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唾液腺肿瘤,局部转移率低,全身转移更为罕见,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腭部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伴颈淋巴结及全身多处广泛转移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例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汪某,男,48岁,半月前因饮水时鼻腔漏水来诊,检查见硬软腭交界处中线偏左有一缺损,与鼻腔相通,约0.3×0.3cm,边缘外粘膜光滑,无充血,无触痛。结核菌素实验及血清康华氏反应均呈阴性,组织活检为炎性细胞呈浸润生长,可见核分裂像,病理诊断腭部基底细胞腺癌。行放射治疗。见腭部洞穿缺损约1.5×2.0cm,周围组织红肿,质地中等偏软,压痛明显,CT片发现双侧咽旁有占位性病变,遂给予化疗。基底细胞腺癌为低度恶性肿瘤,缺乏临床特征,确诊需依赖病理诊断。大多数基底细胞腺癌的细胞异型性常较明显,核分裂象常见,局部呈浸润性生长;也有的病例基底细胞异…  相似文献   

4.
报告一例腭部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含有对细胞性角蛋白、肌动蛋白、S-100蛋白、波形蛋白、纤维凝集素、Ⅳ型胶原阳性的细胞及其阴性细胞二种,显示其特有的腺上皮和肌上皮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主要发生于口内小涎腺的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特点以及有关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作者研究了17例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病理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发现局部切除是治疗小涎腺低度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适应症。 17例粘液表皮样癌中,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8例,高度恶性3例。女性14例,男性3例。病人年龄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部位:腭部8例(应力7  相似文献   

7.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 (polymorphouslow gradeadenocarcinoma ,PLGA)又称小叶癌或终末导管癌 ,好发于小涎腺 ,属低度恶性 ,常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或腺样囊性癌。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间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PLGA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自江西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PLGA 7例 ,多形性腺瘤 10例 ,腺样囊性癌 7例 ,正常涎腺 7例。标本经10 %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4μm切片。选用广谱性细胞角蛋白AE1/AE3(CK)和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ABC法染色。…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我们对 10 8例涎腺肿瘤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 :涎腺肿瘤标本 10 8例 ,其中粘液表皮样癌40例 ,腺样囊性癌 2 2例 ,腺癌 8例 ,乳头状腺癌 6例 ,肌上皮癌 5例 ,基底细胞腺癌、上皮肌上皮癌和腺泡细胞癌各 4例 ,导管癌 3例 ,恶性多形性腺瘤 2例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1例 ,基底细胞腺瘤 7例 ,肌上皮瘤、混合瘤各 1例。采用常规链亲和素三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设阴性对照并根据染色范围和强度将其分为 (- )、( )、( )和 ( )4个级别。结果 :阳性染色见于涎腺肿瘤…  相似文献   

9.
8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总结分析83例恶性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患者平均年龄53岁,男女之比为1.2:1,肿瘤部位依次为腮腺47.9%,颌下腺24%、腭部20%,肿瘤中恶性成份为癌型76例,癌肉瘤7例。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肿瘤部位;(2)组织学亚型,(3)肿瘤分化程度,(4)浸润状况,(5)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52.7%,恶性程度明显高地其它常见型涎腺癌。作者认为多形性腺瘤是它的癌前病变,早期切  相似文献   

