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血清学和病原学的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ARS患者和康复者的血清学和病原学变化;筛选SARS康复者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方法 ELISA、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抑制消减杂交(SSH). 结果 80.4%的SARS康复者和2%的密切接触者SARS-CoV的IgG抗体为阳性,康复后8个月内康复者抗体平均水平呈下降趋势;芯片能检测出血、便、痰和尿标本中的冠状病毒核酸,发现编码S1蛋白的核酸在大部分标本中是连续的;SSH获得了SARS康复者淋巴细胞中差异表达的77个cDNA克隆,其中4个为未知的新序列. 结论大多数SARS康复者产生了冠状病毒特异的IgG抗体;密切接触者中可能存在隐性感染者;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芯片能检测出各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并建立相应的基因谱;SSH文库为筛选新型冠状病毒特异的抗体基因奠定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台湾地区SARS流行期间 ,在判定衣原体肺炎与支原体肺炎引起的非典型肺炎上存在困难。为此 ,对 3月至 7月间 3 2 5例SARS可疑病例的配对血清进行实验室检测。衣原体肺炎用微量免疫荧光法 ,支原体肺炎用酶联免疫法 ,依据为存在IgM或IgG效价上升。冠状病毒阳性依据咽拭PCR阳性或血清抗体IFA或中和抗体检测阳性确定。在 3 2 5例中 13 2例 ( 4 0 .6%)判为冠状病毒阳性 (SARS阳性 )。SARS阳性群中 ,193例 ( 5 9.4%)判为冠状病毒阴性 (SARS阴性 )。SARS阳性群中 ,42例 ( 3 1.8%)衣原体抗体阳性 ,2 4例 ( 18.2 %)支原体抗体阳…  相似文献   

3.
间接免疫荧光法在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建立SARS冠状病毒(SARS—CoV)特异性抗体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用SARS病人的咽漱液样本,在Vero—E6细胞中培养,分离SARS冠状病毒;用已制备的SARS病毒抗原片与临床确诊为SARS的病人双相血清和正常人对照血清作用,再用荧光标记羊抗人IgM/IgG抗体与之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图像。结果 通过建立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在44份SARS临床病例标本中,检出IgG抗体阳性3l份,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0.45%。31份IgG阳性者的急性期血清中IgM检出率为38.70%,IgM最早产生于发病第3天,发病7d以上的6例的IgM抗体均为阳性,滴度在发病12~15d达到高峰(1:80);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最早产生于发病第8天,滴度在发病15~20d达到高峰(1:320~1:640)。97份正常人的血清标本中IgG抗体阳性率为3.09%,IgM抗体为阴性。结论 利用此方法,证实被SARS冠状病毒感染后,在机体中产生有特异性的IgM/IgG抗体;本方法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以用于早期临床诊断SARS病毒感染和辅助临床做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连续7年随访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变化,应用胃肠镜观察胃肠道的病理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IFA)和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对SARS患者发病1年后采用每隔1年检测一次血清SARS病毒(SARS-CoV)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用抗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对SARS恢复期患者胃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14例SARS患者特异性IgG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71(95%CI:1/58~1/85),连续追踪7年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患者IgG抗体滴度消失,特异性IgM抗体1年后消失,N蛋白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146(95%CI:1/122~1/171),与IgG抗体变化同时呈下降趋势.7年后其中9例患者检测N蛋白抗体全部为阴性,另5例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N蛋白抗体仍检测阳性,其中3例N蛋白抗体滴度维持在1/156~1/210之间,2例N蛋白抗体滴度接近正常.该5例患者行胃肠镜检测和细胞免疫组化试验,血中N蛋白抗体检测阳性的3例患者胃组织黏液腺上皮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表达,大部呈胞浆着色.其中1例患者在肠组织浆液柱状上皮及间质细胞亦有表达,另2例血清N蛋白抗体检测接近正常的患者,细胞免疫组化为阴性.5例患者病理活检:1例明确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并直肠多发转移"、1例"胃息肉"、1例"浅表性胃窦炎",其余2例正常.结论 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N蛋白抗体在恢复期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消失;N蛋白抗体变化规律与病情轻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连续7年随访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变化,应用胃肠镜观察胃肠道的病理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IFA)和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对SARS患者发病1年后采用每隔1年检测一次血清SARS病毒(SARS-CoV)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用抗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对SARS恢复期患者胃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14例SARS患者特异性IgG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71(95%CI:1/58~1/85),连续追踪7年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患者IgG抗体滴度消失,特异性IgM抗体1年后消失,N蛋白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146(95%CI:1/122~1/171),与IgG抗体变化同时呈下降趋势.7年后其中9例患者检测N蛋白抗体全部为阴性,另5例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N蛋白抗体仍检测阳性,其中3例N蛋白抗体滴度维持在1/156~1/210之间,2例N蛋白抗体滴度接近正常.该5例患者行胃肠镜检测和细胞免疫组化试验,血中N蛋白抗体检测阳性的3例患者胃组织黏液腺上皮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表达,大部呈胞浆着色.其中1例患者在肠组织浆液柱状上皮及间质细胞亦有表达,另2例血清N蛋白抗体检测接近正常的患者,细胞免疫组化为阴性.5例患者病理活检:1例明确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并直肠多发转移"、1例"胃息肉"、1例"浅表性胃窦炎",其余2例正常.