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肿瘤细胞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以评估SUVmax是否可作为术前反映肿瘤增殖活性、侵袭性和微血管生成的指标.方法 选择术后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患者47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术后对患者肿瘤标本行Ki67、MMP-2和MV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Pearson 直线相关分析病灶SUVmax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47处病灶SUVmax为1.9 ~24.0,平均为12.504±6.8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Ki67平均指数为(67.837±29.798)%,MMP-2平均指数为(71.551 ±27.126)%,MVD平均为(18.429±9.603)个.SUVmax与Ki67指数、MMP-2指数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1和0.594,P均<0.05;而SUVmax与MVD之间不具有相关性,r=0.167,P>0.05.结论 SUVmax可反映食管鳞癌肿瘤增殖活性和侵袭性,不能反映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功能成像(DCE-CT)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34例肺癌进行动态CT扫描,记录强化峰值(PH)、肿块强化达到峰值时间(Tp),计算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相对血管容积(rBV)和毛细血管通透值(Pm),将各值分别与肺癌微血管密度(MVD)做相关性分析;将34例肺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阳性组和VEGF表达阴性组,分析2组MVD、各成像参数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结果PH、M/A、灌注值、rBV、Pm分别为(26.17±9.17)HU、0.12±0.05、(0.31±0.08)ml.min-1.ml-1、(26.85±11.52)%、(191.20±132.65)μl.min-1.ml-1。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6,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30,P>0.05);VEGF阳性组MVD和CT功能成像参数高于VEGF阴性组,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5)。结论DCE-CT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PET是一种功能性影像学技术,目前在肿瘤方面研究较多,本文简要综述PET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对放疗疗效的早期评价,放疗后复发的诊断和对肿瘤乏氧状况的检测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肠外浸润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肠外浸润的螺旋CT(SCT)征象与病理、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关系。方法 40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均行S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VEGF和MMP-2的表达和计数MVD。结果 螺旋CT判断大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37/40)。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75.0%(21/28)和33.3%(4/1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SCT增强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肠外浸润,且肠外浸润预示着更高的转移倾向;CT强化程度可作为定量分析指标初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MVD、VEGF、MMP-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密切相关,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的浸润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经18 F-FDG PET/CT诊断为肾脏肿瘤且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7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2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3±14.1)岁.PET/CT诊断根据肾脏轮廓改变、病灶密度异常及FDG摄取程度做出.计算18F-FDG PET/CT诊断肾脏肿瘤的效能指标.结果 79例中恶性肿瘤70例(包括肾细胞癌40例、肾盂癌5例,淋巴瘤8例,转移瘤16例,肾筋膜囊脂肪肉瘤1例);良性肿瘤9例(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后肾腺瘤1例;不含小脂滴样错构瘤病例).18 F-FDG PET/CT对病灶检出率达97.5%(77/79),对肾脏良恶性病灶判断的灵敏度为92.9% (65/70),特异性为7/9,准确性为91.1% (72/79),阳性预测值为97.0%(65/67),阴性预测值为58.3% (7/12).结论 18 F-FDG PET/CT能够检出并判断大部分肾脏占位病变性质,对肾脏肿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做出综合评价是18F-FDG PET/CT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刘丹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6,29(2):119-122
PET/CT是一种崭新的功能成像手段,在对腹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抗肿瘤治疗的检测、肿瘤组织特征的显示以及放射性核素疗法的监测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ET/CT在腹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18F-FDG PET/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8649例受检者中,诊断为心脏肿瘤者占0.16%(14/8649).对这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46.9(35 ~68)岁.患者最终诊断以外科手术病理结果(5例)、肿瘤病史和临床随访结果(9例)为依据,分析18 F-FDG PET/CT诊断情况.结果 14例心脏肿瘤,18F-FDG PET/CT均作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其中,转移性肿瘤11例,占78.6% (11/14);原发恶性肿瘤2例,占14.3% (2/14);原发良性黏液瘤1例,占7.1% (1/14).11例转移性肿瘤的原发肿瘤分别为HCC(8例),肺癌(2例)和食管癌(1例).2例原发恶性肿瘤均发生转移.13例恶性肿瘤患者SUVmax为3.2 ~10.7,高于正常心肌.结论 全身18F-FDG PET/CT检查对心脏转移及原发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探查心脏恶性肿瘤全身转移情况,从而进行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PET/CT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中的方法学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用PET/CT制定生物靶区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可行性,并判断放疗疗效。方法 用Siemens Biograph Sensation 16型PET/CT仪和Varian clinical 600c和Nomos Peacock系统放疗计划系统(TPS)进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设计研究。64例肿瘤患者,根据不同放疗部位制作放疗体模,应用激光线和自行制作的3个金属点源进行定位,将采集的PET/CT图像通过光盘存储,送至TPS进行治疗计划制定,由放疗物理师和医师根据PET和CT资料应用计划系统的图像融合软件,使图像达到融合标准后制定放疗计划靶区。治疗期间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及早期放射反应,放疗结束后3个月再进行近期疗效评价。结果 建立了PET/CT和Peacock适形调强放疗系统实用融合图像方法学;64例受试患者中25例(39.0%)治疗计划通过PET/CT显像发生了改变,其中20例计划靶区体积(PTV)范围增加(20/64例,31.2%),5例(5/64例,7.8%)刚范围减小;64例患者经过PET/CT技术定位放射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 建立在适形调强放疗系统的PET/CT融合图像方法学是完成治疗的首要问题,该方法的应用将提高制定生物靶区体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CT、食管内镜超声(EUS)等影像检查手段只能从肿瘤的解剖形态信息上来进行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模拟定位及分期、疗效评价.18F-FDG PET/CT作为集功能和解剖信息于一身的一种新的检查方式,在食管癌的诊断分期及放化疗预后的监测中已经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笔者就18F-FDG PET/CT在食管癌的诊断分期及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病理学和影像学手段在监控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讨论了影像学目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18F-FET与18F-FDG PET显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O(2-[^18F]氟代乙基)-L-酪氨酸(^18F—FET)对肿瘤的探测能力。方法2例脑瘤患者,用于了解^18F—FETPET显像的全身分布情况。经病理检查或手术证实的其他部位肿瘤患者12例(肺癌6例,胰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各2例,肾上腺皮质癌、鼻咽癌各1例),均有近期CT检查,少数行MRI或全身骨显像检查,1周内分别行^18F—FET与^18F-脱氧萄萄糖(FDG)PET显像。结果①^18F—FET主要经泌尿及胆道系统排泄,骨骼、软组织及心、肝等仅轻度摄取,标准摄取值(SUV)0.38—1.64,肠道、胰腺基本不显影。②12例肿瘤患者^18F—FDGPET显像共检出110个病灶,^18F—FET仅检出15个,病灶的SUV也明显低于^18F—FDG。^18F—FET不仅对一些^18F—FDG代谢活性高的孤立病灶显示不清,对小病灶的检出率也明显低于^18F—FDG。结论^18F—FETPET显像对肺癌、胰腺癌、肾上腺皮质癌等的探测能力明显低于^18F—FDG。 相似文献
12.
