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V-PEDF)对视网膜病变(ROP)早产儿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7日龄C57BL/6J正常新生鼠60只置氧体积分数为(750±5)mL/L的环境中连续生活5 d,再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氧诱导的ROP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只.实验组在鼠龄第12天玻璃体腔内注射1uL ADV-PEDF,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腺病毒空载体.在鼠龄第17天处死所有新生鼠.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Western blotting检测视网膜PED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可见自视盘发出的视网膜血管较细、迂曲,在视盘周围及中周部深层毛细血管广泛闭锁,有大片无灌注区形成,无灌注区边缘有致密的新生血管团形成.实验组视网膜血管分布规则、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P<0.01);二组组织切片均未见明显视网膜毒性及炎性反应;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实验组视网膜PEDF的高表达.结论 ADV-PEDF可有效抑制ROP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为ROP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异常新生血管化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VEGF在高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5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氧诱导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75只。氧诱导模型组大鼠吸入浓度(80±2)% 7 d,随后在正常空气环境。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判断建模成功。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反映视网膜VEGF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氧诱导模型组7日龄时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阻塞,出现大片无灌注区;14日龄见新生血管形成;苏木精-伊红染色见模型组14日龄大鼠视网膜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RT-PCR结果显示,氧诱导模型组7 d时VEGF 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停氧后逐渐增强。VEGF mRNA的表达在新生血管发生前升高,随新生血管退行逐渐下降。结论:未成熟视网膜VEGF mRNA的转录水平与组织氧状态呈密切负性相关关系;停氧后视网膜的相对缺氧导致VEGF mRNA转录上调,促使视网膜血管病理性增生。VEGF的异常表达在ROP的新生血管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71-374]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80%至10%的波动氧所致SD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的模型。方法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组(n=12)置于氧箱中,80%至10%的波动氧24 h交替,持续7天后转入空气中饲养5天。对照组(n=12)置于空气中。应用腺苷二磷酸酶染色组织化学法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眼球切片HE染色观察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两组进行比较,判断波动氧诱导模型的可靠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新生大鼠视网膜周边血管走形迂曲,神经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数目减少。模型组视网膜内皮细胞核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6.2)比(1.5±1.0),P<0.01]。模型组VEGF在视网膜神经节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及色素细胞层均有强表达,对照组仅在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有较弱表达。结论吸入高幅波动氧可导致新生大鼠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增强,证实80%至10%的波动氧诱导SD新生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4.
不同日龄新生小鼠视网膜血管对氧疗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环  陈超  石文静 《临床儿科杂志》2006,24(11):881-883,898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新生小鼠对氧疗的敏感性,研究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7、9、11日龄C57BL/6J新生小鼠各48只,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通过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和视网膜切片(HE染色),定性和定量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与各空气组相比,4、7、9日龄高氧组小鼠吸高氧5d,返回空气第5天时,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11日龄高氧组小鼠在返回空气第5天未见新生血管形成。4、7、9、11日龄高氧组小鼠出氧箱第5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分别为25.0±3.7、47.7±5.0、18.7±2.0、2.6±1.4个,4、7、9、11日龄空气组分别为0.7±1.1、1.2±1.2、0.8±1.0、1.6±1.0个,4、7、9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与相应的空气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11日龄高氧组细胞核数无明显增多,与11日龄空气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视网膜血管的发育程度与新生血管形成有关,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越易发生视网膜病变,而发育成熟的视网膜则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5.
不同吸氧方式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吸氧是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高危因素之一,目前吸入氧浓度、吸氧方式等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关系仍有争议。该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吸氧方式对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临床合理用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7日龄C57BL/6 J新生小鼠144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24只。实验组1:吸入氧浓度(F iO2)由30%逐渐升高至75%后突然中断吸氧;实验组2:F iO2由75%逐渐降低直至停氧;实验组3:吸75%高氧5天后骤然停氧;实验组4:吸75%高氧5天后逐渐降低F iO2直至停氧;实验组5:第1天吸75%高氧,第2天吸空气氧,交替进行,连续6 d;对照组:置于同实验条件下的空气中。实验组1,2,3,5和对照组分别于P12(生后第12天),P14,P17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实验组4于P14,P17,P22视网膜铺片,各组均在P17行视网膜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增生和发育情况。结果:①视网膜铺片显示:对照组:P12见少量无灌注区,周边血管结构清晰,P14无灌注区消失,血管形态基本正常,P17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实验组1,3,5:P12视网膜中央部有大片无灌注区,血管收缩、闭塞,P14新生血管开始形成,P17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组4:P14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灌注区,有少量新生血管形成,P17无灌注区缩小,血管走行基本正常,深层血管有阻塞,P22血管发育基本正常。实验组2:铺片显示视网膜血管形态与对照组相似。②视网膜切片显示:实验组1,2,3,4,5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的数目分别为49.50±1.36,5.17±0.67,47.68±4.70,5.74±2.37,29.15±2.48个,对照组为1.22±0.20个。实验组1,3,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2,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吸氧方式对视网膜血管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吸入氧浓度波动较大、吸入高浓度氧后突然停氧可严重影响新生鼠视网膜血管的发育,产生类似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病变。因此临床上应尽早稳定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减少氧疗,严密监测用氧情况,采取逐渐降低氧浓度的吸氧方式,并尽量避免氧浓度波动过大。  相似文献   

6.
