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调查组研究对象共92例,平均年龄(44.35±4.12)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Kuppermen症状评分>15分。对照组研究对象为非因围绝经期综合征就诊的正常更年期妇女90例,平均年龄(43.42±3.89)岁,采用自编的社会心理状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来评价抑郁、焦虑的发生情况,以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调查组92例中研究对象抑郁与焦虑的平均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焦虑、抑郁症状筛查结果为应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所有P<0.05的变量为自变量,与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大、痛经、自身病重、关节肌肉酸痛、感觉异常、子女长期离家以及阴道干涩。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等影响因素有关,需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保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2.
4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太原市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发生率及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妇科门诊就诊的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访问填写。结果:402例围绝经期妇女的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6.7±2.9)岁。Kuppennan平均分为(30.6±5.2)分,并且46~50岁年龄组Kupperrman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各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症状依次是:疲倦乏力、失眠、易激动、潮热出汗、头痛,38.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13.7%的妇女患有焦虑症。结论:围绝经期妇女以疲倦乏力、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应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围绝经期抑郁症误诊教训.方法 对69例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误诊科室、躯体症状、治疗方案及疗效的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进行心理评估,并与全国常模对照.结果 围绝经期抑郁症误诊科室有妇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心血管及消化内科,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及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升高,与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28.65±4.2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评分24.92±3.24.结论 由于围绝经期抑郁症很多症状与更年期综合征相似,易误诊,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心理评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型分布特点。 方法:应用围绝经期妇女一般生活问题调查表,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应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特点;应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调查表,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证型分布情况。 结果:有效调查问卷634例,其中74.76%(474/634)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有抑郁倾向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77.29%(490/634),有抑郁表现者占8.36%(53/634),有72.40%(459/634)的被调查者具有烦躁易怒、夜寐不安、口干口苦等心肝火旺的临床表现。 结论: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不足,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根据本次被调查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得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证型为心肝火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抑郁和焦虑症状。结果 表明,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和SAS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 体育运动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重度抑郁症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围绝经期重度抑郁症妇女给予服用尼尔雌醇、氟西汀、解郁汤及心理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价,同时检测血清雌二醇(E2)、血清促卵泡素(FSH)含量变化。结果经过8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E2水平明显增高(P〈0.01),FSH含量显著降低(P〈0.01),HAMD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1)。26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6例(61.5%),显效6例(23.1%),有效4例(15.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重度抑郁症疗效好、副作用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天河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其保健需求,为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天河社区308例45.60岁妇女为调查对象,以Greene症状量表和自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广州市天河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47.9岁,前4位顺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20.1%)、骨关节疾病(12.7%)、高脂血症(8.1%)和子宫肌瘤(7.5%),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8%;最为痛苦的前4位症状是:烦躁54.2%(115/212),失眠52.36%(111/212),肌肉、骨关节疼痛48.1%(102/212),容易疲劳和乏力46.2%(98/212),有关“绝经的原因、绝经的远期影响、保健措施、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等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3.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应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8.
魏双双  黄哲人  何轶然  张治芬  黄坚 《浙江医学》2016,38(24):1961-1965
目的探讨运动对围绝经期症状和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更年期门诊就诊的634例围绝经期妇女,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妇女基本情况,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估妇女围绝经期症状,采用HAMD评分量表评估妇女抑郁症状。结果不同运动频率妇女在情绪波动、抑郁疑心、眩晕、心悸、皮肤蚁行感、抑郁情绪、自杀、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激越、自知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频率越高,改良Kupperman评分和HAMD评分总分越低(均P<0.05)。运动频率与改良Kupperman评分和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r=-0.135和-0.125,均P<0.01),改良Kupperman评分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606,P<0.01)。结论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抑郁症状,推荐每周超过3次的运动作为改善围绝经期症状、抑郁症状的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顾明芳  夏佳娜  俞延波 《浙江医学》2017,39(11):915-917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的围绝经期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睡眠质量关系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表(S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围绝经期综合征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106例围绝经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PSQI总分6.359±4.099;31.13%的围绝经期患者睡眠质量较差;文化程度、月经情况与睡眠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年龄、职业、经济收入、抑郁、更年期症状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睡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绝经期门诊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更年期症状,尤其抑郁症状是影响更年期妇女睡眠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症状、影响因素以及女性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和需求.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1546名45 ~ 65岁常住户籍女性围绝经期症状以及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该人群的平均绝经年龄(49.5±3.7)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75.7%(1094人),小学以下、中学和大专以上学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81.4%(48人)、76.5%(963人)和65.4%(83人)(P =0.007).性生活障碍(80.8%),潮热出汗(64.7%)和疲乏感(55.8%)是围绝经期最常见的症状.最主要影响生活的3种症状是:泌尿系症状、性生活障碍和潮热出汗.27.1%(391人)的女性不知道围绝经期的概念,16.5%(238人)的女性不知道围绝经期可能出现的症状,19.8%(285人)的女性不知道围绝经期应当采取的保健措施,20.5%(296人)的女性不知道哪些症状需要就医.围绝经期妇女获取围绝经期知识的常用方法是与同龄人交流沟通(458人,31.7%)、向专业人士咨询(364人,25.2%)和查阅宣传资料(255人,17.6%).