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要)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42.07&;#177;2.06)%,(47.00&;#177;2.36)%,P〈0.05]。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34&;#177;12)%,(21&;#177;10)%]。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77;1.26)个/0.2mm^2,(4.61&;#177;1.32)个/0.2mm^2,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千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2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77;1.8)%比(42.4&;#177;1.9)%,心外膜:(55.2&;#177;1.7)%比(43.5&;#177;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77;1.1)%比(33.5&;#177;0.9)%,心外膜:(46.5&;#177;0.9)%对(32.8&;#177;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177;3.8)比(98.2&;#177;4.6)mmHg,心外膜:(105.4&;#177;2.3)比(102.3&;#177;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177;811)比(6987&;#177;612)mmHg/s,心外膜:(8158&;#177;745)比(7015&;#177;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3在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介入导管室完成。①选择21只中国小型家猪,三四个月龄,体质量30~4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心肌梗死模型。②10余天后实验组将培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区,对照组在梗死区植入营养液。③8周后,以心脏彩超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扫描观察梗死心肌的恢复及心功能的变化。④最后行组织学分析。结果:①21只家猪,实验过程中死亡3只,1只建模未成功,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9只,对照组8只。②心脏彩超显示实验组移植后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增加犤(42.07±2.06)%,(47.00±2.36)%,P<0.05犦。③99Tcm-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比移植前缩小犤(34±12)%,(21±10)%犦。④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8.32±1.26)个/0.2mm2,(4.61±1.32)个/0.2mm2,P<0.05犦。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后,可使梗死面积缩小,心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心肌梗死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认为,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后,坏死组织由瘢痕组织代替,周围正常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心室重塑,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8)%比(42.4±1.9)%,心外膜:(55.2±1.7)%比(43.5±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1)%比(33.5±0.9)%,心外膜:(46.5±0.9)%对(32.8±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3.8)比(98.2±4.6)mmHg,心外膜:(105.4±2.3)比(102.3±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811)比(6987±612)mmHg/s,心外膜:(8158±745)比(7015±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3-11/2004-06在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年龄18-75岁,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患者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签署同意书。患者入院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即开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183;d)进行干细胞动员,6d后进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进一步纯化后经球囊导管输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结果:心肌梗死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单光子断层发射扫描和正电子断层发射扫描等检查证实,6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平均下降42.7%;其中2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梗死面积下降68%,另外4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下降31.5%。②治疗后3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平均35.6%增加到50.8%,增加了15.2%。③移植手术过程中患者无不适,术后随访观察过程中无异常发现。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再分离纯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前心肌梗死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这些手段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濒死心肌细胞,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也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理想的疗法应是能使心肌重生来改善心脏的功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或较长期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干细胞移植是一项新兴的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因此,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11/2004-06在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年龄18~75岁,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患者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前签署同意书。患者入院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即开始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干细胞动员,6d后进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进一步纯化后经球囊导管输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内。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结果:心肌梗死患者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单光子断层发射扫描和正电子断层发射扫描等检查证实,6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平均下降42.7%;其中2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梗死面积下降68%,另外4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梗死面积下降31.5%。②治疗后3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由平均35.6%增加到50.8%,增加了15.2%。③移植手术过程中患者无不适,术后随访观察过程中无异常发现。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动员后,再分离纯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减小梗死面积,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猪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完成。①33只猪随机分3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心肌梗死模型组(梗死组,n=10)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n=13)。②梗死组和干细胞组应用整体交换型球囊导管封堵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并经导管分别注入3mL生理盐水和3mL 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③4周后各组行心率变异性、心脏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化学检查。 结果:33只苏中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细胞参与了心肌组织和毛细血管网的重建,部分胞浆中还出现了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Ⅷ因子。②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发现,梗死组同对照组相比规一化高频成分显著降低[(17.12&;#177;5.17),(28,53&;#177;7.11)nU,P〈0.051;规一化低频成分和低高频成分比值显著增高[(67.82&;#177;12.68)比(44.10&;#177;12.20)nU,P〈0.05:4.10&;#177;0.65比1.61&;#177;0.13,P〈0.01];干细胞组规一化低频成分与梗死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规一化高频成分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低高频成分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③干细胞组左室收缩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却显著高于梗死组(P均〈0.05),干细胞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明显低于梗死组(P〈0.05)。④干细胞组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梗死组(P〈0.01);梗死组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1),干细胞组除梗死区新生神经和交感神经密度较梗死组进一步升高(P均〈0.05)外,其他与后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显著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其机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组织修复,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减少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激活.