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针刺“得气”(气电波)与经络的关系。方法:根据作者的长期研究结果,具体解释气电波的概念和机制,以及其与经络的关系。结果:针刺“得气”是一种具有物质形态的电磁波的发生、传播和吸收现象,这种与气行现象相联系的电磁波,叫做气电波。气电波的产生机制是:在电磁物作用下,人体介质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可在原子范畴内发生相对位移,形成电偶极子。人体组织可视为无数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准电偶极子”组成。在针刺的激发下,准电偶极子将形成开放的振荡系统,发射电磁波,从而产生“得气”感。经络是人体自然形成的一种宏观无穷小、微观无穷大的空间,是肌肉与肌肉、骨骼与骨骼、血管与血管、组织与组织、脏腑与脏腑,以及它们相互交错构筑人体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缝隙。这一“自然缝”就是气电波传播的微观空间。“自然缝”是一个没有内部物质的非孤立的空间结构,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沿自然缝排列的穴位,是这一特别空间与外界联络的一个个窗口。气电波的信息和能量,可在″自然缝″的经络空间传播,并通过窗口穴位释放或吸收。结论:“气电波”、“自然缝”及其“窗口穴位”的经络微观空间的理论模型,揭示出针刺得气与电磁波发生和传播的微观实质,在经络实质及其结构和功能的辨证统一关系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为“得气”,针灸治疗取效的关键是行针得气与否,针感的有无与强弱,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金针赋》亦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一般说,得气迅速,疗效较好;得气较缓,疗效较差;如无得气,则多无效。笔者在观察治疗面瘫及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过程中,体会尤深。1经络感应传导的康复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经络有运行气血、感应传导的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口僻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  相似文献   

3.
fMRI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和下巨虚穴的大脑功能区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与针刺经络穴位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下巨虚穴在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分布位置。方法 64名健康志愿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先后顺序针刺右侧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使实验组处于得气状态,对照组处于不得气状态。针刺同时进行fMRI扫描。t检验分析得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结果 得气状态下fMRI图像显示两穴位的脑功能活动区定位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位于双侧扣带回、岛叶、大脑外侧沟上壁及中央后回等部位。不得气状态下,fMRI图像显示两穴位的脑功能活动区定位亦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位于左侧中央后回。同一穴位在得气和不得气两种状态下,脑功能活动区定位差别明显(P<0.01)。结论 针刺足三里、下巨虚两穴位治疗胃肠疾病有其科学基础;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效应可能通过经络-大脑皮层-内脏这一途径完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的实验装置,选择2002—06/0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自愿参加本实验的12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在针刺受试穴位状态下,提取出得气前后和不同手法时得气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容积脉搏波。结果:12名受试者均进人结果分析。初步得到了这两个参数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刺穴位得气时,有穴位肌电信号发放,而且穴位肌电发放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用补法针刺穴位,容积脉搏波表现为幅值变小,脉率减慢;用泻法则相反。结论:穴位局部肌电与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能客观反映针刺手法的变化与得气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运动针刺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运动针刺法”,是在针刺某一穴位的同时嘱患者作不同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来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方法,称为“运动针刺法”。“运动针刺法”取穴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穴位,多数疾病均取一个穴位,针刺后选用不同的运动而达到效果,此种针刺法,取穴少、疗效好、方法简便,针灸医生均可操作。本方法治疗疾病广泛,也有很多针灸医生临床应用过。近年来,对治疗痫种上也有所发挥。但从“运动针刺法”这一针刺手法上还没有人提出或整理研究。我们首先提出了这种针刺手法,并在临床中积累了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共临床针灸医生参考,运动针刺法的治疗原理,奉着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表里,联系上下网络人体周身,腑穴又附属在经络上,它不但能治疗局部疾病,亦可循经治疗远端部位的疾病和内脏疾病,又加之配合各种不同的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使经络气血得以更好地运行,脉络通畅,脏腑安和,祛邪扶正,调和阴阳,故疾病得去,应用临床效果显著。“运动针刺法”的适应症,以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软组织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现总结治疗符系统疾病50种。附急性腰扭伤“运动针刺法”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穴位与经络密切相关,但有关穴位的经络分布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笔者在针刺循经感传显著者的身上,发现针刺的感受性愈来愈加灵敏,表现在感传速度愈来愈快,每秒钟可达150cm 左右,以及感传到达终点穴后仍能继续远传,使我得以发现人体表面“微经络”,体内“微经络”,腑脏“微经络”,以及器官“微经络”等。从而为探测脘穴所联系的经与络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眼针止痛,是指通过毫针针刺眼部八区十三穴来治疗全身疼痛性疾病的一种疗法。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眼又是人体气血的“集散之地”。故人之脏腑气血、肢体关节、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的强弱与盛衰、有余与不足,都可通过经络的传导,从目睛空窍中反应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可见眼睛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是缭绕纠缠,表里互通,至为密切的。故对于疼痛症,医者可通过“查眼看病”,辨证论治,以疏通全身各部之气血,调整五脏六腑之盛衰,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例举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的实验装置,选择2002-06/0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自愿参加本实验的12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在针刺受试穴位状态下,提取出得气前后和不同手法时得气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容积脉搏波。结果:12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初步得到了这两个参数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刺穴位得气时,有穴位肌电信号发放,而且穴位肌电发放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用补法针刺穴位,容积脉搏波表现为幅值变小,脉率减慢;用泻法则相反。结论:穴位局部肌电与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能客观反映针刺手法的变化与得气状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在临床上是指针刺穴位后患者要有“得气”的感觉,即酸麻胀重的感觉到达患病的部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动物模型上研究“气至病所”,由于动物对“得气”感无主诉,缺乏客观依据,故本课题采用福尔马林试验,在大鼠一侧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50μl后,制造一个炎症性高阈值持续性伤害性刺激的局部病灶犤1犦,观察循经电针对大鼠腓肠神经放电频率等指标的影响。以电针改善大鼠自发痛行为反应,作为“气至病所”的结果,类比临床疗效,有关结果已另文发表犤2犦。以电针减少支配局部病灶的腓肠神经放电频…  相似文献   

10.
浅谈针灸临床取穴配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炙应用于临床,在辩证和施治上包括取穴、配穴,都不能脱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八纲辩证为理论。针灸治病所应用的腧穴分布在经脉循行的线路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而经络又是各个同类性能的腧穴,在生理、病理上起着反应作用的联缀作用。因此,经络受病,可以内传脏腑;脏腑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到体表,在穴位反应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