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15侧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1足,良2足,可1足,差1足,优良率87%。结论:跟骨钢板是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引起相关合并症的因素分析。方法应用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并用解剖锁定型锁定钛板固定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粉碎性骨折33例35足。结果随访16~48(22±1.56)N。3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缘部分坏死,1例表浅感染,1例切口裂开。术后8~12周X线检查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23足,良8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为88.6%。结论应用解剖锁定型钛板治疗SandersII、Ⅲ型和部分Ⅳ型跟骨骨折效果理想。为避免术后切口合并症发生,手术时机应该根据局部软组织情况具体分析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骨扩大外侧入路对42 例患者进行手术,骨折复位后采用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42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 个月,平均18 个月,按照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8 足,良19 足,可6 足,优良率86.0%.骨折完全愈合,X 线显示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8-12 周,本组2 例出现伤口浅表皮肤坏死,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跟腓撞击、腓骨肌腱炎等并发症,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效等.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应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跟骨解剖型钛板对17例22足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内固定并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2足,Ⅲ型15足,Ⅳ型5足.结果 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病例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22足中优11足,良9足,可2足,优良率90.9%.结论 采用跟骨钛板内固定+冷冻干燥储存同种异体骨植骨对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研究跟骨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30例跟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所有的30例患者在经过切开复位的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后,切口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愈合,且不存在感染和皮肤坏死以及钢板外露的不良症状。以X线检测患者的Bohler角,平均角度为30°,且没有出现1例患者有跟骨外翻的现象。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的足功能进行评价:18例患者表现为优,11例患者表现为良,1例患者表现为可,优良率达到了96.67%,效果良好。结论跟骨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确切,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李小双 《现代保健》2012,(18):134-13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方法及对策。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4月-2011年8月跟骨骨折接受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共78例(89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优35足,良36足,可18足。9足发生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患伤口感染3足,切口边缘皮肤坏死4足,腓肠神经损伤2足,晚期出现距下关节疼痛并影响活动3足,发生率为3%。结论:跟骨骨折内同定术后并发症与跟骨的解剖特点及跟骨骨折的机制相关,但可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克氏针可吸收螺钉联合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41例45足跟骨骨折患者应用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疗效标准参照美国足踝外科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部功能。结果41例45足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6~20(14.6±3.5)个月。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定结果,优27足,良14足,可4足,优良率为91.1%。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可吸收螺钉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内固定拆除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王慧勇  张栋  王希鹏 《现代保健》2011,(10):161-162
目的 观察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2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骨折全部愈合,无一例出现钢板螺钉折断,足部外观基本正常.1例患者出现表浅皮肤坏死.足部Maryland评分优良率89.6%.结论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钛板内固定法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本院共收诊的150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并分析其效果。结果:按Maryland标准评价术后足部功能:157患足中优94足,良48足,中13足,差2足,优良率为90.45%。术后5足在切口拐角处皮缘缺血发黑,1例发生慢性疼痛。结论: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好,患者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跟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 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目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7例(30足).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6~18月随访,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16足,良12足,可2足,优良率93.3%.结论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切开复位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探讨早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对16例21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Y"形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选择跟骨外侧改良"L"形皮肤切口,行"Y"形跟骨重建钛板内固定.其中5例7足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术后早期X线片显示21足跟骨骨折都获得了良好复位固定,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6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优8足,良10足,可2足,差1足,优良率为85.7%.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使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稳定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的发生与跟骨的局部解剖特点和骨折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跟骨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78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根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8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经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均获成功,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症状,给予连续换药处理后缓解;其余76例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皮肤坏死及创口感染现象。术后93~126d行钢板拆除、切口缝合,随访观察6个月78例患者均痊愈,无后遗症发生。结论采用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效果理想,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后遗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切开复住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手术治疗方法相关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寻找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在C型臂监控下,采样跟骨外侧延长“L”形切口入路对3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对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s角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5。24个月,x线片显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s均获得满意恢复,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20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85.7%。术后早期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共5例,占总病例数14.2%。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复位好、固定可靠、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跟骨后关节面的良好复位和恢复跟骨的匝常形态是恢复跟骨良好功能的关键。而手术时机、操作规范、技术熟练程度等综合治疗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流程、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预防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47例(52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切口,皮瓣“不接触”牵开术显露骨折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后配合中药治疗。结果术后43例(50足)随访9—32个月,按门振武拟定标准评定,优18例(22足),良20例(22),劣5例(6足),优良率88%。结论粉碎性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为一种理想治疗方法,但应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43例4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有限骨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的手术治疗,并改良切口、植骨和引流方法 ,分析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1.5±0.3)年,参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定标准,优38例,良6例,差5例,优良率88.9%.结论 有限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能减少跟骨骨折的致残率,取得预期的疗效,是治疗跟骨骨折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35足Sanders分型Ⅱ-Ⅳ的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疗效评定标准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28足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9.3%。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较少,避免了切开复位可能带来的医源性损伤和二次手术,是一种治疗跟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明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626-3628
目的研究强化护理模式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2例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基本护理。强化护理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强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跟骨Gissane角及B觟hler角的恢复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术后一年随访,对照组有2例患者同时合并跟骨高度丢失、骨感染、骨坏死及骨不连,1例合并有骨感染及骨不连,1例合并有骨感染及骨坏死;而治疗组只有1例出现跟骨高度丢失,两组差异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P0.05)。强化护理组Maryland平均分数为90.40±4.92,对照组为84.92±10.20,两组患者患足的平均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强化护理组的优良率(100%)也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17,P0.05)。结论强化护理模式对促进术后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控制手术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胡晓钢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41-3042
目的分析与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早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联合Y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型至4型跟骨骨折患者共58例58足,根据sanders分型可以将58例病足分为2型共25足,3型共20足,4型共13足。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侧方位X线来观察病足的bohler角与gissane角,并于broden位来进行后关节面的透视观察,以确定其恢复情况。手术过程中,于患者皮瓣下方放置引流管以预防术后造成水肿,并在为手术期进行抗感染的常规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0月-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1年。结果通过对足部评分进行手术效果的评价可得,58例病足中,优秀为32足,良好为20足,尚可为4足,差为2足,手术的优良率可以达到89.7%。发生早期并发症共5足,所占比例为8.6%,其中感染2足、皮肤边缘坏死3足。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与跟骨骨折的机制以及跟骨本身的解剖特点有关,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进行周密的术前计划、手术过程中避免对患处进行过分的牵拉与反折、复位后可利用植骨来提高固定效果,并在为手术期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周康  邓信昌 《现代保健》2009,(17):56-58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冶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28足手术治疗情况,年龄19~48岁,平均32.18岁。骨折类型按Sanders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Ⅱ型12足,Ⅲ型12足,Ⅳ型4足。所有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及多根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疗效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15足,良9足,中2足,差2足,优良率为85.7%。结论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合并症少等优点,适合骨折移位较小、Sanders Ⅱ型骨折、多发伤或软组织条件差患者。  相似文献   

20.
李跃龙 《现代保健》2009,(22):74-75
目的评价跟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严重跟骨骨折26例(30足),按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20足,Ⅳ型2足。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0~20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优17足(56.7%),良8足(26.7%),可5足(16.6%),优良率83.4%。结论切开复位跟骨解剖型接骨板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骨折关发症,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