Luo XQ  Liu GS  Lai RQ  Nie C  Wu KH  Tian Y  Xia MH  Kang JL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7):511-515,i00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受体 (flt 1和flk 1)的表达规律与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视网膜血管变化的关系。方法  86例新生未成熟SD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 ,各组再随机分为 1、3、7及 14天 4个组。高氧组吸入 75 %的氧 ( 7天后置入空气中饲养 )建立ROP大鼠模型 ,对照组则在空气中饲养。取视网膜组织制作标本 ,HE染色及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VEGF、flt 1及flk 1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 ①随着天数增加对照组毛细血管密度指数 (RCDI)呈逐渐上升趋势 (F =2 1 5 89,P <0 0 1) ,7天时高氧组RCDI最低 ,停氧 7天 (即 14天 )时增加 ,(F =6 7 885 ,P <0 0 1) ;② 7天时VEGF及flk 1在对照组视网膜中表达最强 ,与第 1天和第 14天比较 ,表达强度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③高氧组 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 ,VEGF及flk 1的表达明显减弱 ,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高氧组 14天VEGF及flk 1的表达增强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④flt 1随着血管的改变 ,其表达部位有所变化 ,但高氧组和对照组总体表达强度变化不明显 ,P >0 0 5。结论 当未成熟的视网膜处于高氧状态时 ,VEGF及flk 1表达减弱 ,视网膜血管减少 ;当视网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生鼠吸入高氧致视网膜病过程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其与新生鼠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将80只新生Sprague-Dawiey大鼠(SD大鼠)分为高氧实验组和正常氧对照组,将其40只在生后24 h内置于(75±2)%氧环境中饲养7 d,然后返回室内空气饲养,以建立高氧模型;另40只在空气中饲养作为同龄对照组.两组各自在生后4 d(postnatal day 4 d4)、d 7、d 10、d 14和d 20等不同时间点处死,取左眼球用ADP酶(Adenosine diphosphate)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视网膜血管发育状况;取右眼通过常规HE染色以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计数突破内界膜且与其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视网膜ang-2的表达.结果 SD鼠视网膜血管出生后开始发育,d 20基本成熟;新生鼠吸高氧后从d 10开始出现新生血管,于d 14新生血管增生达到高峰;d 14实验鼠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分别为30.821与1.107个,P<0.001;d 7实验鼠ang-2表达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及实验组d 10、d 14时间点,其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82.106 62±6.302 40与115.448 33±9.373 10、124.425 95±10.572 09、117.685 20±10.578 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 10实验鼠ang-2表达达高峰,高表达持续至d 14.结论 高氧可导致视网膜发育晚期出现大量新生血管,高氧并抑制ang-2的表达;新生血管形成与ang-2表达的变化相一致,提示吸入高氧的新生鼠的ang-2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发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浓度氧致新生鼠视网膜细胞损伤及雌激素干预的意义。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高氧诱导视网膜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高氧组和高氧+雌激素组各20只。采用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细胞的变化及组织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S)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组织形态、细胞凋亡数目及GS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高氧组第6、7天细胞明显水肿、变形、崩解、结构紊乱,第8、10天细胞数目减少,层次变薄;细胞凋亡率第7天达高峰(2.13±0.66),第10天下降至(0.74±0.29),均高于对照组(P<0.01);GSmRNA表达第6天明显升高(0.62±0.05),第7天降至正常水平以下(0.46±0.06)。高氧+雌激素组细胞变化无高氧组明显;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氧组(P<0.05);GSmRNA表达第6天明显升高,第7天达高峰(0.80±0.06),高于高氧组(P<0.01)。结论高氧诱导GSmRNA抑制,引起视网膜细胞凋亡性损伤。雌激素可以改善视网膜细胞存在的内环境,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视神经细胞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并观察视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为BMSC临床治疗OIR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2只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IR组)与BMSC移植组(BMSC组)。体外培养BMSC,采用氧诱导法制成OIR模型,持续高氧5 d后,BMSC组行玻璃体内注射大鼠BMSC。移植后7 d,采用视网膜铺片法、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检测BMSC移植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免疫组化法结合Western blot法观察BMSC对OIR新生大鼠视网膜HIF-1α及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视网膜铺片结果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血管排列整齐,而OIR组血管排列紊乱,可见大片无灌注区,BMSC组仅可见大血管稍迂曲,血管排列较规整,无灌注区明显减少;HE染色发现OIR组视网膜内界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及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细胞(Pre-RNC),BMSC组视网膜内界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且pre-RNC数显著少于OIR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OIR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阳性与VEGF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OIR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OIR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BMSC组HIF-1α与VEGF蛋白表达显著低于OIR组(P0.01)。结论 BMSC玻璃体内移植可减轻OIR新生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氧浓度环境对新生大鼠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影响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视网膜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新生大鼠生后即置于50%和45%~12.5%的氧环境下14d。计数每张切片上突破内界膜且与内界膜有联系的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VEGF、PEDF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结果在暴露于45/12.5%氧环境下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密度为92.62±23.45,持续50%氧组为14.23±12.86,对照组为12.96±10.58;VEGF阳性细胞率在45%~12.5%氧环境组、持续50%氧组分别为57.89%、4.98%,而对照组为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9.461,P=0.000)。离开暴露环境后0、2d的VEGF阳性细胞率在45%~12.5%氧和持续50%氧组分别为(57.89±2.84)%、(39.38±1.10)%和(34.98±4.80)%、(27.80±4.05)%(P均=0.000)。PEDF在三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1~0.765,P均>0.05)。因此,两实验组病理形态方面差异与视网膜的总VEGF水平相关,而总的PEDF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鼠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模型中,血氧小的波动就可触发随后不成比例的血管增长,后者伴随比PEDF更强烈的VEGF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同样存在,即可解释胎龄、体重、临床相似的早产儿,在相同给氧条件下的部分发生ROP,而部分不发生ROP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