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女,86岁,因"胆总管引流术后3年,右侧腹壁可复性肿块2个月"入院。入院前3年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F22)引流术。留置T管过程中局部伤口无感染,术后6周拔除T管,拔管后伤口很快愈合。入院前2个月于置T管部位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并缓慢增大。既往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便秘等病史。查体:体型消瘦,右腹壁肋缘下可见约5cm×4cm×3cm肿块突出,质软,界清,平卧位后肿块可回纳,内环最大径约3cm,局部皮肤可见1cm长手术瘢痕。确诊为腹壁切口疝,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切口疝不可吸收线缝合,肌腱膜外补片加强修补术(onlay法)[1]。术中发现患者腹壁肌肉层菲薄,腹壁强度明显降低。术后恢复顺利,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结核性顽固性胸壁切口窦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非结核性顽固性胸壁切口窦道患者11例,行胸壁窦道泛影葡胺造影及胸部CT检查,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全身麻醉后经窦道口注入亚甲蓝,采用窦道外口下方5cm以远的弧形切口,充分游离皮瓣并彻底切除窦道,包括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胸骨、肋骨,双氧水、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切口下方放置引流,一期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切口愈合时间14~21d,随访3~60个月无复发。结论:充分术前准备、改进切口部位、彻底切除窦道、反复冲洗术野、局部加压包扎是治疗顽固性非结核性胸壁切口窦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4岁,孕1产1,因剖宫产术后2年,腹部瘢痕处疼痛6个月入院。2008年4月剖宫产分娩一女婴,术后恢复良好,2010年4月月经来潮时下腹部原切口瘢痕处隐痛,皮下可触及枣样大小硬结,有触痛,逐渐增大,每次月经时,下腹部瘢痕处疼痛逐渐加重。入院查体:下腹壁可见一长约8cm横行手术瘢痕,瘢痕左侧处可触及一硬结,有触痛,大小约2.5cm×2.0c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腹部切口处皮下探及低回声结节,其内回声不均匀,范围1.8cm×1.6cm×2.1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6岁。因阑尾切除术后切口反复胀痛、红肿、流脓4年入院。症状始于阑尾切除术后2个月,切口逐渐出现红肿、胀痛,继而破溃形成瘘道,有少许脓性液体流出。经抗炎及局部创面处理,瘘口可短期愈合,但反复发作。入院时无腹胀及腹痛。查体:无发热,右下腹部可见一长约5.0cm麦氏切口瘢痕,且切口中间有一火山口状瘘口直径约0.2cm,有少许无色液体溢出。全腹无压痛,未触及肿块,肠鸣音正常。  相似文献   

5.
结肠瘘患者腹壁窦道及腋下脓液同时分离偶发分枝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偶发分枝杆菌 (M .fortuitum )属于分枝杆菌中的非结核分枝杆菌 ,我们于 2 0 0 2年 11月从一结肠瘘患者腹壁窦道及腋下脓液同时分离出该菌。患者 男 ,3 6岁 ,安徽寿县人。于 2 0 0 1年 12月 6日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术 ,出院 1个月后 ,患者切口出现红肿、破溃 ,经清创处理换药 ,无明显好转。患者于 2 0 0 2年 11月16日来我院就诊 ,经检查左侧腹壁扪及一约 8cm× 9cm的包块 ,包块边缘清楚 ,中央有两处皮肤隆起、红肿、有压痛 ,扪及稍有波动感。腋下有脓肿 ,经探查有 2个窦道 ,一条通向腋窝深处 ,一条通向腹壁下。 11月 18日行腹壁脓肿切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环乳晕切口切除术与放射状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放射状切口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环乳晕切口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差异、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差异、切口瘢痕愈合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瘢痕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瘢痕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晕区感觉正常率高于对照组,缺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相较于放射状切口切除术疗效更佳,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瘢痕愈合效果更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女,21岁。因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5个月不愈来诊。查体:T36.8℃,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右下腹麦氏切口长约7.0cm,少量渗液。探查:有窦道形成,深达肌层以下。以“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收住院,行窦道切除术。以原手术切口作梭形切口,依次切开至腹膜,打开腹腔探查,见部分小肠与腹壁粘连,阑尾残端疫与原手术切口相通。分开粘连,以阑尾残端瘘口为中心,行盲肠部分切除术,并切除原腹壁切口瘢痕及感染窦道,I期缝合。术后4天切口感染,敞开切口至腹膜层,局部换药治疗35天,切口巨期愈合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腹壁窦道形成的原因,介绍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2008年收治的腹部术后切口慢性窭道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4例出现表浅感染经换药均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24月无复发.