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从分子水平探讨先天性巨结肠(HD)的发病机理,了解中国人群HD发病与酪拟定酸激酶受体基因(RET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30例HD患者(4例家族性和26例散发性)和30例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经盐析法提取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方法,对RET基因第15外显子(E15)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对阳性片段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2例家族性患者的E15扩增片段在SSC  相似文献   

2.
杜勇  单振潮  吕怀盛 《临床儿科杂志》2001,19(4):221-223,234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其病因尚未明了,最近研究表明原癌基因RET的突变在H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方法:采集30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和30例正常儿童的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单链构象多态(SSCP)技术分析RET基因的第6、10、16外显子。结果:2例患儿存在第10外显子的突变。其中1例家庭中有MEN2A患者;1例患儿存在第16外显子的突变。结论:RET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先天性巨结肠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MEN2A和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可能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胚胎期后肠神经元发育不良性疾病 ,活产婴儿的发病率为 1/ 5 0 0 0 [1] 。其主要病理特点是先天性远端结肠和 /或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 ,原因尚不清楚。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是Lin等[2 ]于 1993年发现并成功克隆的一种新的神经营养因子。国外有资料表明GDNF蛋白与ENS发育[3 5] 和HD发病[6,7] 有关。本研究在基因转录水平探讨GDNF与HD神经节细胞缺如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取材及组织制备收集 1998…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症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diseaseHD)是一种以肠道末端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为特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为1/5000。有关HD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大多数认为本病属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即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缺血、缺氧、病毒、炎症等。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对H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HD是具有多基因遗传特性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迄今发现与HD发病相关的基因主要有RET原癌基因(RET)、内皮素3(EDN3)、内皮素B受体(EDNRB)、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突变家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国人先天性巨结肠(HD)与RET、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及DNA测序,对RET基因第13外显子突变阳性HD患儿的家系作研究,并对另38例散发性HD和30例健康无便秘史儿童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家系1中,3例患儿均发现在RET基因碱基18974位插入G,导致框架移位突变。在家系2中,先证者在碱基18888位发生T→G的杂和性替代,导致Leu7451Leu同义突变,其父亲为该致病突变的携带者,母亲正常。另38例散发性HD中,2例为突变阳性。结论:中国人HD的发生与RET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该基因突变是家族性HD重要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与其同源病的RET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结肠同源病RET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的差异。方法 30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14例巨结肠同源病,10例正常对照。取外周血,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ET基因第13外显子;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外显子突变,并通过测序明确突变的位点和类型。结果 30例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RET基因13外显子检测5例存在基因突变,共发现三种突变类型:有3例在碱基18888位点,胸苷酸残基T被鸟苷酸残基G置换,导致亮氨酸的静默突变;有1例在碱基18919位点,腺苷酸残基A被鸟苷酸残基G置换,导致赖氨酸突变为谷氨酸,为错义突变;有1例在碱基18974位点,插入一个鸟苷酸残基G,导致框架移位突变。RET基因13外显子突变率为16.7%(5/30)。巨结肠同源病和正常对照组未见RET基因13外显子突变。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突变有关,而巨结肠同源病未发现RET基因突变,提示这两种疾病具有分子遗传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肠吻合器Ikeda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氏环钳在我院已经应用 30余年[1 ] ,始终未能克服环钳器械给患儿术后带来的不便。吻合器是现代胃肠外科技术的一个进步 ,我院尚不能用于代替张氏环钳法 ,只能用于Ikeda手术。Ike da手术在腹腔内切开直肠做吻合增加了腹腔污染的机会 ,是其不足之处。本组 1 4 6例Ikeda手术是根据患儿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应用吻合器或Ikeda环钳 ,自然分成两组对比。张氏环钳、Ike da环钳和Ikeda吻合器都应用于Duhamel术式 ,设计原理相同 ,对巨结肠的疗效基本相同。比较Ikeda环钳和Ikeda吻合器的优缺点 ,目的在于对Ike da吻合器方法做一临床评价。资料与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中国汉族人群RET基因密码子45和76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背景,探讨其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ELP在中国人群中检测对照组(n=122)及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组(n=94)G45A和T769G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45位密码子和769位密码子在中国人群中均存在多态性。G45A在正常对照和疾病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对照组,AA0.17、AG0.72、GG0.11,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0.47;HD组,AA0.61、AG0.35、GG0.04,突变型A和野生型G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78、0.22;T769G在正常对照和疾病组中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对照组,GG0.30、GT0.52、TT0.18,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6、0.44;HD组,GG0.49、GT0.36、TT0.15,突变型G和野生型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7、0.33。