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伴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障碍为特征。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岛β细胞破坏后造成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故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是胰岛素抵抗,可表现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1]。  相似文献   

2.
刘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11):1592-1594
胰岛β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升高而导致糖尿病。胰岛β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 voltage-operated calcium,Cav)通道以及细胞内钙库上的受体通道调节着细胞内钙信号,从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1-2]。随着研究的深入,钙离子通道与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现将钙离子通道的生理、生化特点及其调控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涂怡婷  周智广 《广东医学》2012,33(18):2705-2708
1型糖尿病(T1DM)患者因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破坏胰岛β细胞,呈现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的临床特点,并同时伴有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的不适当分泌.经典的T1DM治疗手段首选胰岛素的替代治疗.体外和体内试验均证实,激动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受体(GLP-1R)可致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增加以及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促进β细胞增殖分化及抑制β细胞凋亡,还可调节免疫反应减轻胰岛炎症,因而其相关药物对T1DM的治疗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回顾近期发表的通过GLP-1R激动效应治疗糖尿病的上市药物、包括GLP-1类似物和二肽基肽酶(DPP)-4抑制剂治疗T1DM患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是1993年被命名的成年起病、缓慢进展的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也被称为"中间型糖尿病"、"1.5型糖尿病"、"隐匿性1型糖尿病"等.这种特殊类型糖尿病以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的自身免疫损坏为特征,多种胰岛自身抗体为阳性.诊断初期LADA患者常可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由于LADA存在缓慢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会发展为胰岛素依赖.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笔的使用及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合成及分泌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经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者需注射胰岛素治疗。现我院临床均己采用胰岛素笔注射方法。  相似文献   

6.
1型糖尿病是胰岛β细胞特异性损伤特征性自身免疫性疾病。β细胞自身抗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对胰岛β细胞损伤起主要作用。2型糖尿病:占整个糖尿病的80%-90%,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遗传倾向明显。引言:糖尿病是常见代谢性疾病,属于多基因病,明显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促成。1999年W H O将D M分为1型(T1DM)、2型(T2DM)、特殊型DM、妊娠期DM(GDM)。  相似文献   

7.
胰岛移植是治愈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的有效途径之一。T1DM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终身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严格的血糖控制可延迟或预防并发症进展。理论上外源性胰岛素能替代胰岛B细胞,但实际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很难保持血糖长期正常,有增加严重低血糖发作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邵一川  陆颖理 《浙江医学》2003,25(12):765-767
1型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补充胰岛素 ,但外源性胰岛素注射治疗易产生血糖波动 ,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并发症 ,而且依从性差。胰岛细胞移植有望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 ,根据机体需要稳定血糖水平 ,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但目前人类胰岛移植的成功率比较低 ,胰岛细胞来源匮乏和移植免疫排斥两大难题是目前胰岛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1]。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有望为临床移植治疗糖尿病提供崭新的供体细胞获取方法。本文将对此方面进展作一概述。胚胎干细胞是一种从囊胚内层细胞团或胚胎生殖嵴分离出来的全能干细胞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有关。应用多种方法对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评价,本文就评价方法及相关指数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  相似文献   