在调强放疗的常规分割研究中,肿瘤靶区内放射敏感性不同的区域所需要的放疗剂量也应该不尽相同.对于放疗中肿瘤局部或全部达到CR的靶区是否有残留的肿瘤细胞是实施放疗补量的重要前提.这使以CT解剖影像学为基础的放疗靶区研究成为瓶颈.对此,通过PET/CT功能性成像研究实施的、以反映与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代谢、乏氧和细胞周期各时相DNA动态变化的生物靶区构建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随着肿瘤PET代谢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评价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各种代谢显像剂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综述了各种PET代谢显像剂的基本特性和临床应用,并重点对反映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胆碱代谢的显像剂进行评价和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水模研究,探讨影响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图像靶区勾画阈值(TH%)的因素,建立计算阈值的公式,为不同生物学特征的肿瘤选取不同阈值.方法 对特制的拥有5个不同大小靶区、7种不同靶区本底放射性比值的水模进行PET/CT图像采集,由图像得到每个靶区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靶区边界处的SUV(SUVborder)、本底中1 cm×1 cm大小感兴趣区的平均SUV(SUVbg)以及靶区内径(D)等,使用SPSS 13.0的曲线估计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计算阈值的公式,并以此对29个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癌原发灶或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靶区勾画,求出体积,比较PET和CT图像勾画的体积间的差别.结果 通过分析水模数据,得出阈值与靶区的大小呈负相关,与靶区的SUVmax呈负相关,与SUVbg呈正相关,阈值的计算公式为TH%=33.1%+46.8%×SUVbg/SUVmax+13.9%/D,r=0.994.通过对29个病灶进行比较,发现PET和CT勾画的平均大体肿瘤体积(GTV)分别是(7.36±1.62)ml和(8.31±2.05)ml,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结论 靶区的大小、SUVmax及SUVbg均会影响靶区勾画阈值;通过公式TH%=33.1%+46.8%×SUVbg/SUVmax+13.9%/D可对不同肿瘤计算合适的阈值.按此公式PET和CT勾画的靶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积液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腹腔积液患者的18F-FDG PET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其最终的病理检查结果、生存期等,并将18F-FDG PET显像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用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8F-FDG PET显像发现腹腔积液由恶性肿瘤引起者5例,良性病变引起者6例,假阳性1例和假阴性2例.18F-FDG PET显像对恶性肿瘤引起腹腔积液原发灶的检出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6/7,5/6和6/8;18F-FDG PET显像示阳性者及阴性者其平均生存期分别为8.5(1~36)个月和15.5(3~50)个月,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5).结论 18F-FDG PET显像在腹腔积液患者的临床应用中有积极意义,尤其对于恶性腹腔积液原发灶的检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有助于预测腹腔积液阳性显像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分子影像学应用高亲和力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在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特征性地显示及测量生物机体的生化过程.近年来,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评价的重要手段.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双时相18F-FDG PET显像用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时相^18F-FDG PET显像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2例单次显像难以鉴别病变性质的患者行双时相全身^18 F-FDG PET/CT显像,将显像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结果43例延迟显像SUV升高的患者中有3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病变,4例为良性病变;9例延迟显像SUV降低的患者中有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病变,2例为恶性病变。灵敏度为95.1%,准确性为88.5%,特异性为63.6%,阳性预测值为90.7%,阴性预测值为7/9例。结论双时相^18F—FDG PET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19.
11C-胆碱PET/CT显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列腺病变患者45例,按体重静脉注射7.4 MBq/kg 11C-胆碱5 min后行仰卧位盆腔PET/CT显像,可疑转移患者行全身显像.测量前列腺病灶(靶)及肌肉(非靶)组织的最高标准摄取值(SUVmax),并计算其比值(P/M).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前列腺良性病变27例,前列腺癌18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P/M比值间差异有显著性(1.87±1.21与4.02±1.88,t=2.07,P<0.01).以P/M比值>2.32为标准,11C-胆碱PET/CT显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88.89%,特异性为88.89%,阴性预测值为92.31%.结论 11C-胆碱PET/CT显像是一种诊断前列腺癌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P/M比值比SUV能更好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