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小儿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13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先心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我们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右腋下小切口小儿心内直视手术102例,与同期胸骨正中切口手术主要诊断类似患儿102例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24h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右腋下小切口优于胸骨正中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采取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12岁CHD患儿985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616例,取右腋下切口5~9 cm,第4肋间进胸,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154例,二尖瓣成形32例,肺动脉瓣狭窄矫治12例,右室流出道疏通9例。余369例采用正中切口。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切口组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切口长度缩短,胸液量减少,输血量减少。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对儿童CHD行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切口更隐蔽、美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21例Co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15例患儿行左侧开胸矫治CoA,正中开胸修补心内畸形;6例正中开胸同时矫治CoA和心内畸形.结果 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病死率为9.5%.呼吸机应用7 h~13 d,ICU住院时间3~18 d.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超声检查无残余主动脉缩窄.结论 术前避免漏诊、尽早手术、选择正中切口一期根治、术后严防并发症是CoA矫治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21例Co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15例患儿行左侧开胸矫治CoA,正中开胸修补心内畸形;6例正中开胸同时矫治CoA和心内畸形.结果 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病死率为9.5%.呼吸机应用7 h~13 d,ICU住院时间3~18 d.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超声检查无残余主动脉缩窄.结论 术前避免漏诊、尽早手术、选择正中切口一期根治、术后严防并发症是CoA矫治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漏斗胸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到2018年5月间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7例先天性CHD合并漏斗胸患儿的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4.5±2.7)岁,年龄范围1~12.7岁,体重(14.5±5.2)kg ,体重范围7.5~27.5 kg。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根据年龄及漏斗胸程度,分别接受游离提拉胸骨、自制胸骨抬举装置、NUSS钢板的治疗,CHD分别接受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或右腋下直切口)或经皮及经心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17例患儿均接受同期手术矫治,心内畸形矫治及漏斗胸均矫治成功,住院时间(13.2±4.8)d,住院时间范围为(8~25)d。有2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无手术死亡、大出血及胸腔脏器损伤、排异反应等并发症。结论 依据患儿的特点,选择个体化的方案予以同期矫治儿童CHD合并漏斗胸,可避免多次手术、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右腋下小切口在儿童心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应用右腋下小切口实施心内直视手术62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5例,室间隔缺损(VSD)37例,包括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2例.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右肺不张2例,右膈神经麻痹1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所有患儿随访2年,无残余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儿童常见的先大性心脏病安全性高,失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一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微创切口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全组68例病儿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31例,室间隔缺损(VSD)32例,右室双腔心(DCRV)2例,肺动脉狭窄(PS)3例。右前外侧小切口不停跳、不阻断主动脉心内直视手术29例,胸部正中小切口39例。结果 除1例因术中显露差改作常规切口,全组68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病儿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8天。结论 微创切口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创伤小、美观、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尤其适应于继发孔房缺及膜部或膜周室缺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与正中切口比较优缺点。方法右胸小切口行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56例。取右侧腋后线与第三肋间的交点及腋前线与第六肋间的交点间做弧形切口。在第三或第四肋间进胸,注意显露好主动脉根部、上下腔静脉,上至主动脉与心包反折,下至下腔静脉与心包反折。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心内手术操作与胸骨正中切口的操作相同。结果全组治愈。平均总转流时间为50.5±16.2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19±12.00min。术后平均气管插管时间7.13±5.48h,胸引量78.98±53.36ml,均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6月~2年,切口I期愈合。术后患儿双上肢活动正常,无翼状肩胛,均康复良好。结论依手术操作熟练程度选择病例,开始可选经右房切口手术如ASD、膜部VSD等,渐可开展经右室或肺动脉切口手术如双瓣下VSD、TOF等,微创手术虽然具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优点,但它毕竟是常规开胸手术的补充,而不是替代,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心胸外科收治的PDA患儿临床资料,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C三组, A组采取传统经左后外侧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 B组采取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结扎术, C组采取改良腋下小切口动脉导管结扎术。本研究纳入PDA患儿119例, 其中A组41例(男16例, 女25例)、B组37例(男19例, 女18例)、C组41例(男17例, 女24例)。比较三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滞留时间、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三组患儿手术时间[(112.20±26.41)min、(104.51±18.59)min、(114.39±33.2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B组术后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吸入布地奈德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儿480例.随机分为布地奈德吸入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布地奈德吸人组术后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布地奈德0.5 mg加9 g/L盐水1.5 mL),对照组吸入9g/L盐水(2.5~3.5 mL),每3小时1次,12 h后改为每8小时1次,疗程48 h.测定各组术后1、2、3、4、5、6 h潮气量、呼吸道压力、氧合指数、胸液指数,记录呼吸机通气及ICU监护时间.结果布地奈德吸入组术后1、2、3、4、5、6 h潮气量、呼吸道压力、胸液指数、氧合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a<0.05);ICU监护时间及呼吸机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a<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有利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术后肺功能恢复,缩短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4):1933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治疗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婴幼儿CHD心脏直视手术170例,根据体外循环(CPB)术后是否使用盐酸氨溴索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85例和氨溴索组85例。2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心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氨溴索组术中术后使用盐酸氨溴索20 mg.kg-1.d-1,共5 d;对照组术中术后未使用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2组患儿术后肺功能指标,分别于CPB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测定2组患儿氧合指数和肺静态顺应性;比较2组患儿肺部感染及肺不张发生率的差异;比较2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的差异。结果氨溴索组肺部感染率及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a<0.05)。