10.
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的分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华  李启富 《医学综述》2004,10(11):687-688
游离脂肪酸(FFA)对胰岛β细胞有脂毒性,阻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毒性作用在正餐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时更为明显。而高甘油三酯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是一种很常见的代谢紊乱,尤其是在未控制血糖的患者中。另外,FFA升高还可促进机体胰岛素抵抗,后者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因此,为探明FFA和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有关FFA和胰岛素分泌的研究引起了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1.
医学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在确诊时,至少超过50%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衰竭。2型糖尿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迫使仅存不多的胰岛细胞加倍分泌,这反过来又加速了胰岛的进一步损毁。35岁以后,每5年,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的衰损率就上升1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时空腹血糖(FPG)≥11.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4mmol/L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周严格血糖控制.对比治疗前后FPG,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胰岛素及C肽曲线下面积和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AIR)。结果: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可得到良好控制,IVGTT时出现明显胰岛素及C肽分泌相,部分患者恢复了AIR。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B细胞功能,有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有效地减轻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物,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1-2].本研究旨在观察格列美脲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T2DM患者的血糖、血浆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指数在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中的变化。结果T2DM患者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糖负荷后30 min,胰岛素上升显著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者空腹时胰岛素释放指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糖负荷后胰岛素初期分泌功能指数明显减低,胰岛素分泌高峰出现较正常缓慢。结论在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的同时,检测血中胰岛素含量以及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可以早期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对T2DM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组不同月龄SD大鼠糖脂代谢指标变化,了解在基础及葡萄糖刺激下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结构变化与老龄糖耐量减退的关系,探讨老龄糖耐量受损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细胞体视学、透视电镜等方法观察5~6、11~12、20~24月龄SD大鼠胰岛及胰岛β细胞形态及胰岛素分泌水平;将胰岛β细胞分离后与两种不同质量浓度的葡萄糖培养,观察葡萄糖刺激下老龄大鼠β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20~24月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有增高;11~12、20~24月龄大鼠血清中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显著增高;对葡萄糖刺激出现峰值降低、达峰时间延迟;胰岛β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内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老龄胰岛β细胞内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空泡变性。从11~12月龄大鼠开始,胰腺中平均胰岛面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但每个胰岛中平均胰岛β细胞的面积比例却有增加。结论老龄鼠在空腹血糖正常时即已具备胰岛素抵抗的某些特征;老龄大鼠胰岛β细胞虽然有面积比例增大,但β细胞基础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减低。提示一旦糖代谢受损出现糖尿病,应尽早考虑胰岛素治疗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T1DM),很大程度上与先天免疫缺陷有关,自身免疫攻击导致胰岛β细胞的破坏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根治糖尿病。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强大的增殖分化能力及免疫调节功能。迄今为止,MSCs不论在体外诱导分化产生产胰岛素细胞(IPCs),还是动物试验,均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效果,但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本文介绍MSCs体外衍生为IPCs,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在实验动物模型以及在人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1例成人心安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卡式合成人胰岛素治疗的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卡式合成人胰岛素能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恢复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腹型肥胖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患者胰岛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变化。方法入选腹型肥胖组52例、正常对照组47例和2型糖尿病组(T2DM)102例,其中腹型肥胖组9例、非腹型肥胖组3例、正常对照组9例和T2DM组7例,进行了高葡萄糖钳夹试验和用MRI测定内脏脂肪面积(VA)和皮下脂肪面积(SA)。结果正常对照组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FPIR)、葡萄糖代谢清除率(GDR)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水平高于腹型肥胖组和T2DM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原(Proinsulin)水平低于腹型肥胖组和T2DM组(P〈0.05)。腹型肥胖组腰臀比(WH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空腹血糖(FBG)、VA、SA、FPIR、胰岛素分泌第二时相(SPIR)和胰岛素分泌最大量(INS-Max)高于T2DM组,FBG低于T2DM组(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BG是影响FPIR独立的相关因素;WHR是影响ISI独立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腹型肥胖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同时已经出现了早期胰岛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因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而造成的一种糖尿病状态。胰岛移植是目前最有希望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Mibefradil对高糖作用下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瘤β细胞株(INS-1),将INS-1细胞分为对照组(11.1 mmol/L葡萄糖)、高糖组(33.3 mmol/L葡萄糖)、药物组(11.1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 μmol/L尼卡地平)、高糖+药物组(33.3 mmol/L葡萄糖+1μmol/L Mibefradil、1μmol/L NNC 55-0396、10 μmol/L尼卡地平),先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孵育细胞48 h,再按分组加入药物继续孵育24 h.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胰岛素含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能够明显增加细胞胰岛素分泌(P<0.05)和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而药物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药物组可不同程度降低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其中Mibefradil组显著降低胰岛素分泌(P<0.05)和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基因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 Mibefradil可能通过下调胰岛细胞T型钙通道cav3.1、cav3.2亚基表达抑制高糖作用下INS-1细胞胰岛素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