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组成。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将一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与内膜相连,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振幅的电脉冲,通过电极刺激心脏,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冲动,使心脏有规律的收缩,所以当心脏起搏点功能失常或心脏系统有严重病变时应用起搏器可达到人为地控制心率,维持心脏:“泵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心脏起搏器发生脉冲电流通过导管电极应激病变心脏,以维持或控制心脏节律或改善心脏功能。现就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健康教育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3.
起搏或传导系统功能有障碍的心脏病患者,心率极为缓慢甚至停搏。但此心肌保持兴奋及收缩功能。近年来,我科采用了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后,由起搏器按心脏搏动生理特征发出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而使之兴奋增强,继而收缩,维持心脏正常的排血功能。现将我们对35例老年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激动,并以一定频率有效的收缩[1]。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帮助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恢复心率和心律的有效手段。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除了解决心动过缓外,还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临床上对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起搏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崔峥嵘 《天津护理》2013,(5):414-414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利用电频脉冲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的一种电子装置,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性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安全有效的方法,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急性心包填塞是由于冠脉破裂、心肌穿孔等原因造成的心包腔内积液致使心脏收缩舒张严重受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的急症。  相似文献   

7.
王励 《全科护理》2008,6(35):3237-3237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激动,并以一定频率有效的收缩。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帮助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恢复心率和心律的有效手段。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除了解决心动过缓外,还可以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性心脏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置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病人(年龄≥65岁)逐渐增多,而老年病人身体耐受力、抵抗力明显下降,并常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增加了护理难度,手术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血肿、电极脱落、肢体功能障碍也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8.
夏青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3):231-231
<正>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由心脏起搏器发出特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管和电极刺激病变心脏,代替心脏的起搏点以维持或控制心脏节律或改善心脏功能。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也可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009年4月我院收治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经康复疗养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工心脏起搏器用于治疗心脏和传导系统的心脏病患者,代替正常心脏的起搏点,使心房和心室能按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随着40年来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不断完善,救助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其中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的有效护理十分重要。现将我科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安装的VⅥ型起  相似文献   

10.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起搏治疗主要通过增加心率,影响心排血量(Co),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Co越高。安置起搏器后,Co的增加还与房室顺序起搏、心室同步起搏、频率应答起搏,合适的A-V间期等因素有关。我科2000年5月~2002年10月份以来,共植入人工永久双腔心脏起搏器10例,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1.
永久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心脏永久起搏是通过心脏起搏器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博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地收缩。自1958年Sening医生在人体胸壁上置人第一台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以来,该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全球累计共有300万患者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治疗,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在我国,植入起搏器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它的临床应用、相关护理也不断进展,受到医务人员的日益关注,现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利用电子装置发射一定频率的脉冲,通过导线的传输刺激心脏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自瑞典Sening医生于1959年在人体胸壁上埋藏了世界上第一只心脏起搏器以来,该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已成为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病人的工作能力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小春 《全科护理》2011,9(13):1166-1167
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收缩,不仅可以挽救和延续病人的生命,更主要的是恢复了病人的工作能力,提高了生  相似文献   

14.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收缩性和(或)舒张性功能障碍,渐进性发展导致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正常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综合征,临床上以慢性心排血量不足、组织灌注减少及体循环或肺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慢性心衰常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类似,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起搏器发放电脉冲,经起搏导管刺激心脏,以引起心脏收缩,完成射血功能。近年来,随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广泛应用,其手术前后的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我院安装的32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手术前后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2年至1997年6月,共安装经在心室起搏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32例,女性14例,男性18例;年龄最大86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22例,其他原因引起的(高度或、皿"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共10例。术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五例,术后电极脱位1例,切口…  相似文献   

16.
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家庭指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侯世华  侯世方 《护理研究》2004,18(4):343-343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逐渐增多 ,并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护理人员必须对安置起搏器的病人进行家庭健康指导 ,使他们了解起搏器的相关知识 ,调动病人维护自身健康的潜能 ,促进病人参与康复护理活动 ,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 ,有效提高生活质量。1 相关知识介绍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作用是通过起搏器用一定的脉冲电流 ,刺激心肌 ,以替代心脏的起搏点发放冲动 ,使心脏按人为的频率有效地收缩和舒张 ,维持全身正常的血液循环。人工心脏起搏器安放时应将起搏电极导管前端放至右心室心尖部 ,尾端与永久性…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器是以一定强度的频率和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的心脏能够激动,并以一定的频率有效的收缩.随着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发展,不但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拯救了许多生命,我科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共安装永久式人工心脏起搏器339例,通过术前良好准备,术中常规测试起搏器相关心内参数,术后密切观察及护理,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对心率过于缓慢者可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以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而左上腔静脉永存是由于胚胎期左心总静脉和心前静脉没有正常退化所致,正常人的发生率为0.3%,在心脏起搏器植入病人中发生率为0.47%~[1]。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是一种极少见的体静脉连接异常,对起搏器植入术增加非常大的难度,甚至无法完成,我科收治这类病人1例,通过联合心、胸外科共同完成了手术。如此高难度  相似文献   

19.
罗淑凤  范晓芬 《家庭护士》2009,7(14):1268-1268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通过人工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代替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  相似文献   

20.
金茜  顾建明  于江 《全科护理》2011,9(33):3061-3062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人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造成一个人为的异位兴奋灶,以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引起心脏激动,达到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目的[1]。我国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