结论 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N蛋白抗体在恢复期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消失;N蛋白抗体变化规律与病情轻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连续7年随访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变化,应用胃肠镜观察胃肠道的病理改变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IFA)和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对SARS患者发病1年后采用每隔1年检测一次血清SARS病毒(SARS-CoV)特异性IgM、IgG及N蛋白抗体滴度;用抗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对SARS恢复期患者胃肠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14例SARS患者特异性IgG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71(95%CI:1/58~1/85),连续追踪7年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患者IgG抗体滴度消失,特异性IgM抗体1年后消失,N蛋白抗体1年后平均滴度为1/146(95%CI:1/122~1/171),与IgG抗体变化同时呈下降趋势.7年后其中9例患者检测N蛋白抗体全部为阴性,另5例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N蛋白抗体仍检测阳性,其中3例N蛋白抗体滴度维持在1/156~1/210之间,2例N蛋白抗体滴度接近正常.该5例患者行胃肠镜检测和细胞免疫组化试验,血中N蛋白抗体检测阳性的3例患者胃组织黏液腺上皮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表达,大部呈胞浆着色.其中1例患者在肠组织浆液柱状上皮及间质细胞亦有表达,另2例血清N蛋白抗体检测接近正常的患者,细胞免疫组化为阴性.5例患者病理活检:1例明确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并直肠多发转移"、1例"胃息肉"、1例"浅表性胃窦炎",其余2例正常.结论 SARS患者血清特异性IgM、IgG、N蛋白抗体在恢复期呈下降趋势,7年后大部分消失;N蛋白抗体变化规律与病情轻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ARS患者不同时期体内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 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34例早期、恢复期SARS患者,39例治愈后随访者,201例一线医护人员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ARS病毒IgG和IgM抗体,同时对18例SARS患者及40例医护人员的泪液也做了检测. 结果 IgM抗体的阳性率在疾病早期和恢复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IgG抗体的阳性率在恢复期高于早期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5);12例系列血清IgG抗体含量在恢复组和随访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IgM抗体含量在随访组大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一线医护人员IgG抗体的阳性率为1.99%,健康体检者IgG和IgM抗体均为阴性;SARS早期、恢复期患者及一线医护人员的泪液中均未检出SARS病毒抗体. 结论 SARS病毒IgM抗体在发病3个月后基本阴转,而IgG抗体仍持续高水平阳性,有可能成为保护性抗体;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动态监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8.
发热患者SARS冠状病毒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发热患者中是否存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方法对2003年5月~7月,SARS流行期间湖北地区临床发热患者373例血清进行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IgG、IgM、N蛋白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和分子生物学(RT—PCR)检测。结果373例发热患者中,检出冠状病毒抗体阳性者24例,阳性率6.43%(24/373),其中SARSIgG抗体、IgM抗体、N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54%,1.34%和5.09%,但SARS-CoVRT—PCR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临床发热患者可能存在SARS-CoV隐性或亚临床感染,患者体内产生针对SARS-CoV的保护性抗体,应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北京市朝阳区人群中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抗体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金盏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抗体检查的320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人群均抽取5 mL静脉血,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IgG)和免疫球蛋白M (immunoglobulin M,IgM)的水平,观察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的阳性率,观察年龄、性别、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对人群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M水平及阳性率的影响。结果 320例受试者中IgG阳性298例,占93.13%;IgM阳性13例,占4.06%;IgM和IgG均阳性12例,占3.75%;单纯IgG阳性286例,占89.38%,IgM和IgG均阴性21例,占6.56%。IgM和IgM均阴性人群年龄为54 (37.5~72)岁,非IgM和IgM均阴性人群年龄为41 (32~54)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0,P=0.027)。不同性别、采集地点人群的IgG、I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实验室检测方法,为SARS病例诊断和现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逆转录套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ARS病毒核酸;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标本SARS病毒IgM抗体;部分PCR检测阳性或SARS病毒IgM抗体阳性病例的标本进行直接电镜观察;简并引物PCR检测冠状病毒属病毒核酸;鉴别诊断IFA检测血清中肺炎支原体等9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IgM抗体,PCR检测军团菌以及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结果:检测各类临床标本506份。2003年全省报告临床诊断病例7例,5例检测结果阳性;逆转录套式PCR检测各类标本132份,阳性8份;对其中4份PCR扩增产物(108bp)进行了序列分析,与SARS病毒序列100%同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类标本30份,阳性3份;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标本101份,SARS病毒IgM抗体阳性4份;3个诊断病例的各类标本电镜检查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IFA检测血清标本75份,嗜肺军团菌IgM抗体阳性9份,乙型流感IgM抗体阳性11份,两者同时阳性3份,其他病原体IgM抗体均为阴性。