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检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RF1、TRF2、RAP1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RF1、TRF2、RAP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RF1和RAP1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F2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并且TRF2与RAP1具有相关性(r=0.522,P=0.001)。结论:TRF1、TRF2、RAP1可能参与了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功能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初发AAA患者26例为实验组,给予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另取10例健康捐献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采集AAA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外周血标本,分离提取PBMNC。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3(IL-3)水平及PBMNC对健康人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抑制作用。结果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9.2%(18/26)。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TNF-α表达分别为(59±4)、(160±5)、(84±4)及(68±3)ng/L,IFN-γ分别为(23.1±2.4)、(126.4±11.6)、(62.5±4.3)及(31.6±3.3)ng/L,IL-3分别为(33.1±2.8)、(11.2±1.0)、(20.9±1.6)及(31.1±1.7)ng/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PBMNC分泌TNF-α及IFN-γ显著升高,IL-3表达显著降低,且治疗6个月后上述各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F=213.760、146.382、34.329,P均<0.05)。此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对造血祖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7±10)、(26±8)及(18±11)%,治疗后6个月的抑制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F=74.729,P<0.001)。结论PBMNC分泌的IL-3、TNF-α及IFN-γ水平对评判AAA病情变化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Th1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Th1、Th2细胞的数量、比例、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状态及其与造血衰竭的关系 ,判断Th1细胞在重型再障 (SA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扩增 11例S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NC)去除CD4+ 细胞前、后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E)、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 (BFU E)、粒 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体外刺激后的 2 1例SAA患者及 17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中Th1、Th2细胞 ;③RT PCR检测 2 7例再障、2 6例非再障患者及 11名正常人未经体外刺激的BMMNC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 γ和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 4的基因表达。结果 ①去除CD4+ 细胞后 ,SAA患者BMM NC中的CFU GM、CFU E和BFU E产率都有显著提高 ;②SAA患者外周血Th1与Th2细胞比例明显失衡 ,Th1细胞显著增多 ;③SAA和慢性再障患者骨髓中Th1细胞产生IFN γ的功能异常增高 ,而Th2细胞产生IL 4的功能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再障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导致SAA骨髓衰竭的重要环节 ,也是再障区别于其它全血细胞减少症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0,(1)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51例患者疗效较差,纳入A组;34例患者疗效较好,纳入B组。同时选取3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实验分析患者血清IL-17、IL-6、IL-4及IFN-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亚群水平;采用RT-PCR分析淋巴细胞RORγt和STAT3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淋巴细胞RORγt和STAT3蛋白水平。结果:A组与B组患者的性别、年龄、WBC、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NSAA 23例,其比例(23/34)显著高于A组(20/81)(P0.05)。B组患者的Hb水平为86.25±7.9 g/L,Plt计数(54.7±6.3)×109/L,显著高于A组(P0.05)。A组IL-17、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IL-17、IL-6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A组IL-4及IFN-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IL-4及IFN-β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A组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A组RORγt及STAT3的m 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RORγt及STAT3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A组RORγt及STAT3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患者的RORγt及STAT3的蛋白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A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上升,并促使患者体内炎性反应加剧,其机制可能与RORγt及STAT3基因表达上升有关。这为AA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这两种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再障的诊断及疗效预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再障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Th1和Th2细胞;RT-PCR法测定再障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用ELISA法测定再障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再障患者Th1/Th2显著失衡,Th1细胞显著增多,Th1型细胞因子IFN-γmRNA的阳性表达率和血浆IFN-γ浓度均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再障患者Th1细胞百分数分别与IFN-γmRNA相对表达强度(RV)和血浆IFN-γ浓度呈正相关;Th1细胞百分比、IFN-γmRNA的RV及血浆IFN-γ的浓度在比值倒置型与比值超高型患者体内相近且均高于比值正常型患者。结论:Th细胞亚群失衡,Th1细胞数量增多及功能亢进可能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免疫机制之一;Th1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相互作用是再障患者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CD4+T或CD8+T细胞相对变化可能是Th细胞在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后的外在表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ε(PKCε)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体外诱导小鼠髓系前体细胞(32D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重型AA(SAA)患者血清、非重型AA(NSAA)患者血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分别与小鼠32D细胞孵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KCε(pPKCε)的表达.结果 血清孵育32D细胞0、12、24、36及48 h,饥饿4 h,SAA组和NSAA组pPKCε表达在24 h上升到最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孵育32D细胞24 h饥饿4 h后,SAA组pPKCε表达水平(0.90±0.10)较NSAA组(0.64±0.08)和正常对照组(0.54±0.08)明显上调(P值均<0.05),NSAA组较正常对照组pPKCε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加(P<0.05),SAA组细胞凋亡率[(4.05±1.05)%]较正常对照组[(2.45±0.51)%]明显增加(P<0.05),NSAA组[(3.24±0.56)%]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增加(P>0.05).SAA组经同一份血清孵育的细胞的凋亡率与pPKCε表达水平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69,P<0.05).结论SAA和NSAA患者血清均可诱导32D细胞pPKCε的表达,前者可导致32D细胞凋亡,后者对32D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 G mRNA(HLA-G 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收集44例 HCC患者、21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查体者的 PBMC,建立逆转录-实时荧光 PCR相对定量体系检测PBMC HLA-G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的 HLA-G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71±0.39,1.05±0.38和1.01±0.47,HCC组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657,P<0.001)。HLA-G mRNA高表达的 HCC患者生存率低于 HLA-G mRNA低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2,P=0.015)。结论 PBMC HLA-G mRNA相对表达量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 PBMC HLA-G mRNA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且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目前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对症状的观察及评估,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指标,导致临床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免疫炎症反应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通过抗炎治疗后部分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免疫细胞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探索精神分裂症生物标志物的载体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潜在的诊断意义,以期增加对精神分裂症免疫表型理解。 相似文献
10.
