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现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是一类病死率很高的疾病 ,目前认为免疫机制在再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二十年来 ,随着再障免疫抑制治疗 (immunosuppressivetherapy,IST)的广泛开展 ,本病的预后有了极大的改善。1 IST药物机制1.1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ATG) :T淋巴细胞可对造血前体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或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干扰素γ(IFN γ)抑制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 ,诱导CD3 4 + 细胞表达Fas抗原而凋亡[1] 。ALG/ATG能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途径直接杀伤…  相似文献   

2.
34例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CD34+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质和 (或 )量的改变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环节。有关小儿再障患者骨髓造血干 /祖细胞的变化情况文献报道不多。我们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 34例初诊再障患儿骨髓CD34 + 细胞的数量 ,并与 2 1例对照组患儿骨髓CD34 + 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再障病例  34例再障患儿均系本院 1 999年 2月~ 2 0 0 1年 5月住院初诊患儿 ,再障诊断标准参照文献 [1 ] ,其中 :男2 0例 ,女 1 4例 ,年龄 4~ 1 5岁 ,中位年龄 9岁。重型再障(SA…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主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为造血干细胞(HSC)和造血祖细胞(HPC)的损伤,表现为干/祖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异常。我们主要针对原发性获得性再障的干细胞损伤及其机制综述如下。1 再障 HSC 数量和质量的异常1.1 再障干/祖细胞数量异常:再障患者 HSC/HPC 群体数量的减少已形成共识。在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系统中,再障患者的骨髓无或仅有很少的集落形成;后来的长期细胞培养(LTC)研究也证实,再障的 HSC/HPC 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在再障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作为反映 HSC/HPC 的长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这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再障的诊断及疗效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再障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和Th2细胞;RT-PCR法测定再障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用ELISA法测定再障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再障患者Th1/Th2显著失衡,Th1细胞显著增多,Th1型细胞因子IFN-γ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血浆IFN-γ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再障患者Th1细胞百分数分别与IFN-γmRNA相对表达强度(RV)和血浆IFN-γ浓度呈正相关;Th1细胞百分比、IFN-γmRNA的RV及血浆IFN-γ的浓度在比值倒置型与比值超高型患者体内相近且均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结论:Th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之一;Th1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相互作用是再障患者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CD4+T或CD8+T细胞相对变化可能是Th细胞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后的外在表象。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一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 祖细胞疾病 ,可以有一系或多系造血异常 ,极易发展为急性白血病。有研究表明MDS患者的免疫系统也有异常改变 ,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异常 :T细胞数目异常、CD4 与CD8 亚群比例异常、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数量和杀伤肿瘤细胞功能减低、Th细胞中Th1与Th2细胞比例失衡、T细胞分泌功能 (如IL 2、TNF α)异常。免疫异常与疾病的恶性程度有明显关系。现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 MDS恶性造血不仅累及髓系 ,在许多病例中也累及淋巴细胞系统。Tsukamoto等[1…  相似文献   

