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丰富。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血浆中H-FABP水平变化有时间规律性,且血浆H-FABP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故H-FABP可作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现就H-FABP的生理化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质,心肌细胞受损时其可迅速释放至胞外,因此通过胶体金法、免疫比浊法等检测的血液H-FABP水平可能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通过与临床常用AMI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超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b)对比,综述了H-FABP及其与上述临床常用AMI标志物联合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以探讨H-FABP作为早期AMI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周彬  魏庆民 《心脏杂志》2012,24(6):763-766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新型心脏生化标志物,其心肌特异性强,在心肌细胞受损后可早期快速大量释放入外周血中,对于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均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H-FAB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丹丹 《山东医药》2008,48(27):14-14
心肌细胞损伤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释放至血中能导致血中浓度快速上升,因此H-FABP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心脏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诊断AM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因急性胸痛发作6h内就诊患者122例,即刻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AMI发病6h内,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ABP是目前早期(0~6h)诊断AMI比较敏感和准确的心脏生化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胍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 H-FABP 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 H-FABP 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杨燕  张维国  杨文东 《山东医药》2005,45(13):38-38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心肌含量最多,其变化可反映早期心脏缺血和微小心肌受损.  相似文献   

8.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在心肌细胞质中含量丰富的小分子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能简捷、可靠的检测出H-FABP血浆浓度。H-FABP在急性心急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及复发、AMI面积评价、AMI再灌注成功预测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预后评价方面应用广泛,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心肌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以174例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CS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在患者入院后0 h、3 h、6 h、12 h和24 h分别测定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H-FABP诊断ACS的准确性。结果 AMI组入院后0、3、6、12和24 h的血清H-FABP和肌钙蛋白(cTn)I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01)。0 h、3 h、6 h的H-FABP阳性率明显高于cTnI阳性率,而12 h和24 h的H-FABP阳性率却显著低于cTnI阳性率。结论 H-FABP可以用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CABG)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术中解除主动脉十字夹钳即再灌注即刻、30 min、60 min、90 min、2 h、3 h、4 h、5 h、6 h、12 h、24 h采取动脉血检测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表达及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实验1、2、 3、4、5组分别为心肌缺血1、2、4、6、12 h);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缺血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用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H-FABP表达的变化,用一步提取比色法测定血清FFA含量.结果 (1)缺血2、4 h组心肌细胞明显肿胀,有部分形成了"收缩带";缺血6、12 h心肌细胞边界不清、局灶性凝集坏死,缺血12 h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2)Western印迹法检测: 实验2、3、4、5组与对照组比较心肌H-FABP蛋白均表达下降,实验4组降低约41%(P<0.01).(3)FFA测定:实验2、3、4、5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血清FFA含量均不同程度升高,尤以缺血2、4 h组为甚(P<0.01),分别升高约2.01倍和2.72倍.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后H-FABP表达明显下降,血清FFA含量明显升高,可能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促进心肌肥厚重构.  相似文献   

1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AMI)自胸痛发作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因而要求发病早期迅速确诊.既往一般多检测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或cTnT)和肌红蛋白(MYO),但CK-MB和cTnI(T)在心肌缺血时出现较晚,缺乏早期诊断AMI的敏感性.心肌细胞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含量较骨骼肌高,与MYO相比具有更好的心肌特异性[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100例早期胸痛患者分别进行H-FABP检测和常规实验室方法检测cTnI和CK-MB,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H-FAB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的检测(P<0.05)。结论 H-FABP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OCP)心肌损伤患者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传统的心肌受损标志物肌红蛋白(Myo)、心肌肌钙蛋白(c Tn 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变化及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低,探讨H-FABP在老年AOCP心肌损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老年AOCP患者为观察组,另选8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每位患者的静脉血,取血清进行H-FABP、Myo、CK-MB及c Tn I的检测,随后对两组H-FABP、Myo、CK-MB及c Tn I四项指标情况、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AOCP患者血清中HFABP、Myo、CK-MB以及c Tn I四项指标的水平在不同时间段(3 h,3~8 h,8且≤12 h及12 h以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另外,老年AOCP患者在中毒后的早期(3 h和3~8 h),H-FABP和Myo对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均高于CK-MB和c Tn I(P0.05),H-FABP对老年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度略高于Myo(P0.05)。H-FABP和c Tn I对AOCP患者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均高于CK-MB和Myo(P0.05)。结论 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损伤生化指标,在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种新型低分子量可溶性胞质蛋白,在心肌组织中高度特异性表达,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到血中。很多研究已证实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得到迅速明确的诊断及及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心肌坏死情况下早期迅速释放,已有研究表明,HFABP在心肌梗死患者体内3 h即达到最高峰〔2〕,与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相比,升高时间更早〔3〕,表明H-FABP对诊断AMI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33例AMI患者(AMI组)和31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清中的H-FABP和cTnT浓度进行测定,比较两组血清样本中H-FABP与cTnT的浓度,并考察HFABP、cTnT及其组合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患者血清H-FABP和cTnT浓度均显著增高(P0.05)。H-FABP、cTnT、H-FAB+cTnT的灵敏度分别为60.61%、75.76%、96.97%,特异度分别为:83.55%、85.77%、93.5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94%、85.94%、95.31%。结论:血清H-FABP和cTnT浓度联合测定可为临床AMI患者的确诊提供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有助于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最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达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的变化规律。方法:筛选我院自2016年05月至2018年05月,收治的实施CABG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非体外循环组(35例)和体外循环组(35例),比较两组H-FABP和cTnI浓度水平在围手术期的变化,并对H-FABP和cTnI浓度峰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清中H-FABP及cTnI浓度水平的变化,非体外循环组明显低于体外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组血清H-FABP浓度和CTNI浓度峰值的相关性分析显示,H-FABP浓度和cTnI浓度峰值呈正相关(r=0.7577,P=0.006)。结论:两组患者血清H-FABP和cTnI在CABG术围手术期均升高,是预测CABG术后心肌受损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 (VMC)的发病机制与病毒本身所致溶细胞作用、细胞免疫损伤及病毒侵入心肌细胞后致细胞内自由基增多、脂质过氧化、损伤心肌有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 ,其分子量小(14~ 15 KD) ,心肌中含量最多 ,为近年发现的反映心脏缺血的早期生化指标。我们对 39例 VMC患者行 FABP定量检测 ,旨在探讨 FABP在 VMC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观察组为 39例 VMC患者 ,均符合 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 2 8例 ,女 11例 ,年龄 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