、79.8%、81.6%、64.6%,屈光参差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多,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少,屈光参差组与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33)。(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0.1%,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2.6%)最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3%)最低。(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患者中,有、无远立体视的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2.35±0.75)D和(2.34±1.75)D,两组间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无近立体视患者双眼等效球镜的差值(3.11 D±2.29 D)明显大于有近立体视患者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93 D±0.83 D),两组的差值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对于斜视角度较大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对远立体视功能影响不大,屈光参差加重对近立体视功能的损伤,屈光参差度越大,近立体视功能损伤越重。(眼科, 2016, 25: 396-399)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两对比度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者和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近视力的特点。方法:屈光参差≥2.0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者18例,非屈光参差性近视者17例,运用框架眼镜完全矫正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两对比度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进行近视力的测量及分析。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和中低度近视对照组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测得的双眼近视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实验组,还是中低度近视对照组,100%对比度下所得近视力值与10%对比度所得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论是在100%对比度,还是在10%对比度下,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视力值均较标准对数近视力表所测得值显著低。在100%和10%两种对比度下的标准对数近视力表和汉字近视力表所测得的近视力,中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者与中低度近视者双眼近视力无显著差异,但其近视力均受对比度影响,对比度降低,近视力下降。汉字视力表测得近视力值比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得值显著低。  相似文献   

12.
视力表的标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多年来视力表在设计、制作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两种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存在的问题。认为视力表视力检查是评价人眼主觉视力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它只对视觉功能做粗略的评估,简便和实用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今后在设计和使用视力表时应考虑:①设计合理、简便实用、兼顾习惯、国际接轨、全国统一;②除有通用表外,另设计出供3岁左右儿童使用的视力表。建议国家标准局在业务主管部门(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协助下,组织视力表问题研究专题组,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提出规范统一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AIM: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visual acuity(VA)measured by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chart,5 m Standard Logarithm Visual Acuity(5 SL)chart,and 2.5 m Standard Logarithm Visual Acuity(2.5 SL)chart in outpatients of age 12-80 y.METHODS:Each patient(totally 2000 outpatients)had both eyes tested with ETDRS chart at 4 m,5 SL chart at 5 m,and 2.5 SL chart at 2.5 m in random order.The VA values of outpatients were categorized by ages.VA values were expressed by log MAR recording method.RESULTS:The mean VA results of ETDRS charts,5 SL,and 2.5 SL chart were 0.52±0.28,0.50±0.30,and 0.46±0.28 log MAR,respectively.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hree eye charts in the whole group(P<0.001).For all subjects,the correlation of VA tested with three char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0.944,0.937,0.946,all P<0.001).Bland–Altman analysis shows the 95%limits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5 SL and 2.5 SL chart were-0.182 to 0.210,-0.139 to 0.251,and-0.151 to 0.235 log MAR,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ree eye charts is not high.The VA measured by 5 SL chart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at by ETDRS chart and 5 SL chart would be a suitable alternative when ETDRS chart are not available in the clinical situation.The VA measured by 2.5 SL chart is about 0.5 line better than VA tested with ETDRS chart,which may overestimate V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分析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112例212眼,甲组62例117眼,年龄4-12岁(5.71±1.78岁),乙组50例95眼,年龄3-12岁(5.96±1.83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1眼(17.95%)、67眼(57.26%)、29眼(24.79%),乙组为18眼(18.95%)、55眼(57.89%)、22眼(23.16%)(χ2=0.09,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30眼(23.15%)、64眼(54.70%)、23眼(19.66%);乙组为24眼(25.26%)、54眼(56.84%)、17眼(17.89%)(χ2=0.133,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近距离视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17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9.32%,有效率为43.59%,无效率为17.09%;乙组基本治愈率为47.37%,有效率为36.84%,无效率为15.79%,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1.434,P〉0.05);甲乙两组治疗后轻、中、高度近视眼数分别为:4眼(3.42%)、65眼(55.56%)、48眼(41.03%)和5眼(5.26%)、67眼(70.53%)、23眼(24.21%)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734,P〈0.05)。结论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好,同时能更好的减少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近视性弱视患儿分组,对照组予短小遮盖+近距离功能性视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屈光动态变化、BCVA、弱视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视性屈光度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治疗1a后的近视性屈光度、年均屈光度变化值和弱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优于治疗前,治疗1a时优于治疗6mo(P<0.05)。

