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供肝的缺乏是目前移植领域里尚未解决最大的非免疫学障碍,活体供肝肝移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措施,而急性排斥反应(AR)则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是:汇管区混合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炎和血管内皮炎。肝移植后AR是一种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但肝脏由于其自身解剖和生理学因素以及一些非实质细胞的影响,使其在发生AR时具有与其他移植器官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后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情况。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到SD大鼠的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并设Wistar大鼠间肝移植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处死受者,切取移植肝组织及腹腔淋巴结,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肝组织和淋巴结中S-100^+DC的动态变化,以及CD25^+T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的活化增殖。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移植后第5天即出现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至第7天发展成中至重度排斥反应,受者存活时间(9.7±1.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3天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DC数量明显增多,于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则出现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开始,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增多,第5、7天持续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第3天,实验组淋巴结中CD25^+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呈现明显的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反应。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后,DC对抗原的摄取和递呈加速,产生对T淋巴细胞强烈而持久的刺激,最终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3岁,因原发性肝癌于2003年9月27日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预防感染、抗乙肝病毒、预防CMV病毒感染.化疗后至术后第26天晚间患者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达38.2℃;后患者左耳后及颈部有散在的红色皮诊,同时伴有腹泻黄色稀水样便.随后至死亡患者一直伴随着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诊、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体温波动于37.4℃~39℃,期间多次血、痰、尿培养均阴性,血巨细胞病毒抗原、EB病毒抗体均阴性.胆汁培养示溶血葡萄球菌感染.皮疹为高出皮肤的红色斑丘状,压之略褪色,有明显触痛,按颈、胸、背、腹、四肢的顺序逐渐出现.期间肝功能基本正常,肾功能尿素值一直偏高.  相似文献   

5.
供肝质量是影响肝移植后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供体选择和供肝评价等方面介绍来源于脑死亡者肝移植供肝和活体肝部分移植的供肝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方式及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 79%标准饲料、2 0 %猪油、1%胆固醇混合喂饲 ,同时以 5 0 %乙醇灌胃每日 1ml/10 0 g ,时间为 4周 ,诱导供肝脂肪变性形成 ,大鼠 60 %减体肝移植模型。观察和比较术后 1、3、7、14d时PCNA、Br dU免疫组织化学及新鲜分离的肝细胞的流式细胞术结果及肝再生率。结果 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 1、3、7d的肝再生率较正常明显减低 (P <0 .0 1) ;各时点的PCNA标记指数 (P <0 .0 1)和BrdU标记指数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脂变供肝术后的肝细胞增殖指数 (PI)在 7d时最高 (2 6.3 1% ) ,而正常供肝在 3d时最高 (4 2 .0 1% )。结论 大鼠脂肪变性供肝减体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高峰时间滞后、周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保持供体器官离体后的活力,对于移植后器官迅速恢复功能和存活是十分重要的.迄今为止,肝移植供肝的静态低温保存仍是普遍采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简单而且有效,但是随着供体老年化、边缘化和心跳停止供肝数量的增加,导致供肝的质量日益恶化,静态低温保存能否继续保持供肝活力令人怀疑.本综述介绍供肝保存及器官保存液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包括低温机器灌注.尽管低温机器灌注可能优于静态低温保存,但是供肝仍然存在低温相关损伤.因此,最近已有科研机构开始重视常温机器灌注的研究,并有望成为肝脏移植保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观察肝移植术后早期肝能量代谢变化与供肝存活能力的关系。方法 用猕猴制作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动脉血酮体比率作主要监测手段,对受体移植术前、术中及术后早期动态观察。结果 根据受体术后存活时间大于或小于24小时分为A、B两组,A组受体存活29-168小时,B组受体存活5-22小时。受体全肝血流阻断进入“无肝期”后,所有受体AKB迅速下降至极低水平,与阻断前展高度显著性意义A组移植后12小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复习文献就脂肪肝供体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脂肪肝作为边缘供体其使用对移植物和受体的存活来讲存在一定风险,但并非全部舍弃,应结合肝脏脂肪变性的病理分类及供受体具体情况作出取舍,改善和提高脂肪肝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肝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间8例肝移植后发生GVHD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这8例受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分析肝功能、血常规、骨髓细胞学、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和皮肤病理学等检查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经验.结果 肝移植受者发生GVHD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4周出现发热、全身皮疹、全血细胞减少、腹泻和腹痛等,但肝功能正常.皮肤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不良、松解,棘层细胞水肿,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8例受者经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有效控制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改善造血功能、防治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其中7例康复出院,并长期健康存活;仅1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肝移植后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特异性的皮肤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明确后应最大程度的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有效控制GVHD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t was the 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graft steatosis on intraoperative organ blood flow,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and organ survival. METHODS: A total of 225 consecutive liver transplants were reviewed. Liver blood flow, hepatic function (AST, ALT, prothrombin time), and organ survival were determined. Donor liver graf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2 subgroups: mild (<30%) (n = 175) and moderate to severe (>/=30%) (n = 50) macrovesicular steatosis. RESULTS: Moderate to severe steat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T and ALT levels and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 prothrombin time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postoperative day. By day 7 differences in liver function were no longer evident. Organ blood flow was not affected by steatosis. After adjustment for potential confounders, organ survival did not depend on the degree of donor steatosis (5-year-survival rates: 68% and 58% with steatosis <30%, or >/= 30%, respectively) (hazard ratio .754, confidence interval .458-1.242, P = .268). CONCLUSION: Steatotic livers can be transplanted safely with good results for long-term organ survival if other contraindications are absent.  相似文献   