不明发热病例的标本21份简并引物PCR检测冠状病毒,2份咽拭子标本阳性;漱口液、尿液标本各15份PCR检测军团菌、漱口液25份PCR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与临床诊断有比较好的符合性,对于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CR检测SARS-CoV特异性较好,而敏感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SARS-CoV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感染后体内病毒特异性抗体产生规律。方法 收集临床确诊为SARS患者的血清和非SARS人群血清标本,用IgM捕获法、间接法和抗原夹心法三种不同方法检测抗SARS病毒特异性IgM、IgG和总抗体。结果 检测146份临床诊断为SARS的患者不同发病时间血清标本,三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1.64%、53.43%和69.86%;SARS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的最早检出时间分别在发病第7天和第12天,特异性IgM抗体最短在发病后42天消失。三种方法检测70份甲型肝炎患者血清时,均有2份非特异阳性反应,检测127份其他病种血清均阴性,1例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务人员SARS特异性IgG抗体和总抗体均阳性,三种检测方法均不受类风湿因子影响。结论 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SARS病毒感染者的特异性IgM抗体检出时间较晚,且持续时间较短;三种检测方法均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SARS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的确认和补充,但不适用于SAR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311例SARS患者康复后一年内血清IgG抗体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康复后一年内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水平及动态变化。方法SARS患者康复后,每隔2-4周抽取IgG抗体阳性的SARS康复期患者血液,经病毒灭活后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ARS-CoV特异性抗体IgG;利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对各月份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康复期患者的各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出院后约35天时抗体平均水平最高。一年内,IgG抗体平均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下降幅度约为35.8%。结论SARS康复期患者康复后短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IgG抗体,但随着康复时间的推移,该抗体呈逐渐下降趋势。提示应对该抗体进行长期监测,直至该抗体消失。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首起家庭内暴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四川省首起可疑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明确诊断。方法 对发生于2003年2月12日的首起家庭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该起暴发发生于四川省广元市某厂,1家3口皆发病,有密切接触史,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鼻和咽拭子,上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均未分离到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肺炎衣原体。患者A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阳性,患者B恢复期血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患者C急性期血冠状病毒和肺炎衣原体IgM抗体阳性。结论 该起暴发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血清学等均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为四川省首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胶体金法与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抗体产生规律及特征。方法 用胶体金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两种方法对2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87份血液样本和对照组42份血液样本(经核酸检测排除感染新冠病毒)同时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IgM和IgG,并对不同采样时间段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胶体金法 检测IgM和IgG敏感性分别为54. 02% (47/87)、93. 10%( 81/87) ,特异性为100. 00%(42/42)、97. 62%(41/42),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和IgG敏感性分别为93. 10% .(81/87) 96. 55%( 84/87) ,特异性均为97. 62% (41/42) ;两种方法均显示IgM和IgG转阳平均时间为3周左右,IgM可持续存在50d不消失;荧光免疫层析法显示IgM和IgG浓度均呈先升后降变化,于5周左右达到峰值。结论 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IgM敏感性明显高于胶体金法,两种方法检测IgM和IgG特异性无差异,胶体金法和荧光免疫层析法均可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筛查,作为核酸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荧光免疫层析法还可以动态监测抗体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流行期间不同地区人群及SARS临床诊断病例血清特异性抗体(SARS-CoV IgG)变化规律以及健康人群是否存在隐性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对香港、澳门、北京、广州地区1453名健康人及广州和北京地区257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进行血清SARS—CoV IgG抗体检测,并跟踪检测患者病后不同时间(发病3~270d)血清抗体变化情况。结果4个地区健康人群(包括160名密切接触者)中,用ELISA法检出2例SARS—CoV IgG抗体阳性,阳性者进一步用IFA检测则为阴性;广州地区200名健康体检者同时采用ELISA和IF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ELISA和IFA同时检测257例临床诊断病例发病20d后的血清SARS—CoV IgG抗体,2种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均为90%。ELISA法跟踪检测257例临床诊断病例发病后3~270d血清IgG抗体,抗体滴度在发病后4~6个月内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多数病人抗体在第4~6个月达到高峰,并持续到第8个月,部分病人抗体达高峰后开始下降,但至第9个月仍阳性。结论健康人群中隐性感染率极低,血清SARS—CoV IgG抗体在病程后期有诊断价值,血清特异性抗体可持续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