结论 积极术前准备、完整切除窭道、肌肉填塞死腔、术中细致缝合、术后严密观察伤口、出现问题及早处理是腹部术后切口慢性窦道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男 ,65岁。于 1993年 4月 2 0日入院。患者 2年前曾因阑尾炎在当地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半个月即发现切口处有一肿物。 1年前在当地县医院行切口疝修补术 ,虽Ⅰ期愈合 ,但仍有肿物自切口膨出遂转来我院。查体 :右下腹可见两条长约 5cm及 6cm手术瘢痕 ,立位可见一 8cm× 9cm× 5cm半球形肿物 ,质地软 ,无压痛 ,压迫可消失 ,松手则复现 ;平卧时肿物消失 ,局部呈现一凹陷区 ,并见肠型及蠕动波 ,触之皮下似全层缺损 ,部分肠管与皮肤粘连固定 ,可闻及肠鸣音。入院诊断 :复发性切口疝。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口疝修补术 ,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后腹壁慢性窦道形成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至2010年10年间收治的腹腔镜术后腹壁慢性窦道形成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腹腔镜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患者全部行手术切除窦道,其中14例一期愈合,1例系结核菌感染,抗结核治疗1年后治愈.手术探查发现,感染灶来自线头异物感染10例,结石残留并感染2例,脂肪液化坏死2例.切除窦道组织病理检查报告:14例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组织形成,1例为结核性腹壁窦道,抗酸杆菌染色阳性.15例随诊6 ~ 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感染、脂肪液化和异物残留是腹壁窦道形成的关键原因.手术切除宜作为治疗腹腔镜手术后腹壁窦道形成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冯卿卿 《临床医学》2013,33(6):26-27
目的观察腹壁皮下引流条对促进剖宫产切口愈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天津市中心医院产科剖宫产手术者中存在肥胖或瘢痕子宫者5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术中放置腹壁皮下引流条;2012年1月以前产科剖宫产手术者中存在肥胖或瘢痕子宫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缝合腹壁切口。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率、住院天数及发热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 d切口愈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肥胖或瘢痕子宫者采取放置腹壁皮下引流条是促进其切口愈合简便易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31岁,因腹壁切口瘢痕处硬结伴周期性疼痛1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2月12日收治入院。患者2年前行剖宫产术,术后8个月月经复潮,经期刀口疼痛,呈阵发性,针扎样,1年前,发现腹壁切口左侧有蚕豆大硬结,每当月经来潮时硬结略增大且疼痛加重,经后自然缓解,近2月来,感经期包块明显增大且疼痛难忍,疼痛时间延长。查体:下腹部横形切口瘢痕左侧皮下可触及一2cm×4cm大小肿块,质韧,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压痛明显。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7岁,剖宫产术后6年余,发现腹壁包块伴经期疼痛5个月余入院。查体:脐下3cm处可见一纵形瘢痕,长约12cm,瘢痕中段可触及一3cm×2cm×2cm的皮下包块质硬,无压痛。初步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检查:腹壁切口处于皮下脂肪层内见一大小为2.9cm×1.7cm的不均质偏低回声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部分深达肌层;CDFI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图1)。诊断:腹壁切口下不均质偏低回声包块(考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见皮下脂肪层内有一3cm×2cm×2cm的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皮下组织及筋膜粘连紧密。术后大体标本大小约3cm×2cm×2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对腹壁窦道与瘘管的认识,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漏诊腹壁窦道与瘘管致伤口延期不愈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包括腹壁切口窦道3例、瘘管1例,引流伤口窦道3例。6例腹壁伤口大小1 cm×1 cm~3 cm×3 cm,伤口深2~5 cm,颜色陈旧,分泌物不多,伤口周围不红肿或稍红肿,压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加胆道镜取石术1例窦道周围肿块,大小如核桃,红肿、质硬,压痛明显,破溃伴有脓性分泌物流出。7例生命体征基本正常,早期均漏诊腹壁窦道与瘘管致伤口延期不愈。漏诊时间21 d~1年(134.29±113.81)d。7例均经B超、CT或窦道、瘘管造影检查确诊,后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相应治疗1~10 d出院,伤口7~14 d拆线且均愈合。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临床对腹部手术后伤口持续不愈合或愈合后再次出现感染患者,要警惕腹壁窦道或瘘管形成,应及时耐心了解病史,并行相关医技检查,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5.
