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分:生川芎10g,生草乌10g,洋金花10g,细辛10g红花50g,冰片5g。
  制作方法:用以上药物加3000ml75%酒精浸泡半个月,变成鲜红色即成。
  功效:
  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温痹,跌打伤痛、膀腹冷痛,中风瘫痪、疗疮、瘰疠等疾病。
  川芎:温经止痛,祛风湿。用于风寒温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半身不遂,寒疝等症。
  细辛:祛风散寒,引水开窍,用于风冷头痛鼻痰齿痛,痰咳逆,风温疼痛等症。  相似文献   

2.
杨×,女45岁,患者曾于二十年前,因劳后大汗上肢浴寒水中,随后高烧、抽颤,经治疗热退抽颤基本消失,而双侧上肢前臂仍剧痛、冰寒,遇冷加重。近日因受寒而症状加重,来我院诊治。脉沉弦紧,苔白腻,此乃寒邪直中经络,属中医痹证中的“寒痹”,治宜祛寒温经,通络调营,笔者采用制川、草乌各45克(先煎)、麻黄15克(先煎,制附片24克(先煎),细辛6克,制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黄芪、川芎、丹参、当归、桂枝、干姜、赤芍)为基础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2%。结论用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合局部封闭治疗气虚血弱、营卫失和型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合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30例只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及止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合局部封闭治疗肩周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年来在治疗肺心病的临床实践中,应用《伤寒论》传统名方“小青龙汤”进行化裁,组成复方青龙汤,临床疗效颇佳。1 基本方 生麻黄、桂枝、白芍、干姜、附子、细辛、五味子、清半夏、党参、车前子、甘草、葶苈子、杏仁、厚朴。2 加减 如表证不著,无明显发热恶寒或发热恶寒症状不甚者减麻黄用量且炙用为宜;如营卫不和,出汗较多者,可倍用芍药,不用麻黄或少用炙麻黄以平喘;如心肾阳虚之证甚重水肿较甚可加白术10g,茯苓30g,车前子用量加至30g,加白术、茯苓于复方青龙汤中,又寓意于苓桂术甘汤之意及真武汤之意;如症见胸闷咳嗽而喘,咳痰黄稠…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 ,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 ,不但温阳散寒 ,而且温经除痹止痛 ,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但究其病机总属肾阳虚衰 ,机体失于温煦 ,寒邪束于肌表 ,卫阳不得布达 ,气血运行不畅 ,脉络受阻所致之疼痛诸证。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进行了探讨 ,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麻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笔者运用剂量一般为附子30克,麻黄10克、细辛3克。此方为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之良方,原用于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证,其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四肢痠痛,欲寐无神,脉沉等。但于临床实际应用上,多用加味麻辛附子汤,即于上方中加入桂枝五钱,干姜三钱,大枣五枚,甘草二钱,故又称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或称加味麻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不但温阳散寒,而且温经除痹止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痛证,但究其病机总属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于肌表,卫阳不得布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所致之疼痛诸证。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进行了探讨,为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麻黄细辛附子汤功用助阳解表,仲景主要用于治疗太少两感证。认为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除痹止痛。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病,但究其病机总属阳气虚损,寒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不通则痛。从中医机理、现代药理、临床运用等多方面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进行了探讨,为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风寒头痛,是由风寒侵袭所致,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头痛如刺,痛而不休,或鼻塞不通,时有流清涕,伴有咳嗽等,脉现浮紧,苔薄白。治法:辛温散寒止痛,根据“三阳经”头痛不同之处,加减药味。主方为川芎茶调汤:川芎15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薄荷15g,甘草6g,羌活10g,麻黄7g,鲜姜3片。水煎冲红糖少许,温服取微汗。加减:①头痛后连颈项者,是邪入“太阳经”,加姜尖10g,桂枝7g。②头前额及眉棱骨痛者,是邪达“阳明经”,加白芷10g。③头痛在额两侧,是邪入“少阳经”,加柴胡10g,黄芩7g。④头部颠顶痛而连于目及脑内痛,是邪传入“厥…  相似文献   

11.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嫩桂枝、川桂枝、桂枝段、桂枝尖、桂尖(桂枝)净麻黄、西麻黄、  相似文献   

12.
1.药物组成当归10g 川芎10g 红花10g 独活10g 羌活10g 苍术10g 蒲黄10g 乳香10g 没药17g 鸡血藤30g 细辛10g(每次用前加)草乌10g 川乌10g 2.制法 (除细辛外)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后,后加细辛10g煎煮5分钟。 3.用法①纱布浸入浓汁中稍拧干,敷于骨  相似文献   