2组术前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术后24 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a<0.01);氨溴索组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及术后24 h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a<0.05);氨溴索组肺静态顺应性变化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CHD婴幼儿CPB术后肺功能,防治肺部并发症,缩短辅助通气及监护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病变手术术后早期临床结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缩短ICU治疗时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9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连续完成的43例主动脉弓病变手术患儿术后早期临床资料.男26例,女17例;年龄29 d ~ 10岁,中位年龄6个月;体质量3.2 ~38.0 kg,中位体质量6.0 kg.9例为单纯主动脉弓病变或仅合并单一心内畸形,34例为合并2种或2种以上复杂心内畸形.分别按年龄及ICU滞留时间进行分组研究.结果 术后呼吸机辅助中位数时间为23 h,ICU治疗中位数时间为3d;死亡3例.≤6个月小婴儿术后呼吸机辅助和ICU治疗时间明显长于>6个月婴幼儿.单因素分析结果认为年龄小,体质量低,合并复杂畸形,阻断时间、转机时间及呼吸机辅助时间长是术后患儿滞留ICU的危险因素.15例患儿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12例,渗漏综合征5例,气管狭窄2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低心排综合征经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和心肺复苏术抢救成功.结论 主动脉弓病变手术效果确切,术后病情复杂.年龄≤6个月的危重主动脉弓病变合并复杂心内畸形的患儿亟待手术,但手术有风险,术后ICU滞留及并发症发生率高.相对而言,年龄>6个月的主动脉弓病变患儿手术及术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开胸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的疗效,总结胸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膈膨升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由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7例婴幼儿膈膨升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与胸腔镜组,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发病侧别、膈肌抬高肋单元、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闭式引流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发病侧别、膈肌抬高肋单元等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手术时间平均为(90.71±2.89)min,胸腔镜组为(78.81±3.48)min,胸腔镜组手术时间缩短(t=1.924,P=0.01)。开胸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平均为(12.17±2.07)h,胸腔镜组为(5.71±0.89)h,胸腔镜组呼吸机支持时间短于开胸组(t=2.960,P=0.0036);开胸组胸腔闭式引流时间平均为(3.07±0.12)d,胸腔镜组为(1.85±0.23)d,胸腔镜组胸腔闭式引流时间短于开胸组(t=11.500,P0.001);开胸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为(10.57±0.19)d,胸腔镜组为(8.08±0.14)d,胸腔镜组住院天数短于开胸组(t=10.530,P0.001)。胸腔镜组瘢痕恢复程度优于开胸组,随访3个月至3年,均无复发。结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具有手术打击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瘢痕小等优势,手术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三种体外循环手术美容切口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不同手术切口的选择,找出较好的美容切口。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体格及病变特点,分别选择右前外侧剖胸切口、右腋下斜切口及低位胸骨正中切口。结果:288例患儿手术顺利,术后恢复满意,无手术意外及严重并发症。结论:三种手术切口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美容效果,但其实用性、安全性、技术性又因上述诸因素有所不同,应在实践中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时,持续或间断七氟醚后处理对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6例室间隔缺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持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吸入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七氟醚,持续30 min;间断后处理组:在主动脉开放的即刻起,间断吸入1.0 MAC的七氟醚,每次2 min;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记录各组患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以及手术时间,记录患儿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时,体外循环后12、24、48 h,采集动脉血,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并进行比较。结果持续后处理组和间断后处理组患儿体外循环后24 h的cTnI和CK-MB均低于对照组,且间断后处理组比持续后处理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入七氟醚后处理可使患儿心肌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且间断后处理更有利于减轻患儿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连续1 408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术后ARDS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ARDS 32例,发生率为2.27%.术后ARDS患儿病死率为46.9%.单因素分析显示:紫绀型先心病、体外循环时同、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每公斤体质量引流液总量、围手术期意外、术后并发症与术后ARDS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 min、每公斤体质量引流液总量超过18 ml、围术期发生意外、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具有ARDS高危因素的心内直视手术患儿,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这对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的ARDS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8例0~12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用胸骨下段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实施手术。患儿均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锯开胸骨至第三胸肋关节,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术巾不阻断主动脉,同时采取左心房左心室引流和综合序贯排气技术,改善手术野显露,完善术中排气。随机选择本院同期所做的另外80例病种接近、年龄相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取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手术治疗。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无空气栓塞、残余分流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切口长度较对照组平均缩短4.2 cm,小切口组术后胸骨畸形的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胸骨下段切口结合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手术创伤,简化操作,提高手术疗效,是一千呻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416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分析41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49例,女167例,平均年龄(13.1±9.3)个月。结果416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21例,病死率5.0%;其中2004年1月~12月的144例患儿中死亡4例,病死率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在死亡原因方面,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57.1%(12/21),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21例死亡婴幼儿的28.6%(6/21)。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死亡病例在各年龄段死亡病例中占有较大比例。结论婴幼儿患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因此在提高婴幼儿各种先心病矫治技术的同时应加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心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常规手术径路是作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其优点不再赘述。但此入路在小儿往往出现术后早期胸廓的“鸡胸”样改变;虽文献报告甚少,而此并发症发生率颇高。1986年8月至1989年7月,我们观察了两组病例,一组术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完成的1899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患儿,按术后有无MODS分为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MODS 35例,发生率为1.84%,病死率为5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复杂先心病、围术期发生意外、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感染与术后发生MODS有关.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先心病、围术期发生意外、体外循环时间超过180 min、术后感染为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MODS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存在MODS危险因素的患儿应给予更为细致的围手术期及术后的监测与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