10.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93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的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108例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病例,男68例,女40例,男女比为1.7∶1;年龄28~92岁,60~70岁最好发(29例),其次为50~60岁(22例)、70~80岁(20例)和40~50岁(19例)。发生于腮腺者68例,腭部20例,下颌下腺15例,其他部位包括唇、咽旁小唾液腺等。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26例),其次为肌上皮癌(19例),黏液表皮样癌(6例,包括低、中、高度恶性),腺样囊性癌(4例),其他有腺鳞癌、上皮-肌上皮癌、腺泡细胞癌、唾液腺导管癌、鳞癌等。5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约占4.6%,其原发灶的恶变成分主要为腺癌。结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于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和腭部,恶变成分多为腺癌和肌上皮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者,恶变成分多为腺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腭部涎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在1983年至2006年问住院治疗的116例腭部涎腺肿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类型、诊断、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16例中良性肿瘤71例(61.21%),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多见。恶性肿瘤45例(38.79%),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黏液表皮样癌次之。肿瘤发生在软腭者38例,硬腭者33例,软硬腭交界处者45例。1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95例获3年以上随访,良性肿瘤复发率为7.4%,恶性肿瘤复发率为22.0%。结论腭部涎腺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重视术前组织学诊断,尽量避免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73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根据光镜形态分为9个亚型,即腺癌型、鳞癌型、肌上皮癌、低分化癌、癌肉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腺癌、转移性多形性腺瘤各型。对不同组织类型和多项恶性指标及随访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腺样囊性癌在腭部肿瘤中最为常见,由于它具有沿神经血管播散以及直接浸润生长的特性,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切除或手术与放射联合治疗。本文回顾分析16例腭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经验,旨在确定放射治疗在处理此类患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口腔小唾液腺癌的PET/CT表现以提高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30例口腔小唾液腺癌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腺样囊性癌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腭部。CT平扫探测到原发灶9例,病灶同周围正常组织有明确边界者5例。PET/CT能显示所有原发病灶大小、范围、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PET/CT能清晰显示原发灶的发生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和转移情况,为口腔小唾液腺癌的术前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涎腺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否与整合素家族细胞表面受体表达的改变有关,作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和方法 选取36例涎腺肿瘤患者的病变组织冰冻切片(24例良性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13例、Warthin氏瘤9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12例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各4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鳞状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各1例)。用鼠单克隆抗整合素α链抗体、常规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这些样本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受体表达结果用Fisher氏精密测试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和讨论 在绝大部分良性肿瘤中α_(2,3,4,5,v)链  相似文献   

16.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多来源于大、小涎腺或上呼吸道黏液腺的低度恶性肿瘤,有较强的侵袭性,常沿神经生长并侵犯神经,发生于头颈部的较为少见,发生于舌部者更是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舌根部的腺样囊性癌,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多来源于大、小涎腺或上呼吸道黏液腺的低度恶性肿瘤,有较强的侵袭性,常沿神经生长并侵犯神经,发生于头颈部的较为少见,发生于舌部者更是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舌根部的腺样囊性癌,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腭部肿瘤3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腭部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302例腭部肿瘤并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本组腭部肿瘤302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153例,男:女约为1:1;发病年龄3~85岁,平均年龄43.9,30~49岁占40.4%。原发部位多位于硬软腭交界处(46%)。混合瘤、鳞状细胞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肿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种,占本组病全的68.5%,其中腺样性肿瘤良性多见于恶性,良:恶约为149:1。结论: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肌上皮瘤又称肌上皮癌 ,是与肌上皮瘤相对应的涎腺恶性肿瘤。WHO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类独立的肿瘤[1]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属罕见肿瘤 ,发病部位以腮腺最为常见 ,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2 ] 。现将我们收治的 1例腭部恶性肌上皮瘤报告如下。患者男性 ,5 0岁。 15个月前发现右上腭部有一小指头大小包块 ,无不适。近 1月余以来包块生长明显加快 ,偶出血。专科检查见后腭部有一 6 .0cm× 4.0cm× 4.5cm大小肿块 ,卵圆形 ,前界至 2 |,后界至 8|,外界距腭侧龈缘约 2~3mm ,内界超过腭中缝约 1cm ,包块周界清楚、表面光…  相似文献   

20.
颌下三角区原发性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翼南  陈重光 《口腔医学》1999,19(3):142-143
目的 :探讨颌下三角区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4年 1月至 1993年 12月收治的 37例颌下三角区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腺样囊性癌 11例 ,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9例 ,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4例 ,恶性混合瘤 3例 ,鳞癌 4例 ,腺癌 2例 ,未分化癌 3例 ,颌下腺导管癌 1例 .所有患者均作手术切除 ,并根据其不同的组织病理特征选择其中 2 4例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年~ 5年 ,术后 3年生存率为 89.1% 33/ 37 ,5年为 81% 30 / 37 .结论 :颌下三角区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 ,如 : 1 肿瘤生长较快 ; 2 可伴有局部疼痛 ; 3 可有同侧舌麻、舌痛现象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根据肿瘤的不同组织病理学特征 ,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