13.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嫩桂枝、川桂枝、桂枝段、桂枝尖、桂尖(桂枝)净麻黄、西麻黄、去节麻黄(麻黄)苏叶、干苏叶、嫩苏叶(紫苏叶)苏梗、老苏梗、嫩苏梗、家苏梗(紫苏梗)不食草、鹅不食(鹅不食草)净藁本、香藁木、川藁本、藁本(藁本)芫荽、园荽、香荽、香菜(胡荽)  相似文献   

14.
辛温解表药(括号内是正确的) 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吴白芷(白芷)鲜姜、姜片、老姜、老生姜(生姜)柽柳、河柳、山川柳(西河柳)关防风、软防风、口防风、青防风、北防风(防风)苍耳仁(苍耳子)辛夷、木笔花、辛夷花、毛辛夷、春花(辛夷)川羌活、西羌活(羌活)辽细辛、北细辛、小辛(细辛)北荆芥、假苏(荆芥)香茹、嫩香薷、陈香薷、西香薷(香薷)嫩桂枝、川桂枝、桂枝段、桂枝尖、桂尖(桂枝)净麻黄、西麻黄、去节麻黄(麻黄)苏叶、干苏叶、嫩苏叶(紫苏叶)苏梗、老苏梗、嫩苏梗、家苏梗(紫苏梗)不食草、鹅不食(鹅不食草)净藁本、香藁木、川藁本、藁本(藁本)芫荽、园荽、香荽、香菜(胡荽)  相似文献   

15.
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方剂有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19首。其使用药物除附子外,还有桂枝、生姜、细辛、干姜、人参、白术、芍药、茯苓、黄连、黄芩、大黄、葱白、大枣、猪胆汁、甘草,共计16味,涉及的范围有解表、补益、温里...  相似文献   

16.
本组病例50人,男32例,女18例,年龄8~56岁。急性荨麻疹16例,慢性荨麻疹(病程长于6~12周,风团反复发作)34例。 消痞止痒汤:黄芪15g,白术15g,防风15g,蝉衣15g,白鲜皮30g,当归15g,川芎20g,偏风寒加麻黄、桂枝;偏风热加银花、连翘;皮疹暗红,舌有瘀斑,加桃仁、红花、地龙;血虚重加首乌、生地。  相似文献   

17.
桂枝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阳虚心悸之证而设。文章从多角度介绍了何庆勇运用桂枝甘草汤的临床经验,何师酷爱经方,擅长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心血管领域的疾病。何师认为桂枝甘草汤的临床运用有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抓住主要方证,桂枝甘草汤的主要方证是:心悸而喜按、畏寒、低血压。二是桂枝与甘草的比例应为2∶1,肉桂可以与桂枝同用。三是依照类方加减以及经方叠用,何师临床上常将桂枝甘草汤加减成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并常与真武汤、泽泻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叠用。文章列举了何师运用桂枝甘草汤的3个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剖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配用细辛的典型方剂: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乌梅丸、三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赤丸和小青龙汤,阐明了细辛在祛寒邪、主痹证、通血脉和化水饮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中可体会出“方书之祖”制方遣药的精湛性,确不愧为后世制方的规矩准绳;最后根据仲景对细辛的用量之重,与现代重量相折算,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雄辩地说明了细辛在汤剂中可重用的机理所在和治疗意义,为临床重用细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另外,还指出了临床大剂量使用细辛时,切不可“·单·用·末”冲服,及与它药配伍煎服时,亦需先煎、久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浦琼华  廖华君  张红陶 《中医学报》2019,34(9):1840-1843
现代医家大多将皮肤瘙痒病的病位归之于肺,责之于风、湿、热、瘀等。然早在汉代,张仲景便从六经"三阳"的角度辨治:其在太阳,其位最表,故宜汗之散之,可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加术汤、大青龙汤等治之;其在阳明,病为在里,故宜清之利之,可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皮炎汤等治之;其在少阳,病为半表半里,故宜和之解之,可选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治之。然而,临床病证往往错综复杂,治疗时不可拘于一经,需灵活辨治,方可收到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20.
高小敢 《当代医学》2009,15(1):152-152
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 麻黄15g、白芍20g、细辛4g、干姜10g、桂枝10g、五1味子10g、半夏10g、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加减法:咳嗽喘促动则尤甚为。肾虚、肾不纳气之故也加核桃仁30g,咳嗽重者为肺气不宣加杏仁10g,浮肿者为喘气不宣,肺失清肃通调水道故也,加云苓30g;心烦口渴少饮为阳明热者加生石膏50g;胸痞者为胸阳不振,气机不畅加瓜萎20g、川朴10g;干呕者胃气上逆也,加陈皮1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