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很高,但多数女性缺乏围绝经期的相关知识且缺少专业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士焦虑状况及焦虑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697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的焦虑得分平均为47.12±10.65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发生率为31.0%,焦虑状况较严重的护士特征为:年龄30~40岁、已婚、于ICU、外科、手术室和急诊科工作的护士。结论对护士应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心理保健咨询和保健服务,同时护士应加强自身修养,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自我保健,有效降低临床护士焦虑发生率,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勇  郭娟  李森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179-181,184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低于常模。大学生积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P<0.05);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均与积极归因风格得分和消极归因风格得分的差分(CPCN)呈显著负相关(P<0.05);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5个因子及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强迫症状、敌对与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偏执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月仙 《医学综述》2014,(3):555-557
目的利用绝经期等级评定量表(MRS)评分系统评价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MRS评分系统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226例年龄在4060岁围绝经期136例和围绝经后期90例患者的10项围绝经期症状情况,根据是否伴有围绝经期症状将围绝经期患者分为伴有和未伴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两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期妇女的睡眠障碍、潮热出汗发生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其中年龄≥50(OR=3.468,95%CI:0.65360岁围绝经期136例和围绝经后期90例患者的10项围绝经期症状情况,根据是否伴有围绝经期症状将围绝经期患者分为伴有和未伴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两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期妇女的睡眠障碍、潮热出汗发生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其中年龄≥50(OR=3.468,95%CI:0.6535.341)、患有慢性病(OR=4.317,95%CI:0.8135.341)、患有慢性病(OR=4.317,95%CI:0.8136.134)、流产>3次(OR=1.937,95%CI:0.3416.134)、流产>3次(OR=1.937,95%CI:0.3413.481),丧偶或离异(OR=2.452,95%CI:0.4513.481),丧偶或离异(OR=2.452,95%CI:0.4514.454),月收入<800元(OR=2.937,95%CI:0.3814.454),月收入<800元(OR=2.937,95%CI:0.3813.463)是严重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睡眠障碍、潮热出汗是围绝经期人群中较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年龄≥50、患有慢性病、流产>3次、丧偶或离异、月收入<800元是严重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抑郁854例临床分析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改良爱丁堡一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对卒中患者进行测评,并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PSD发生率为46.O%,其中轻度23.3%,中度14.8%,重度7.9%,以轻、中度抑郁为主。影响PSI)发生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年龄、抑郁症史、病灶数量、高血压、饮酒、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结论:PSD发生率较高,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增城市及天河区妊娠妇女焦虑心理,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两区妊娠妇女共2843例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编一般情况与妊娠资料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选用SPSSl5.0软件进行统计,比较两区孕妇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分析孕妇焦虑与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天河区989例妊娠妇女中抑郁发生率为19.1%;焦虑发生率为11.7%;增城区1854例妊娠妇女中抑郁发生率为25.2%;焦虑发生率为18.5%;两区焦虑抑郁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o.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天河区抑郁焦虑影响因素包括收入、先兆流产情况、自然流产情况、丈夫关心程度、孕前基础疾病史、呕吐情况、担心胎儿出生缺陷情况、出生后可能存在经济问题、工作压力;增城区抑郁焦虑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学历、居住环境、自然流产情况、丈夫关心程度、出生后可能存在经济问题、工作压力。结论:针对不同区特点对所在区孕妇给予及时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以减少其焦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TSD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的群众,进行DSM-Ⅳ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完成调查的289人中,PTSD筛查阳性率为11.4%。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3.4%,8.7%报告有自杀观念。灾后6个月PTSD发生率为11.4%,PTSD组反复更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及其他因子分、SDS总分和标准分、SAS总分和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是11.4%(6个月)。PTSD患者无法摆脱精神创伤的痛苦记忆,PTS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基层部队官兵消化道症状与内在心理健康、外在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心理角度防治消化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消化道症状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部队基层官兵抽样调查,根据消化道症状问卷结果将被试者分为有消化道症状组(症状组)和无消化道症状组(对照组),再比较两组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情况,并将消化道状评分分别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根据消化道症状问卷结果将185名被试者分为症状组(n=134)和对照组(n=51);症状组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除呕血与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未见明显相关外,消化道各症状与SCL-90各因子均为正相关(P〈0.05);症状组在社会支持总分(38.40±6.98)、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7.79±2.09)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得分(41.57±7.97)、(9.19±2.57)(P〈0.01)。食欲下降、恶心、饱胀不适症状及消化道总分均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因子成负相关(P〈0.05)。【结论】基层部队有消化道症状部分官兵心理健康状态低,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考察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肝郁和抑郁情况。方法:从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病房及石门路分院门诊收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共198例(患者组),从路边行人及街道居民中随机调查绝经后正常老年女性共120例(正常组)。通过调查两组老年女性的年龄、绝经年数、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构成比、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性格测试量表(E)得分、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肝郁证候量表得分的情况,分析两组老年女性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肝郁及抑郁状况上有无差异。结果:正常组与患者组相比,年龄、绝经年数、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构成比、EPQ性格测试量表得分无差异(P〉0.05)。正常组SDS量表平均分为35.58分,而患者组为40.20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正常组有5%的老年人达到抑郁标准,而患者组为15.15%.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正常组肝郁证候量表平均分为7.33分,而患者组为13.13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正常组符合肝郁证候量表诊断标准的占19.17%,而患者组达到了43.94%,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o结论:老年女性慢性尿感患者与正常老年女性相比,有明显肝郁和抑郁倾向,且抑郁的发病率比正常老年女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基层全科医生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教学实践培训路径。方法: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慢性病心理指导、常见心理、精神卫生问题临床特征、处理及防控原则的培训。结果:慢性病心理指导、常见心理、精神卫生问题临床特征、处理及防控原则项目,老师考核和学员自评结果分别为67.5%、70.2%,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学员自评结果为25.9%。结论:(1)基层全科医生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有所提高;(2)心理测量知识薄弱,应加强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