结论: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可有效降低年平均屈光度变化值,矫正最佳视力,降低弱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常视力眼波前像差与不同对比度视力的相关关系,探讨与视力相关的像差函数.方法 应用Snellcn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1.5者81例(81只眼),用WASCA波阵面像差仪测眼波前像差,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测量、暗环境下对比度分别为100%、25%、10%和5%的视力.用多元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波前像差与不同对比度视力的相关关系.结果 总像差、各阶像差及各Zemike函数与亮、暗环境中对比度为100%和25%视力间的直线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2阶像差及离焦像差与亮、暗环境中对比度为10%和5%视力间直线相关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35和-0.28、-0.35:-0.33、-0.38和-0.28、-0.39;-0.31、-0.39和-0.28、-0.39(P<0.01).其余像差与对比度为10%利5%视力间直线相关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常视力眼波前像差与高对比度视力无直线相关关系,与低对比度视力有直线相关关系,总像差、2阶像差和离焦像差越小,低对比度视力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成功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23例40眼,记录矫正视力,分析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中视力≥0.4者14眼,占35%,23眼为低视力眼,占57.5%,盲眼有3眼,盲目率7.5%;(2)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视神经损害,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结论 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视神经损害以外还有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改善视力预后的措施:在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以及采取积极的弱视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苏炎峰  陈洁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2008,10(1):62-64,80
目的评价Psychometric视力表在弱视儿童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拥挤现象对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我院门诊5~15岁儿童113人,男65人,女48人,平均年龄(7.42±2.03)岁,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包含拥挤现象的Psychometric视力表分别检查左右眼的两种视力,比较正常眼和弱视眼两种视力的差别。结果正常视力儿童和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异都有显著性(P〈0.05)。对数视力比P视力高。弱视儿童的两种视力差别比正常儿童大。不同弱视类型之间视力差别不大.不同弱视程度之间两种视力有差别。结论儿童都受拥挤现象的影响,但是弱视儿童的拥挤现象更明显。拥挤现象影响程度与弱视程度有关。与弱视类型关系不大。Psychometric视力表适合弱视患者的视力检查。  相似文献   

19.
杨瑶华  甄毅  吴海涛  李鹏 《眼科》2013,22(2):117-120
目的 比较灯箱视力表与Freiburg电子视力表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评价Freiburg电子视力表的临床应用价值。设计 诊断性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86例,平均年龄(26.3±2.1)岁。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随机由2位固定检查者分别使用灯箱视力表和Freiburg电子视力表进行检查,两种视力表检查的顺序随机决定。所有检查均在同一房间内完成,房间内亮度小于3 lux。检查距离均为3 m。对不同视力表间与检查者间测量重复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的差别并计算相关系数r值。主要指标 使用两种视力表获得的logMAR视力。结果 在检查者一,用灯箱视力表查,被检者logMAR视力为0.19±0.23,Freiburg电子视力表0.20±0.15,两者差值为-0.011±0.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1, P=0.461),但有显著相关性(r=0.808,P=0.000)。在检查者二,用灯箱视力表查,被检者logMAR视力为0.32±0.25,Freiburg电子视力表为0.20±0.15,两者差值为-0.118±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1, P=0.000)及显著相关性(r=0.810,P=0.000)。均用灯箱视力表,检查者一、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72,P=0.001),两者显著相关(r=0.938,P=0.000)。而均用Freiburg电子视力表,检查者一、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9,P=0.890),两者显著相关(r=0.986,P=0.000)。结论 Freiburg电子视力表受检查者因素的影响小于灯箱视力表,其在不同测量者间的可重复性优于灯箱视力表。(眼科, 2013, 22: 117-120)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扫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SPVEP)作为一种客观视功能检测技术,可被用于婴幼儿及合作度较差的成年人的客观视力测定.已有研究显示,振幅-视角对数( A-LogVA)回归方法可提高SPVEP推算视力的准确性. 目的 研究SPVEP在视觉发育期儿童中的应用,并比较两种不同的视力推断方法,即振幅-空间频率(A-SP)回归方法和A-LogVA回归方法在儿童,尤其是弱视儿童客观视力评估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取3~12岁各种原因所致弱视儿童26例26眼为弱视组,同时选取与弱视组儿童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儿童31人为正常组.检测其最佳矫正LogMAR视力,并使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测SPVEP,选用0.99~12.89 cpd的10个不同空间频率正弦调制水平光栅连续刺激视网膜,结果经离散傅里叶分析后采用A-SP回归方法和A-LogVA回归方法计算SPVEP视力,对检测结果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在正常组,由A-SP回归方法和A-LogVA回归方法计算所得的SPVEP视力与LogMAR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 (P<0.01)和0.733(P<0.01),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173,P<0.01).由A-SP回归方法所测得的SPVEP视力(A-SP视力)与LogMAR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40±0.02,由A-LogVA回归方法所测得的SPVEP视力(A-LogVA视力)与LogMAR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26±0.02,A-SP视力与A-LogVA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14±0.02.在弱视组,由A-SP回归方法和A-LogVA回归方法计算所得的SPVEP视力与LogMAR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P=0.515)和0.456(P<0.05),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3,P<0.05).A-SP视力与LogMAR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07±0.05,A-LogVA视力与LogMAR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12±0.05,A-SP视力与A-LogVA视力均数差值的绝对值为0.05±0.01.在不同视力段,SPVEP视力存在高估或低估现象. 结论 SPVEP可对正常视力及弱视儿童的客观视力进行评估,且A-LogVA回归方法推断所得客观视力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