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燕  陈红 《安徽医药》2014,(5):983-985
目的研究比较右腋下直切口,右胸小切口,右胸骨旁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随机抽取该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经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64例,其中经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MVR)术40例,经右腋下直切口二尖瓣置换术20例,经右胸骨旁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AVR)术4例,并随机抽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65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5例,主动脉瓣置换30例。对比分析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各种观察指标和护理特点。结果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术后切口长度,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鸡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瓣膜置换术相比,小切口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刀口隐蔽,符合美容要求,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再次二尖瓣手术中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微创技术的意义及作用。方法:13例心脏外科术后再次出现二尖瓣病变患者接受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置换术。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单肺通气。右侧腹股沟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加装负压调节器维持静脉回流。右胸前外侧4-6cm切口,经第3或第4肋间入胸,左心房切口直视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全组病例行生物瓣置换2例,机械瓣置换10例,二尖瓣成形1例,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1.5±25.6(78-167)分钟。1例术后早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1.2±2.3(7-14)小时,平均ICU停留时间3.5±1.7(2-9)天,平均住院时间12.7±1.5(9-15)天。结论:对于心脏术后再次二尖瓣手术患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及“No Touch”微创二尖瓣置换术能够避免再次正中开胸的手术风险,简化手术,是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微创瓣膜手术 “No Touch”技术  相似文献   

3.
李忠诚 《天津医药》2001,29(11):669-670
目的:探讨微创切口及横断胸骨小切口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采取右侧小切口及横断胸骨小切口,对2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结果: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微创切口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快,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麻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胸非体外循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技术。此法具有微创、切口小、无体外循环、不断胸骨、患者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我院自2004年9月~12月采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经右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行ASD封堵术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韩冬 《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126-127
目的探讨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6例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36例正中开胸二尖瓣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等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都没有死亡,也没有出现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临床疗效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章庆春 《安徽医药》2013,34(9):1287-1289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直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分别行2种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右腋下直切口1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10例。两组病例皆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右腋下直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右腋下直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置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7.
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miniinvasivemitralvavlesur—gery,MIMVS)是指经体表微小切口采用闭式体外循环和特制手术器械在直视下施行的心脏二尖瓣外科手术,是近10年来心脏瓣膜外科领域的新的治疗手段。该手术方式在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心脏微创小切口手术由于其创伤小,切口小,术中、术后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原因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成为现代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已经成功实施29例MIMVS。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经验。方法右股动、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小切口+四孔(胸腔镜孔、Chitwood阻断钳入孔、左心引流管孔、心房拉钩孔),Chitwood阻断钳阻闭升主动脉,冷血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保护心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二尖瓣置换32例,二尖瓣成形4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6例。结果全组无中转胸骨正中开胸、无再次开胸止血,无死亡病例。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右胸小切口行二尖瓣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6年11月~1998年3月经胸骨右旁小切口微创手术行二尖瓣置换及心脏肿瘤摘除共1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8例,左房粘液瘤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的体会。方法同一时期随机选取152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胸正中切口102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0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对术后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间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与胸正中切口组对比,胸骨下段小切口组胸液引流量[(144.92±64.30)mL]少以及平均住院天数[(6.98±0.58)d]较短。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防止术后鸡胸等优点,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曹彬  王东进  陈宝俊 《江苏医药》2006,32(9):846-848
目的探讨右腋下直小切口心脏微创手术的操作规范和适应证。方法随机选掸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人200例,分为研究Ⅰ组(右腋下直小切口)150例和对照Ⅰ组(胸骨正中切口)50例。随机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200例,包括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分为研究Ⅱ组100例和对照Ⅱ组100例。结果除对照Ⅱ组手术后二次开胸止血5例外,无手术死亡。研究Ⅰ、Ⅱ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和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右腋下直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的适应证为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和二尖瓣置换术。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点。但对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右胸小切口的手术径路、方法以及术中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方法:设立对照组。临床挑选22例8-20KG的术前超声诊断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进入研究,随机分为右胸小切口组(R组11例),正中开胸组(S组11例)。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R组较S组心肌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引流量、术后鸡胸畸形发生率等差异显著。结论:右胸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手术可行,避免了完全劈开胸骨,维持胸廓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微创切口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以提高其应用范围及安全系数。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5年9月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200例患者,其中右腋下小切口1180例,胸骨正中小切口20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死亡1例(0.083%),术后并发症15例(1.2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4.8±2.1)h,ICU监护时间(16.5±1.8)h,胸引量平均96m l。结论应用微创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有安全可靠,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恢复快,出血少等特点。但要掌握好各微创切口手术适应症,不能盲目追求。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应用微创小切口开展心脏手术34例,其中室缺修补术19例,房缺修补术9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直视分离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2例,心脏停跳手术25例,心脏不停跳手术9例,手术死亡率2.9%,本文讨论手术切口,右腋下及右腋前外小切口优点,手术适应症及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空搏下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5.
传统心内直视手术多采用经胸骨正中切,视野暴露好,但创面大,损伤重,术后常存在瘢痕明显,胸骨畸形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追求手术的微创和美学效果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笔者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实施心内直视手术2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林芬 《福建医药杂志》2011,33(2):155-156
漏斗胸是指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其相邻的肋软骨也随之凹陷,形成外观形似漏斗的一种先天性胸部畸形。外科矫形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矫治方式是:采用胸骨翻转术和胸骨抬举术或胸肋抬举术进行矫治。这些手术均存在创伤大,术后留有永久性疤痕,复发率偏高的缺点,因此,常不能满足病人对美容及微创的要求。应用微创技术矫治漏斗胸不仅安全、快速、有效、创伤小、切口隐蔽、恢复快、塑形美,而且能长期保持胸部伸缩性、扩张性、柔韧性和弹性。本文就我院53例微创矫治漏斗胸的手术配合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估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2014年1 月—2017年11月我科对31例婴儿期患儿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资料, 所有手术均采用经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入路, 总结该术式的手术过程, 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过程顺利, 手术切口长度 (2.5±1.0) cm, 手术时间 (1.5±0.2) h, 术中出血不超过5 mL, 术后平均住院日 (15.1±4.2) d, 未出现死亡、 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 术后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随访1个月~4年, 无导管再通及动脉瘤形成。结论 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切口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并发症少, 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微创手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脏外科,其优点是创伤小,可减少患者的术后不适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我院已成功应用该技术(非胸骨正中切口)为47例患者施行了心脏手术,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中男19例,女28例,年龄16~41岁,体重38~61kg。病种: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6例,右室双腔(DCRV)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例,冠心病(CHO)3例。其中胸骨旁切口11例,左前外切口3例,右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正中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小儿心脏手术的结果。方法 68例小儿分为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一组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一组为常规正中切口。结果 无死亡病例,从切口长度、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小切口组明显优于常规切口组,而体外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组无差别。结论 胸骨中下段小切口对小儿先心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经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行孤立性主动脉瓣置换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微创组(19例)和常规组(11例)。微创组采用右胸前外侧肋间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常规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体外时间、阻断时间、并行时间)、术后情况(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及随访资料,评估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二次转机,微创组患者无中转常规正中开胸。微创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及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24 h引流量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无二次开胸止血,无深部切口感染,无瓣周漏。微创组和常规组的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及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中位随访时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