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应用动态MRI探讨分娩方式对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方法 对51名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女性行盆底动态MR扫描,分别测量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膈裂孔大小的差异.结果 MR轴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及其内的尿道、阴道、直肠等盆底结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呈菱形,最大用力状态下肛提肌下移呈椭圆形.静息状态及最大用力状态下,经阴道顺产与剖宫产者的盆膈裂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小于经阴道低位产钳助产者(P均<0.05).结论 应用动态MRI可以清晰显示盆膈裂孔,并准确测量其大小;分娩方式是盆膈裂孔大小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分娩方式对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54名初产妇,其中剖宫产组26名和经阴道分娩组 28名.对所选对象于产后6~8周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在静息、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长度、面积及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结果 静息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缩肛状态时两组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裂孔水平夹角改变量、肛提肌裂孔长度改变量、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改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肛提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会阴超声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肛提肌收缩功能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利用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成像技术评价肛提肌的收缩功能及经会阴二维超声平面观察在三种不同状态下(在静息、肛提肌最大收缩及Valsalva动作)的盆腔脏器运动变化。方法 选择盆腔器官脱(POP)垂患者64例作为POP组及30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在三种状态(静息、肛提肌最大收缩及Valsalva动作)下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状态下两组盆膈裂孔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Valsalva动作下两组盆膈裂孔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组患者肛提肌收缩前后的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肛提肌收缩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经会阴三维断层超声技术可用于评价肛提肌收缩功能;经会阴二维超声技术可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探讨阴道分娩中不同助产方式对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84名,按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会阴完整组32例、会阴侧切组30例、产钳助产组22例。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妇女产后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会阴完整组和会阴侧切组于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会阴完整组和产钳助产组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静息-瓦氏和静息-缩肛时盆隔裂孔改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产钳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自然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中,是否会阴切开对盆底功能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动态观察和评估产后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法 选取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60名产妇(产后组)和35名未育女性(对照组),采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及瓦氏动作下测量膀胱、子宫颈、直肠壶腹部的最低点与参考线(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距离,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测量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膀胱及子宫颈的最低点位置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直肠壶腹部位置在静息状态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398),在瓦氏动作下产后组低于对照组(t=17.378,P<0.001)。产后组在静息状态和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t=11.253、9.625,P均<0.001)。结论 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女性盆底三腔室器官的位置、运动情况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从而评价妊娠和分娩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经阴式三维超声评价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外源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名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使用外源激素情况分为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和前列腺素E2(PGE2)组,各30名。于产后42天进行超声检查,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产妇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结果 自然分娩组和催产素组于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GE2组与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在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不同外源激素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存在差异,应用外源PGE2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应用催产素和自然阴道分娩;应用催产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较自然阴道分娩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SUI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60名无症状者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SUI和(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其静息、缩肛及瓦氏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在SUI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在静息、缩肛、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59±2.82)cm2、(10.94±2.39)cm2、(23.08±7.01)cm2;对照组分别为(11.87±2.30)cm2、(9.75±1.84)cm2、(16.15±4.10)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缩肛以及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3、11、19 cm2,其敏感度分别为49.2%、40.4%、68.8%;特异度分别为80.0%、86.7%、81.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37、0.811(P均<0.01)。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可用于女性SUI的诊断,其中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SU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MRI评估宫颈癌子宫根治术(RH)后1、5年患者肛提肌变化。方法 前瞻性纳入30例接受RH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及5年采集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盆底MRI,重建骨盆及肛提肌三维模型;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肛提肌裂孔横径(LH-W)、前后径(LH-L)、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体积(LVOL),双侧肛提肌与耻骨联合下缘间距(LSG)、髂尾肌角度(ICA)及厚度(ICT)、耻骨直肠肌厚度、M线及H线长度的差异。结果 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T及耻骨直肠肌厚度逐渐变薄、M线逐渐延长,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静息态下LVOL较术前减小(P<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双侧ICA及LPA均较术前增大而LVOL减小(P均<0.05)。结论 宫颈癌RH术后患者髂尾肌、耻骨直肠肌逐渐萎缩变薄,盆底支持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将50名单胎阴道分娩的产后初产妇分为产后正常儿组(2500~3999 g)35名和产后巨大儿组(≥4000 g)15名。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35名作为对照组。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并测量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参数。结果 产后巨大儿组产妇盆膈裂孔变形发生率[66.67%(10/15)]高于产后正常儿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产后正常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4.409、5.108、2.925)、左右径(t=2.342、2.167、2.242)及面积(t=6.613、5.314、4.967)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产后巨大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5.753、4.548、5.103)、左右径(t=5.527、4.311、4.299)及面积(t=9.265、4.179、10.563)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且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3.037、2.423、2.152)、左右径(t=2.388、2.866、2.432)及面积(t=5.323、9.607、5.024)均大于产后正常儿组(P均< 0.05)。结论 通过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盆膈裂孔形态与大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的未育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在静息期、缩肛期、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晚孕组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在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与静息期相比,两组盆膈裂孔的三个参数在缩肛期均减小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均<0.05)。晚孕组超声异常表现包括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为"类椭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 结论 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晚孕期女性的盆膈裂孔较未育妇女明显增大,部分存在形态或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三维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价采用不同方式分娩后盆底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 将于产后6~7周时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60例(研究组) 进一步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研究组A,30例)和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研究组B,30例),选择同期健康未育妇女30名作为对照组。行三维超声扫查,分别在静息、加压和肛提肌最大收缩状态下获取容积数据;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3层轴位图像,测量最小生殖裂口(LH)前后径(L)、横径(W)、周长(P)、面积(A)、肛提肌厚度(T),并观察耻骨直肠肌连续性。结果 3种状态下,研究组A、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T均值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及耻骨直肠肌离断率均大于研究组A,肛提肌T小于研究组A(P<0.05)。结论 产后6~7周时观察显示,经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的损伤较选择性剖宫产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各种二胎分娩方式对盆底肛提肌裂孔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生产的二胎产妇1606例,在产后42 d至2个月进行产后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以及最大Va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根据2次妊娠分娩方式分为4组,均为经阴道分娩的为组1(1006例),均为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并分析盆底超声与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将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别设为A组、B组,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比较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8.57%,高于剖宫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盆底肌力诊断结果,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6.91%、97.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40例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作为此次研究组研究对象,收集40例同一时期的未孕女性为参照组。同时给予两组研究对象三维超声监测,分析三维超声监测在,女性提肌裂孔形态改变动态评估女性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价值。结果:在三维超声监测下,可以知道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状态下研究组的产后盆底器官脱垂情况对比,研究组与参照组研究对象的静息下直肠壶腹部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其自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的静息下子宫颈、静息下膀胱、瓦氏动作下直肠壶腹部、瓦氏动作下子宫颈以及瓦氏动作下膀胱的两组研究对象的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可以得到其自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提肌裂孔形态改变研究对象经过三维超声监测,可以动态评估自身存在产后的盆地器官脱落情况,得到肛提肌裂孔的形态、大小以及变化趋势,实现疾病的良好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给予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36例初产妇,根据其初产时接受硬膜外镇痛情况分为潜伏期镇痛组(n=38)、活跃期镇痛组(n=33)和未镇痛组(n=65);对比静息状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3组产妇超声参数,观察硬膜外镇痛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 潜伏期镇痛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