腹壁窦道是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输卵管结扎术后切口感染,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形成长期不愈的腹壁窦道。我所从1996年以来共收治52例腹式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腹壁窦道患者,经积极正确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腹壁切口疝合并腹膜结核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女 ,5 8岁。因阑尾切除术后 3a,右下腹包块 2 a余入院。患者于 1999- 0 2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当地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切口感染 ,经处理后伤口愈合出院。出院后 2个月发现有包块自原切口下方突出 ,起初平卧后可全部回纳 ,但以后逐发现包块不能全部回纳。无畏寒、发热 ,无明显腹痛 ,并自觉包块逐渐增大。于 2 0 0 2 - 0 3- 2 0以腹壁切口疝收入我院。查体 :t36 .5℃ ,腹稍膨隆 ,右下腹可见长约 8cm的手术切口 ,切口下缘可触及一约 8cm× 3cm的包块 ,质软 ,平卧后可缩小 ,但不能完全消失。入院后经 CT检查发现右下腹有通往腹腔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壁窦道内缝线异物的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6例腹壁慢性窦道的声像图,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6例中有5例腹壁窦道内可见缝线异物回声,典型回声呈"网球拍"样.结论 高频超声对腹壁窦道内缝线异物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可在超声引导下将异物清除.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7岁.因剖宫产术后3年余,发现下腹肇包块伴经期疼痛5个月余入院.查体:脐下3cm处可见一横行瘢痕.长约8 cm,瘢痕左端外下方皮下可触及一2 cm×2 cm×2 cm的包块,质硬,无压痛.高频超声检查:腹壁切口处于皮下脂肪层18 mm×16 mm的不均匀团块状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可辨,部分深达肌层,CDFI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9.
李春光  杨丽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76-1476
患者,女,32岁,因右下肢疼痛6个月,加重10d,于2006年3月15日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疼痛,活动后加剧,休息后缓解。体检:右下肢皮肤无红肿、破溃,无跛行等运动障碍。下腹正中皮肤有一8cm长的手术切口愈合瘢痕,右腹股沟有一长5cm的切口愈合瘢痕。右下腹可触及一个大小14cm×10cm的肿块,质硬,边界尚清,固定不能移动。按压肿物引起右下肢疼痛,其他无阳性体征的发现。既往1998年做右侧腹股沟神经鞘瘤切除术。B超发现右下腹腔内有实性回声团,大小8.6cm×1.7cm。CT显示右下腹腔内有8.5cm×1.5cm大小的肿物,质地不均匀,下界与血管分界不清,压迫右髂动脉。左下腹腔内可见3.5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例1:女,29岁,已婚。剖宫产术后3 a,腹部切口处周期性疼痛、渐进性加重年余于2005-06-01来我院。患者3 a前在院外行剖宫产术,术后1个月月经来潮,此后,每次月经过后感腹部切口近右侧处隐痛,并呈渐进性加重,随即发现腹部切口疼痛部位一肿物,逐渐增大,曾在院外抗感染治疗,效差。患者月经规律,16岁初潮,周期30 d,末次月经2005-05-17,经期6~7 d,无痛经。25岁结婚,孕1产1。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发育正常,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手术疤痕愈合好,右侧可触及一直径3 cm大小的结节,触痛,位于肌壁间。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区无压痛,未扪及包块。初步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于2005-06-03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术中见:原手术疤痕右侧下方腹壁间位于肌腱鞘膜外一约3 cm×3 cm×2 cm肿物,质硬,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病理报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6 d痊愈出院。例2:女,37岁,已婚。剖宫产术后7 a,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2 a于2005-06-11入院。患者7 a前在当地医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近2 a右侧腹壁切口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