11.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6)
目的探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在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T1DM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T1DM患者与26例健康对照者Tim-3+细胞比例;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im-3mRNA表达水平,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自身抗体(ICA)和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T1DM患者Tim-3+细胞比例为7.91±4.35,明显高于对照组1.73±1.77;Tim-3mRNA相对含量0.80±0.06,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检测值10.25±0.04,各项检测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3mRNA水平与T1DM患者GAD65呈显著正相关性,与HbA1C及ICA无显著相关性。此外,Tim-3+细胞比例与T1DM患者HbA1C及GAD65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与ICA无显著相关性。结论Tim-3在T1DM患者中表达明显上升,并与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提示Tim-3在T1DM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麻柔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82,(2)
作者曾发现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骨髓中除去单个核吞噬细胞后骨髓的GM—CFU生成有明显升高,提示患者骨髓中的吞噬细胞可能有抑制粒系定向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作用。为探索原发性再障外周血单个核吞噬细胞在粒系造血中的可能作用,作者研究了20例原发性再障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正常骨髓CFU—C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Treg细胞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Treg细胞数量、血浆中抑制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例初诊AA患儿和1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采用qPCR法检测FOXP3、PRDM1的mR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micro-RNA(miR-205)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收集43例ITP患者和38例健康人的外周静脉血2 ml,分离PBMC,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U6为内参,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CR)的方法检测miR-205的表达量; 分析miR-205与血小板计数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ITP初诊患者(Naive ITP)PBMC miR-205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上调(1.81±0.48 vs 0.92±0.25,t=10.31,P<0.01); 治疗后不完全缓解组(incmplete remissiongroup,IR group)和初诊患者相比,miR-205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表达升高(1.63±0.65 vs 0.92±0.25,t=7.2,P<0.01); 14例治疗后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mission group,CR group)治疗后(After treatment)PBMC miR-205的表达低于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的表达水平(1.07±0.43 vs 1.91±0.34,t=5.68,P<0.01); ITP患者PBMC中miR-205的表达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0696,P<0.05)。结论 miR-205在ITP初诊患者PBMC中高表达,而治疗完全缓解后表达水平又降低,并且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表明其可能与ITP的发生发展相关,或许会成为ITP诊疗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不同临床分期肾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Th1/Th2及Tc1/Tc2漂移对肾癌发生和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不同分期肾癌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分泌的IFN-γ、IL-2、TNF-α、IL-4、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症状型肾癌患者各细胞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局限型患者Th1、Tc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降低(P<0.01),局部进展型和转移型肾癌患者Th1、Tc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Th2、Tc2类细胞因子IL-4、IL-6(P<0.05,P<0.01)分泌水平升高。结论 Th1/Th2偏移和Tc1/Tc2偏移促进了晚期肾肿瘤的进展和转移。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h1/Th2、Tc1/Tc2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表达,分别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以及慢性轻、中、重度肝炎IFN-γ、IL-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慢性肝炎Th2、Tc2细胞高于急性肝炎(P<0.01;P<0.05);相对于轻度组,中度Th1、Tc1以及重度组Th1、Tc1均有升高(P<0.01),相对于中度组,重度组Th1、Tc1亦有增高(P<0.05;P<0.01)。结论乙型肝炎外周血Th2、Tc2与炎症慢性化有关;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活动程度的加剧Th1、Tc1细胞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唐晓文邵景章张学光张毅李建勇郑列琳谢炜王爱青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造血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等临床及实验室结果均支持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再障发病中所起的作用,然而对T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三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14例AA患者外周血DCs亚群(DC1/CD11c+和DC2/CD123+),并以14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AA患者外周血CD11c+DCs百分率为0.353±0.084,比健康对照组0.264±0.087明显增高(P0.05),CD123+DCs百分率为0.187±0.067,与健康对照组的0.140±0.06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患者外周血中DC1亚群占优势,导致向Th1样免疫反应偏移,可能与AA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的表达水平。方法收集38例HCC患者、25例肝硬化患者和40名健康查体者的PBMC,分别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HLA—GmRNA和HLA—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HLA—GmRNA表达率分别为94.7%、84.0%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HCC组HLA—G蛋白表达率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HCC组PBMCHLA—G蛋白主要表达于CD4^+细胞上。结论HCC患者PBMCHLA—G蛋白表达率升高,其机制与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Th1/Th2、Tc1/Tc2细胞亚群平衡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标记抗体,应用三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技术,从单细胞水平对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20例)、缓解期哮喘患儿(18例)及同龄正常健康儿(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4+、CD8+细胞内分泌IFN-γ、IL-4进行检测。结果:哮喘患儿外周血细胞内分泌IL-4(+)的CD4+(Th2)、CD8+(Tc2)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哮喘急性发作期高于缓解期;分泌IFN-γ(+)的CD4+(Th1)、CD8+(Tc1)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且哮喘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Th2、Tc2百分率升高,Th1、Tc1百分率降低,Th1/Th2、Tc1/Tc2比值降低,且哮喘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