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川崎病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谈川崎病的辨证论治邱训洁(通州市人民医院236000)关键词川崎病,辨证论治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简称MLNS或MCLS,1967年川崎富作在日本首先发现,故又名川崎病。本病为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病,我国自1975年以来屡有报道。我...  相似文献   

2.
不完全性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总结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表现等临床特征,探讨此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通过分析弼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30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方法。结果对两组病例临床实验室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具有相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有助于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对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与非川崎病发热患儿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比较检查结果,并用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川崎病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发热组(P<0.05),两组对照ST-T改变、Q-T间期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发热患儿明显,其中以ST-T改变、Q-T间期延长更显著,对早期预测川崎病有一定的意义;而单独的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性患者多见,冠脉病变是儿童常见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原因。没有及时诊断和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可增加川崎病患者冠脉病变发生。因此,寻找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对川崎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目前microRNA已被广泛报道与川崎病的诊治进展密切相关。本文将从microRNA可作为川崎病的诊断标志物、microRNA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机制以及可为川崎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这3个角度出发,阐述近年来microRNA在川崎病诊治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儿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结果本组ll例小儿川崎病分别被误诊为麻疹并口腔炎及颈淋巴结炎5例,猩红热并口腔炎及颈淋巴结炎2例,急性口腔炎并淋巴结炎2例,急性口腔炎1例,急性淋巴结炎1例。结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①临床医生对小儿川崎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②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特点以及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内径.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81例川崎病及83例其它患儿的血小板数量作均数U检验,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之间每两组数据作汁量资料相关性检验 结果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高于非川崎病患儿,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内径之比、心肌酶谱三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症病变引发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特别是难治性川崎病。随着生物医学及药学的飞速发展,临床上逐渐开始用生物制剂替代传统治疗,并已取得一定效果。该文针对英夫利昔单抗在川崎病,特别是难治性川崎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川崎病(KD)甚为常见,此病治疗复杂,如治疗方法不当则病情不易恢复,有的可引起后遗症,如扩张型心肌病和冠状动脉病变(CAL)。有学者研究发现3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多数是小儿时期川崎病治疗不当所引起。因此川崎病及早诊断和正确使用药物治疗很重要,川崎病治疗上有很多争议,现将川崎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和如何正确选用药物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郁晓腾 《黑龙江医学》2023,47(6):689-691
目的:分析川崎病合并关节疼痛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情况,复习川崎病的诊治及与其他发热合并关节症状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川崎病合并关节疼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患儿关节症状于3 d后消失,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川崎病有无合并关节症状可能对于川崎病的预后并无关系,不需要特殊的干预治疗。儿科发热合并关节症状的疾病较多,应注意鉴别诊断。复习并掌握川崎病的规范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87.5%)、唇红干裂(85.4%)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 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单剂IVIG 1 g/kg+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1.
张琪琛  谢晓丽 《四川医学》2006,27(7):766-767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性疾病。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小儿川崎病逐渐增多,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高。笔者在此将我院1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作一报告,旨在提高儿科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的35例川崎病小儿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6例,病毒性结膜炎7例,猩红热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败血症3例,Still病2例,口腔炎2例,间质性肺炎2例,扁桃体炎3例,急性肠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误诊时间3~9d。误诊的35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0例,发生率28.6%。结论提高对川崎病特别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对发热持续5d以上的患儿,在鉴别诊断中应考虑川崎病的可能,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及远期随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多平面超声检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观察远期恢复情况。方法 对382例川崎病患儿行超声心动图多平面检测,并长期随访。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61例,随访3个月-10年,平均4.5年,58例冠状动脉病变恢复正常,3例未恢复。结论 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绝大多数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14.
黄玉英  曾华 《广西医学》2005,27(7):1078-1079
不典型川崎病,临床早期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我院儿科于1994年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川崎病55例,不典型川崎病13例(26%)。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是一种少见病,但和过敏性紫癜一样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在小年龄儿童中是一种常常需要排除的疾病。疑似的或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都应收入院观察和监测可能的心脏受累。川崎病早期与某些疾病不易鉴别,易致误诊,我院1998年10月~2007年4月共收治小儿川崎病8例,其中3例误诊,现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卫称皮肤牯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血管炎。日本川崎氏于1967年首次报告本病,并定名为川崎病。之后东南亚地区、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上海、北京等地陆续有报道:近十多年来各地报告病例日见增多。川崎病是一综合征,早期诊断较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和典型川崎病患儿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临床表现。结果不典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结论早期识别不典型川崎病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8.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测观察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52例,随访川崎病住院患儿45例,发现川崎病可致冠状动脉损害,包括壁增厚、扩张或瘤样改变,病变形式可单独出现或联合存在,探查部位主要以左侧胸旁主动脉根部根切面阳性串高,2DE已被认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艳灵  郭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20-721
目的探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观察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本组28例川崎病患者,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3例(47%),其中冠状动脉扩张9例(32%),冠状动脉瘤3例(11%),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4%),治疗后病变冠状动脉恢复正常。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并能观察川崎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冠状动脉的变化情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0.
焦云  牛淑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6):922-922,938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症为主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川崎病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人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加之某些医生对其认知的欠缺,造成川崎病误诊的情况屡有发生,致使延迟诊断和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