6.
Th1/Th2比例失衡被认为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其中,记忆T细胞发挥了重要作用.效应Th2细胞在接触过敏原、发生免疫应答、完成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后,绝大多数高表达KLRG1hi的细胞凋亡,少部分表达IL-7Rhi的Th2细胞演变成记忆T细胞[1],长期存在于机体内.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过敏源时,记忆T细胞能够迅速转变为活化的Th2细胞,再次引发Th2介导的气道炎症.因此,记忆T细胞/初始T细胞的比值也就决定了哮喘严重程度[2].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记忆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中发挥作用的文献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属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一种,以脾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髓外造血,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及持续动员造血干/祖细胞为特征.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对造血细胞克隆性增生的继发性反应.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反应是由异常巨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克隆性增生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1-2].部分IMF合并免疫功能异常,故亦有学者认为此类IMF为一种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无关的免疫异常性疾病--自身免疫性骨髓纤维化[3].随着JAK2V617F等基因突变发现于CMPD患者,对IMF发病机制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再生不良为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复杂。骨髓造血调控机制紊乱在A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AA患者在造血干祖细胞特性、造血干祖细胞凋亡、造血调控因子、免疫等方面发生改变,研究AA患者骨髓造血调控机制异常可为A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造血干/祖细胞归巢和贮留骨髓中起关键作用,它通过上调整合素α4β1黏附活性提高细胞归巢进入造血部位的能力.而补体C3a以协同方式增强SDF-1α依赖的造血干/祖细胞的迁移,使其归巢骨髓的能力增强.本文就SDF-1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3(IL-13)是由活化T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抑制单核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IgE合成,引起变态反应,促进肺的纤维化,IL-13还参与造血调控,对原始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起一定作用,对巨核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MD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凋亡、增殖以及免疫低监视性,IL-13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1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 ,判断Th1细胞在重型再障 (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扩增 11例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去除CD4+ 细胞前、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 (BFU E)、粒 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体外刺激后的 2 1例SAA患者及 17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中Th1、Th2细胞 ;③RT PCR检测 2 7例再障、2 6例非再障患者及 11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 γ和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 4的基因表达。结果 ①去除CD4+ 细胞后 ,SAA患者BMM NC中的CFU GM、CFU E和BFU E产率都有显著提高 ;②SAA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比例明显失衡 ,Th1细胞显著增多 ;③SAA和慢性再障患者骨髓中Th1细胞产生IFN γ的功能异常增高 ,而Th2细胞产生IL 4的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再障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SAA骨髓衰竭的重要环节 ,也是再障区别于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HLA-细胞因子免疫途径可能参与MDS一些亚型的发病[1-2].文献报道MDS患者外周血HLA-DR15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且表达HLADR15的难治性贫血(RA)患者对于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不表达者[3-6],提示HLADR15可能是免疫导致的骨髓衰竭的一个特异的易感因素.我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MDS患者HLA-DR15等位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作为MHC-Ⅱ类分子的HLADR15在MDS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HLA-细胞因子免疫途径可能参与MDS一些亚型的发病[1-2].文献报道MDS患者外周血HLA-DR15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且表达HLADR15的难治性贫血(RA)患者对于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不表达者[3-6],提示HLADR15可能是免疫导致的骨髓衰竭的一个特异的易感因素.我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MDS患者HLA-DR15等位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作为MHC-Ⅱ类分子的HLADR15在MDS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研究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HLA-细胞因子免疫途径可能参与MDS一些亚型的发病[1-2].文献报道MDS患者外周血HLA-DR15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且表达HLADR15的难治性贫血(RA)患者对于免疫抑制剂如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不表达者[3-6],提示HLADR15可能是免疫导致的骨髓衰竭的一个特异的易感因素.我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MDS患者HLA-DR15等位基因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作为MHC-Ⅱ类分子的HLADR15在MDS病理生理学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异常,低危和中危-ⅠMDS患者免疫异常(免疫细胞异常、造血基质异常和细胞因子异常)在MDS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1].滤泡辅助T细胞(Tfh)是近期被确定的一种新的辅助T细胞.Tfh细胞分泌辅助细胞因子IL-21,通过与B细胞上IL-21受体结合,使之分化为产生抗体的细胞.Tfh细胞表面表达的关键细胞分子包括ICOS、CD40L和OX40,是Tfh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的重要辅助信号分子[2-3].为阐明Tfh在低危和中危-ⅠMD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40例MDS患者外周血Tfh数量、细胞表面分子和胞质内IL-21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前发现T细胞介导的免疫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已有多个独立的研究小组从再障患外周血及骨髓中成功分离出能引起造血功能衰竭的致病相关性T细胞克隆,并证实其表型为CD4^ T细胞,但这些T细胞异常增殖、活化及抑制机体造血功能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我们通过改良抑制消减杂交的方法,建立CD4^ T细胞的差异基因表达库,为揭示再障病理损伤的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M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包含了骨髓细胞的凋亡、增殖及克隆扩张等多重机制。不同克隆的产生,可能与控制细胞凋亡或生长分化的基因有关。肿瘤坏死因子-α、Fas抗原以及增殖的T细胞克隆参与了MDS的发病机制。MDS向白血病的转化与p15INK4b基因的高度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网络失衡与白血病发病密切相关[1].IL-β对造血系统的调节有重要作用[2].在许多类型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IL-β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刺激白血病干/祖细胞恶性增殖[3].  相似文献   

19.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生成减少及功能异常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活化的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淋巴因子导致的造血干细胞过度凋亡在AA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目前AA的一线治疗为免疫抑制治疗(IST)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环磷酰胺(CTX)曾是AA的二线疗法,因其骨髓抑制严重而逐渐被淘汰[2]。最新研究显示CTX等细胞毒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会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增殖[3],提示CTX治疗AA的机制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已知的人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存在造血干/祖细胞外,人胎盘组织中也有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目前为止,还缺乏对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和免疫原性等的深入研究.目的:探究人胎盘组织是否含有比脐带血更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并对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无菌采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胎盘和脐带血共12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CD34绝对计数试剂盒(Becton Dickinson公司):CD34磁珠分选试剂盒,FITC标记的CD38单克隆抗体,抗FITC磁珠和MS/LS免疫磁式细胞分选柱(Miltenyi Biotec).方法:脐带血与RPMI-1640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Ficoll-Histopaque分离液离心30min,吸取界面层细胞,PBS洗涤一次,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机械法加0.25g/L胶原酶消化制备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之后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分离胎盘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胎盘单个核细胞中CD34 CD38-, 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比例.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人胎盘CD34 CD38-,CD34 D38 造血干/祖细胞,并分别进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系集落形成培养,以评价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实验全程用脐带血作平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胎盘和脐带血CD34 造血干/祖细胞组成百分率、祖细胞系集落形成能力、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组成特点.结果:[1]胎盘CD34 造血干/祖细胞百分率是脐带血的8.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胎盘中的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CD3 CD2 )、B细胞(CD19 )、Th(CD3 CD4 )细胞及Th/Ts比值均明显低于脐带血,而CD8 CD28-T抑制细胞则明显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胎盘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培养形成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集落数明显高于CD34 CD38-造血干/祖细胞亚群(P<0.01);胎盘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中相同表型细胞亚群形成的各系集落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胎盘组织富含CD34 造血干/祖细胞,其CD34 CD38 、CD34 CD38-两个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均具有增殖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的能力,并且人胎盘组织具有淋巴细胞亚群低比例和抑制性T细胞高比例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