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伴高血压危象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脑出血伴高血压危象的抢救体会。方法 我院2001-02~2005-07急诊住院患者42例,全部经颅CT证实为脑出血伴高血压危象,用大剂量20%甘露醇快速静注脱水降颅压,以拉贝洛尔、硝普钠降血压,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40例脑出血停止,血压控制,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2例脑干大量出血,血压难以控制,反复升高,脑部继续出血死亡。结论 迅速脱水利尿,控制和调整血压,及时处理并发症,才能有效控制脑出血,救治高血压危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我科收治的经颅脑CT检查证实的急性首次脑出血患者共130例,分别收集患者自然信息、首次血压记录、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及是否破入脑室、首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住院中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3个月随访时的改良的Ranking量评分(modifiedranking scale,MRS)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年龄、GCS评分、脑室积血、舒张压、中线移位、肺部感染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血压升高患者的年龄偏大、出血量大、GCS评分低、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者预后差。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之一,血压水平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出血急性期初次血压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初次血压水平对预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测定了161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初次血压水平,按血压水平分级分组,比较各组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初次血压水平过高(SBP≥29.3kPa,DBP≥18.0kPa或MAP≥20.0kPa)或过低(SBP<18.7kPa或MAP<13.3kPa)死亡率均增加.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初次血压水平与预后有关,可用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脑出血早期血压变化与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作过研究,但结果不一。有认为脑出血发病时血压明显增高者预后恶劣,原有高血压者尤其如此。有认为脑出血后患者发病当天的平均动脉压越高,28d存活率越低。而国内蒋延文的研究认为,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及发病后1~3d内的平均血压均不能作为推测生命预后的指标。我们通过对88例高血压脑出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血肿扩大与血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汉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8):87-88
我们对2006-10~2007-04的32例发病3h内就诊的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38~83岁,平均60.4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五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脑出血诊断标准.出血部位壳核15例,丘脑5例,混合型7例,脑叶5例.出血量6~81ml,平均32.5ml.首次头颅CT检查在发病3h内;24h后复查头颅CT.排除因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所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N9月收治的32例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同时监测ICP(ICP组),另12例单纯行侧脑室外引流术(非ICP组)。结果术后1d复查头部cT示,ICP组丘脑血肿增加量【(1.15±2.28)m1]明显少于非ICP组[(3.50±3.23)ml;P〈0.05】;住院期间ICP组平均动脉压[(79.50±4.07)mmHg]明显低于非ICP组[(87.17±2.92)mmHg;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脑梗死1例。结论控制性低灌注压可减少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增加,且并不增加脑缺血发生率;ICP监测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血压调控更加准确、安全,对穿刺后脑脊液的释放有安全指导作用;ICP监测对高血压丘脑出血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柳浩然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9,2(4):6-6
探讨脑出血头痛与血压的关系,方法:脑出血147例,按有无关痛症状分为头痛组和无头痛组,并对有高血压病史,病后血压升高,两者皆有,两者皆无等四个类型人予对照分析。结论脑出血后头痛与血压升高是高生脑出血的早期症状,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水平与继续出血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胜海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1,19(5):529-531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对继续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脑出血患者182例,根据脑出血后24h内的血压水平分为:血压异常增高组70例,平均动脉压(MAP)>140mmHg(1mmHg=0.133kPa);适宜血压组72例,MAP90~140mmHg;血压偏低组40例,MAP<90mmHg。观察比较3组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和3个月内的病死率。采用功能独立测量(FIM)对3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以评价其预后。结果:适宜血压组继续出血率明显低于血压异常增高组,3个月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发病3个月后的FIM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脑出血患者早期维持适宜血压水平可减少继续出血和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急性期120例血压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脑出血急性期常有因颅内压急剧升高引发的“Cusing's反应”,其中包括血压的急剧变化,现将我院1997.2~1999.12期间诊治的(?)CT证实的脑出血120例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进行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120例中,男79例,女41例,发病年龄:45岁及以下3例,46~55岁32例,55~65岁35例,65~75岁28例,75岁以上22例。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后血压变化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自1984年以来共收治高血压脑出血152例,其中87例经脑CT扫描证实及1例尸解。本文对15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血压情况进行了研究,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152例中男性89例,女性63例,男:女=1.4∶1, 发病年龄35岁~89岁,平均62岁。其中50岁以前30例 相似文献
11.
12.
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延文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7,10(2):85-85
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蒋延文我院于1985~1995年对122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并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6例,女36例,年龄52~70岁,平均55.2±4.6岁。均经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控制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30 mL)患者再出血风险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双日随机分成2组,急性期均以静脉用药为主,血压平稳后以口服降压药为主,静脉用降压药为辅。对照组120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80~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试验组125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以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脑灌注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D)、总的生活能力状态(BI)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再出血风险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血压控制范围内的脑灌注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后3、10、30 d、6个月的FD和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半年对再出血患者随访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恢复良好。
结论血压控制在140/80 mmHg以下可降低再出血风险,改善再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马海花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76-77
目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加强血压管理,分析血压管理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管理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血压管理目标:SBP 120-160mmHg。观察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死亡情况。结果 4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收缩压(SBP)为120mmHg≤SBP≤159mmHg时疗效最好,高于或低于此范围病死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升高。影响疗效的主要血压因素为血压的连续性变化率。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降压应及时、合理、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控制血压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研究控制血压对防止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效果。方法将96例病程<3h,平均动脉压(MAP)>13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舌下含服卡托普利12.5~25mg,每3~4h1次,使MAP≤130mmHg并维持到病后24h,对照组不用任何降压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后15min起效,60min时MAP均降至≤130mmHg,并维持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治疗组血肿扩大的发生率8.3%,对照组2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舌下含服卡托普利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压可防止其血肿扩大,舌下含服卡托普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柳浩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9,(4)
目的:探讨脑出血头痛与血压的关系。方法:脑出血147例,按有无头病症状分为头痛组和无头痛组,并对有高血压病史、病后血压升高、两者皆有、两者皆无等四个类型给予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后约1/3无头痛。脑出血后血压升高与病后头痛无关,与临床表现有关,临床表现越重,血压升高越显著。结论:脑出血后头痛与血压升高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早期症状,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分层控制血压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4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即分A、B、C 3组,分别控制血压在150~160/80~90mmHg、161~180/91~100mmHg、181~200/101~110mmHg,3组均采用相同的脑出血常规治疗,于第7、14、28d对每组病情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 A组第7d无变化,第14d有进步,但不如B、C组进步显著,治疗第28d,B、C组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在161~200/91~110mmHg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出血与脑梗塞发病前后的血压动态观察刘合女高纪理选择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76例,既往病史和发病前后血压记录完整。经CT证实脑出血19例,脑梗塞57例。发病前血压(发病前10天内3次以上动脉压的平均值)脑出血组为15.9±0.9kPa(1kPa=7....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发病率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血压过高可加重脑出血,而过低又可致脑缺氧。因此,密切观察血压的波动变化,及时妥善的处理,使血压稳定在适当的范围,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颅内压、脑灌注压与血压三者之间常常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为此,维持三者间的平衡,寻求有利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改善的最佳颅内压、脑灌注压及血压值在患者的救治中十分关键。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作为并发颅内高压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多模态监测中必要的一环,对于量化的评估患者颅高压、脑灌注压及控制性降压的情况并指导治疗十分关键。为此,本文就目前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与血压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