不增加心脏神经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移植具有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是二者联合应用是否优于单独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设计: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采用单一样本观察;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采用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心内科,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4只。表达载体PAdTrack/VEGF165。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以5-溴-2’-脱氧尿苷标记细胞。②制备、抽提、纯化、鉴定质粒PAdTrack/VEGF165。③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均为12只,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心肌内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DMEM注射。④4周后行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梗死及缺血区免疫组织化学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②血管计数。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4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干细胞+质粒组和干细胞组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5-溴-2’-脱氧尿苷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干细胞+质粒组〉质粒组〉干细胞组〉对照组(P均〈0.01)。③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射血分数值增加幅度为干细胞+质粒组〉干细胞组〉质粒组〉对照组(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至目前为止发表的心肺复苏论文所使用的基本为健康动物,而临床实际情况是在心肺复苏发生之前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并导致了心室颤动的发生.目的:实验力图接近临床实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08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完成.材料:成年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9只/组.另取1月龄SD大鼠1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缺血模型,4周后再次开胸,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局部注射PKH26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1 mL(5×106个细胞),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PBS.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2,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移植后2,4周细胞移植组射血分数均明显升高(P<0.01).在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脏指数、左心室收缩压力上升到4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的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肺复苏后可生存至72 h,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心肌内存在大量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能明显改善其心功能、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均需要对体内干细胞的存活、分布、迁徙、增殖及分化进行连续监测。目的:观察MRI示踪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缺血心肌组织的分布、迁徙情况。方法:直接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鉴定。以新型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MRI成像确定其体内示踪的可行性。标记后锥虫蓝拒染试验、MTT比色试验分别检测标记细胞的活力、增殖情况。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再次开胸移植含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BS混合液、含未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BS混合液和等量PBS。于移植后第1天、第3周行MRI检查,动态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迁徙,并根据MRI图像定位选择性行CD90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于细胞标记后,普鲁士蓝染色见胞浆内蓝色铁颗粒,标记效率为99%,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锥虫蓝拒染率、MTT吸光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体外MRI可检测到标记细胞,并在T2WI及T2W/FFE序列上呈低信号。细胞移植1d后,在T2WI及T2W/FFE序列上可见标记细胞在梗死心肌边缘呈类圆形低信号;移植3周后,移植区域信号边界模糊,范围扩大,对比度降低。CD90免疫组化检测证实移植细胞可由梗死边缘向梗死区域迁徙。结果可见新型超顺磁性氧化铁可成功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细胞标记后可被MRI检测。  相似文献   

16.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的疗效,并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比较。方法:实验于2005-02/2005-10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①剥离6周龄、体质量60~80g SD大鼠股骨和胫骨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培养。在培养瓶中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调整浓度至10μmol/L,孵育72h,调整细胞密度为4×1010L-1,移植备用。②选取体质量280~300g成年SD大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观察前壁心肌颜色变苍白,收缩力减弱,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确认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将建模成功40只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梗死部位分4点注射L-DMEM培养液;阿托伐他汀组:梗死部位分4点注射L-DMEM培养液,阿托伐他汀10mg/(kg.d)溶入生理盐水2mL,灌喂2周。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部位分4点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每点2×106个/50μL。联合组:梗死部位分4点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每点2×106个/50μL,阿托伐他汀10mg/(kg.d),灌喂2周。③术后4周,应用超声检测大鼠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左室收缩压、舒张末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组织学变化。结果:建模成功的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心功能超声检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联合组升高更明显[左室射血分数:(20.87±2.25)%,(30.12±2.17)%,(43.40±3.57)%,(52.78±3.18)%;短轴缩短率:(17.74±1.77)%,(22.46±2.29)%,(29.89±2.50)%,(37.31±3.78)%,P均<0.05]。②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组左室收缩压、压力变化最大上升与最大下降速率均明显升高,舒张末压明显降低,联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左室收缩压:(89.43±2.06),(97.58±3.13),(121.11±2.65),(129.84±3.46)mm Hg;舒张末压:(20.48±1.71),(17.37±1.17),(13.99±1.38),(9.89±1.74)mm Hg;压力变化最大上升速率:(3599±301),(4043±216),(5022±218),(5515±408)mm Hg/s;压力变化最大下降速率:(3188±345),(3226±387),(4013±537),(4657±401)mm Hg/s,P均<0.05]。③大鼠心脏组织学检测: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大鼠梗死区心肌纤维化明显,细胞排列紊乱,无新生心肌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内可见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阳性细胞,对心肌肌钙蛋白T呈现阳性表达。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有协同提高疗效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8.
超声辐射微泡增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超声辐射微泡已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心肌微循环诊断,其安全性已得到证实.研究显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以便骨骼肌毛细血管破坏和局部红细胞渗出,可以促进细胞穿过内皮生理屏障.目的:探讨超声辐射微泡是否可以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10/2008-05在东南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2月龄中国家猪20只,随机分为超声微泡组12只,细胞对照组8只.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国药准字J20030117,为上海博莱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猪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组动物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14 d,超声微泡组通过OTW球囊导管先把2.4 mL超声微泡对比剂SonoVue经冠状动脉注入左前降支中段,同时在体表给予1 MHz,2W/cm2超声辐射心肌梗死区,连续辐射90 S后,再注入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108个;细胞对照组同法仅单纯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采用64层螺旋CT检查心功能变化,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检测结果,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移植前1 d比较,移植后6周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加,且超声微泡组增加幅度高于细胞对照组(P<0.01).与细胞对照组比较,超声微泡组普鲁士蓝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且多数分布于心肌梗死周边区,有2例标本可见普鲁士蓝阳性细胞分化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梗死周边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心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无差异,但移植后0 h超声微泡组可见血管内皮间隙增宽.结论:超声辐射微泡可促进梗死心肌内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促进心肌血管新生,从而改善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