13.
14.
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的肝功能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同种原位肝移植后复发性丙型肝炎的肝功能变化特点。方法收集50例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病例(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的临床资料,分析肝功能指标与肝炎活动程度、肝纤维化程度、肝脂肪变程度、病毒基因型及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均显著升高,ALT及AST的水平在不同活动程度的复发性丙型肝炎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γGT随着肝炎活动程度加剧而明显升高(P<0.01),上述3个指标在不同肝纤维化程度以及肝脂肪变程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不同HCV基因型者ALT、AST和γG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排斥反应者的ALT、AST和γGT均明显高于无排斥反应者。结论肝移植后复发性丙型肝炎的肝炎活动程度与γGT密切相关;γGT的变化在评价肝移植后复发性丙型肝炎活动程度以及有无排斥反应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肝移植术后发生低钠血症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在术后1周左右发生低钠血症,2例术前已有低钠血症,术后即发生严重低钠血症,一例患者发生急性低钠综合征;血钠为130~135mmol/L者10例,120~130mmol/L者12例,低于120mmol/L者5例;血钾、血磷及血钙均在正常范围;尿钠、钾、氯均在正常范围;5例患者测定腹水钠含量,均高于同时段血钠含量。治疗主要是通过胃肠和/或静脉补给高渗盐水。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低钠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疗上应去除导致低钠血症的原因,并持续、缓慢地补充高渗盐水。  相似文献   

16.
Chylous effusions and lymphatic leaks occur after trauma, malignant disease, primary lymphatic disorders, and parasitosis, and rarely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Chylous ascites after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rare complication. We report a case of chylous ascites occurring after hepatic transplantation with a mesentero-portal venous jump graft,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Received: November 13, 2000 / Accepted: September 26, 2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传统全胃肠外营养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TPN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24例肝移植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不添加Ala-Gln的TPN组(TPN组),添加Ala-Gln的TPN组(Gln组).术后第2天予以等热量(每千克体重104.6 kJ)、等氮量(每千克体重0.16 g)共7d.监测术后第2天、第9天肝功能指标;观察供肝冉灌注后、术后第9人移植肝结构的变化.结果 术后第9天Gln组与TPN组比较,APOB与CHE增高幅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的降低幅度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n组移植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善优于TPN组.结论 肝移植后添加Ala-Gln的TPN比传统TPN有利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的供肝获取和灌洗方式对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442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42例均为尸体供者,供肝切取术中采用腹主动脉和脾静脉插管对供肝进行原位灌洗,灌洗液为4℃UW液或4℃UW液联合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HC-A液),获取的供肝均保存于UW液中.按照供肝获取方式、灌洗液的种类、灌洗液静脉引流途径及胆道冲洗方法的不同将病例分为5组.肝移植术后1周,测定受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前白蛋白(PA)等肝功能指标,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肝、肾分别切取者的供肝获取手术耗时(17.6±2.5)min,联合切取者为(15.9±2.3)min,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切取者中,灌洗液经颈静脉引流者的γ-GT、AST、PT和INR明显低于经肝下下腔静脉引流者(前一项P<0.01,后三项P<0.05),而Fb明显高于经肝下下腔静脉引流者(P<0.05);采用UW液和HC-A液联合灌洗者,其γ-GT、ALT、AST,DB和TT均明显低于单用UW液灌洗者(前三项P<0.05,后二项P<0.01),而Fb明显高于单用UW液灌洗者(P<0.01).结论 联合切取法有利于缩短器官获取时问;采用UW液和HC-A液联合灌洗及灌洗液经颈静脉引流更有利于术后早期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导致初始肝功能不良(IPGF)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2004年4月至11月行肝移植的3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肝移植术后3 d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I一)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峰值≥1 500 U/L的受者分为IPGF组,<1 500 U/L的受者分为非IPGF组.受者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和MELD评分;供者分析指标为:年龄,供肝冷保存时间(CIT),供肝冷保存末期(Pr)、门脉灌注后4 h(Po)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活检病理学评分;手术中的分析指标为:受者手术时间和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结果 所有受者术后均获得长期随访.32例受者中,IPGF组有10例,非IPGF组有22例.IPGF组和非IPGF组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分别为(55.00±12.91)min和(41.55±8.5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PGF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显著长于非IPGF组(P<0.01);IPGF组受者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非IPGF组(P<0.05).两组移植肝总体存活率分别为90.0%和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移植肝按P0评分和IRI评分中的重度损伤标准发生IPGF的概率与轻、中度损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移植肝复温缺血时间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20%小体积移植物的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方法 原位移植建立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模型.雄性Lewis大鼠40只,供体20只,受体20只.供肝经门静脉用4℃ UW液灌注.肝上下腔静脉用端端吻合连续缝合的方法.肝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分别用套管方法固定.套叠缝合法重建肝动脉.胆管重建采用内支架管端端连接的方法.观察移植物的存活率.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摄取溴脱氧尿核苷的情况.结果 共施行肝脏移植手术20例,移植手术成功率为100%.20%小体积肝脏移植物的存活率为93.8%(>14 d).组织学检查移植后的肝脏组织结构良好.移植术后72 h溴脱氧尿核苷染色阳性的肝细胞计数明显增多.结论 20%小体积大鼠肝脏移植物可启动完成移植后的肝脏再生.显微外科技术是移植模型成功的关键.该模型稳定性强,适合于部分肝脏移植领域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