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X^2=28.64,P〈0.001;X^2=5.27,P=0.022)。结论RET密码子45和769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巨结肠相关。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s disease,HD)是因神经节细胞不能在肠壁内聚集、定位和分化等因素导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对两因素以及两因素之间在形成HD共同作用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同时观察HD病例中RET蛋白、NCAM在无神经节(aganglion,AG)肠段和有神经节(ganglion,NG)肠段的表达,探讨二者之间以及二者本身在HD致病机制中所起作用。为HD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7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96例。结果 本组并发症17例,占17.7%,其中小肠结肠炎8例,肠管粘膜脱出3例,粪污4例,便秘1例,吻合口破裂小肠脱出肛门1例。结论 腹腔下巨结肠根治术是目前公认的疗效满意的术式,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只要处理恰当,可以尽量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院从 2 0 0 0年 5月起在腹腔镜辅助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 15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一股资料 本组 15例 ,男 5例 ,女 10例 ,年龄最小 2 3d ,最大 4岁 ,平均1.5岁。全部病例均行钡剂灌肠检查和直肠粘膜检查 ,部分行直肠内测压明确诊断先为天性巨结肠症 ,其中 1例短段型 ,其余均为普通型。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术前准备同开腹手术。全部患儿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取头低脚高位 ,于脐上Varess针穿刺 ,慢速注入CO2 ,形成气腹 ,压力在 10~ 14mmHg ,拔除Varess针后于同一点置入内径 10mm 0°腹腔镜 ;分…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巨结肠50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特点。方法 术前回流灌肠 ,34例行改良Duhamel 环钳斜吻合术 ,14例行经直肠拖出巨结肠根治术 ,2例行强力扩肛术。结果  5 0例患儿中肛门便意感好 ,能控制排便 4 5例 ;4例肛门有便意 ,白天控制排便 ,夜间偶有污粪 ;1例死亡。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常见的畸形 ,及早手术治疗 ,提高围术期处理 ,对患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与原癌基因RET武君综述张学审校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清。导致痉挛段神经节细胞缺失的原因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学说:①胚胎期神经峪细胞分化及向肠壁内移行过程停...  相似文献   

14.
Rehbein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道畸形,根治性手术是该病的基本治疗手段。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甚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三大经典术式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改良术式。近10年来,腹腔镜在小儿外科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以其突出的微创优势,逐渐成为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主流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巨结肠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多基因遗传病,所涉及的遗传因素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发现RET、GDNF、NTN、SOX10、EDNRB、EDN3、ECE1和SIP1等八种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有关。本文主要介绍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D)肠壁中性别决定区Y基因相关高可变区基因10(SOX10)的表达,了解HD在分子基础上的发病机制。方法分别取50例HD病例的手术标本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为病例组,另随机取50例非HD手术病例标本作为对照组,提取其平滑肌组织总RNA,应用反转录(RT)-PCR扩增目的基因和看家基因片段,观察其病变段和正常段SOX10 mRNA的表达,并与看家基因在病变段和正常段的表达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OX10 mRNA在HD患儿痉挛段(0.186 19±0.007 84)呈低表达,在扩张段(0.506 94±0.006 31)及对照组(0.594 35±0.006 29)呈高表达,痉挛段SOX10 mRNA的表达量与移行段(0.314 71±0.016 57)、扩张段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 384.220,P=0.000);而移行段、扩张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8 666.046,P=0.000)。结论 HD患儿结肠SOX10 mRNA的异常分布显示SOX10基因是出生后肠神经系统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SOX10 mRNA表达减少可引起肠管痉挛、狭窄,造成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Cajal间质细胞与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以三维网络分布在胃肠道神经末梢与平滑肌之间的一类特殊细胞,是胃肠道平滑肌运动的起搏点及协调者,ICCs发育异常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在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变段ICCs明显缺少,甚至缺如,ICCs网络呈断续及紊乱状态,因此ICCs发育异常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肠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病例资料。年龄2个月至3岁,其中短段型12例,普通型40例,长段型10例,全结肠型6例。手术方式包括直肠肌条切除术、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结果7例行直肠肌条切除术,35例行单纯经肛门结肠拖出术,20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6例行开腹手术。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4个月至4年,63例排便正常,5例仍存在便秘。结论进一步规范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微创治疗,制定儿童先天性巨结肠微创化治疗标准是提高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所涉及的遗传因素复杂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发现RET、GDNF、NTN、SOX1 0、EDNRB、EDN3、ECE1和SIP1等八种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有关。本文主要介绍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