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是1972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共有医学简牍92枚,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多个学科,其中论及痹证的有13枚,占14.13%,在所记载的30个方剂中,治疗痹证的有6个,占20%[1]。从痹证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占篇幅可见,痹证从古至今就是一种常见病、难治病。从出  相似文献   

2.
《武威汉代医简》痹证方药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公社(今柏树乡)旱滩坡地带发现的汉代医简共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这些简牍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本文根据文献出版社1975年10月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对治疗痹证的方药等内容作以下整理分析,以了解汉代西北地区的人们对痹证的认识,也许对目前痹证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武威汉代医简》是东汉早期的医药简牍,其中论及痹证有13枚,所用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较大参考价值.本文结合案例阐述运用《武威汉代医简》方分期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从寒湿和湿热论治,寒湿证用祛寒逐风方,湿热证用清热逐风方;缓解期从痰瘀论治,用"瘀方";稳定期从肝肾论治,用"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很早就有中药外治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礼记》中说“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头和身体的疾病可以通过沐浴即外治法来治疗,外治法和内治法治疗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给药途径不同,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所发现的92枚武威汉代医简中,  相似文献   

5.
武威汉代医简的中药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接第8期)5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药物的计量单位武威汉代医简中记录了许多药用计量单位,有分、两、升、枚、颗、寸、尺、本、束、三指撮、方寸匕、一刀圭等。在武威汉代医简所用的全部药物中,用分作计量单位的有62味,用两计的有16味,用升、枚计的各7味,其他如附子以颗计,桂以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塞耳法,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耳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制备方法及用量用法进行文献分析,结合诸多医家对塞耳法的应用研究,探讨《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的诊疗特点及医学价值。结果:《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选用膏方外用塞耳治疗耳聋病,用药精炼、方证合一,具有操作简单、直达病灶、作用持久等特点,是后世塞耳法的雏形。结论:《武威汉代医简》塞耳法开创了外治法治疗耳聋病的先河,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寒湿型痹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伤寒遂风方、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临床实践证明以之治疗寒湿型痹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学特点薛媛甘肃省肿瘤医院(730050)《武威汉代医简》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于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是目前我国现存医学文字记载最早的原始资料之一。因其涉及内容广泛,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所存简牍中,仅有九枚简牍涉及针灸内容,笔者...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间流行着各种各样的外治法 ,早在新石器时代 ,就有以碥石为针的外治法 ,随着火的应用 ,人们逐步体会到了局部取暖可以缓解、消除某些病痛 ,此为原始的热熏法 ,1 972年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就记载了类似的治法。医简出土于甘肃的武威地区 ,这里历史上少数民族居住较多 ,  相似文献   

10.
6对肺肾关系的论述 《武威汉代医简》分简文和牍文两部分,治久咳方在简文和牍文中各出现一次,其内容大致相同,简文和牍文均列之为首,在92枚简牍中唯治久咳方症状、方名,药物、剂量、服法、疗效等记录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1.
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地汉墓发现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医学方书,在医简中还是首次发现。简牍共92枚,其内容丰富,不但有医治内科、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病的医方,还较为详尽地记录了很多外治疗法。本文仅就简牍中记录  相似文献   

12.
《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2年11月,甘肃省武威县境内出土了珍贵的医学简册——武威汉代医简。由于该简册代表着东汉早期我国的实际医学水平,因此,简册出土以来引起考古界、医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认为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剂,早于仲景方,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医方之一。这些古代医方中有些方剂,很有实用价值,现就武威汉代医简所载部分方药试作注解,文中主观臆测之内容难免,以求教于贤哲。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列举甘肃省名中医张延昌主任医师运用《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医案三例,说明了《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在今日的临床中,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灵活的运用,可以扩大治疗范围,对强直性脊柱炎等一些病种仍可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前接第2期)文中符号、标题:□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表示简文泐蚀的字数;治表示根据残余字形或上下文义可以补出来的字;●表示各种特殊符号。括号内数字为简牍序码;【医简释文】为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8]原书释文。【医简释文】●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50]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51] 【方名】治金创内漏血不出方【组成】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虻头二分。【用法】以上五种药物经加工为散剂,调和均匀,每次服一方寸匕,用酒送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照组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占95.24%,高于对照组之78.95%,且不良反应少。结论:《武威汉代医简》之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地带兴修水利工程时,在一座东汉土圹墓中发现了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这些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 949年以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发现之一,为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最为重要的是在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正如戴应新在《解放后考古发现的医药资料考述》一文中称武威汉代医简“是祖国医籍链上重要的一环”(见“题录7”)。医简中记载的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等方面,尤其是医简中记载的方剂和药…  相似文献   

17.
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清理中发现有92枚医药简牍,称之为“武威汉代医简”。近年翻阅有关武威的一些历史资料,注意到“武威汉代医简”原简牍的成书与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武威,1972年11月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称“医简”),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在当时是空前的。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不仅是我国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我国医药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为我国的历史学者,特别是医学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这些资料,后来经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相似文献   

19.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发现了一批汉代医学简牍,被称为《武威汉代医简》。从时间上它晚于《五十二病方》,而早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理论逐渐形成、遣药组方更加规范的过渡阶段的代表著作。与《五十二病方》比较,本书在药物学上有其自身特点:1 炮制《武威汉代医简》将炮制称为“冶合”,在内容上不及《五十二病方》炮制方法丰富,尤其是修治内容较少。但《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药物多要炮制,具普遍性,实际要比《五十二病方》进  相似文献   

20.
1972年 11月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 ,发现一处汉墓。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下 ,由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其中有一批医药简牍 ,计 92枚 ,这些被清理的资料 ,后来由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编为《武威汉代医简》一书。〔1〕本文就武威汉代医简中所载药学成就作以概述。1 药物品名武威汉代医简记载了 10 0种药物 ,具体是 :植物药  6 1种。计有 艹术 茈 (柴 )胡、当归 (干当归 )、牡丹、漏庐 (芦 )、代芦如 (艹闾 茹 )、(术 )、泽舄 (泻 )、付 (附 )子、大黄丹 (大黄 ) ;狼毒、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