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婴儿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体温管理方法 .方法 107例婴儿中,男83例,女24例;年龄3 d~12个月,其中新生儿21例.全组患儿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醉、深低温低流量(DHLF)和深低温体外循环(DHCA)手术.结果 2例手术后难以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亡,手术死亡率1.87%.结论 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手术室内缓慢、均匀的降温和升温有利于脑保护;术中使用温控垫、暖风毯辅助复温;精确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维持循环稳定,预防并及时纠正心律失常是促使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由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脏复杂畸形纠正手术难度大,术者操作困难,常采用深低温低流最(DHLF)和深低温体外循环(DHCA)2种方法.深低温给阻断循环的心脏直视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术后对护理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我科2008-01/2008-12共对107例婴儿在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对患儿的体温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5kg以下婴儿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5kg以下婴儿体外循环经验.方法53例先心病患儿,手术年龄(1.93±1.60)月,体重(3.89±0.70)kg.使用StockertⅢ人工心肺机、Dideco901膜肺和Minntech HPH400血液浓缩器.中低温高流量灌注31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1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9例,常温体外循环2例.心肌保护采用改良St.Thomas停搏液经主动脉根部单次灌注.常规使用超滤技术.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09.2±69.2)min,主动脉阻断(62.1±46.4)min.复杂心脏畸形手术均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转流中红细胞压积(Hct)为(26.0±2.7)%,超滤完毕Hct达(33.5±3.6)%,超滤量为(290±143)mL.死亡6例,均为大血管转位的患儿.结论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采取不同的体外循环方式,减少预充量,开展超滤技术,加强心肌保护和脏器保护是提高体外循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韩盖宇  谢庆  李双梅 《护理研究》2006,20(2):142-142
2001年2月—2004年1月我院为12例主动脉弓中断(IAA)婴儿进行了手术,1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于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11例采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均自动复跳,1例因心跳骤停死亡,其余11例存活。根据IAA手术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确保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146例低温、深低温体外循环及单纯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全过程电解质的动态变化。血清钾在体外循环开始后5分锺普遍升高,而后逐步下降;单纯低温组血清钾也逐渐下降。说明低温可使血钾减少(向细胞内转移)。血清钙在体外循环中基本趋于稳定。血清镁在转机后直到手术结束比手术前显著降低,单纯低温组也有此现象。血清钠离子基本稳定,氯离子在麻醉中期显著低于手术前,在手术结束时都能回到原来水平。  相似文献   

6.
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1 6 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低温组及常温组 ,术后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测量体温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常温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变化幅度小 ,未发生寒战、肢端僵硬、室颤等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范围大 ,易出现寒颤、体温不升及体温反跳。结论 维持体温稳定是确保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主动体外复温在婴幼儿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主动体外复温在婴幼儿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婴幼儿均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气静复合麻、深低温低流量和/或深低温停循环下手术。结果3例手术后难以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亡,手术死亡率4.8%。结论保持合适的环境温度,体外循环术中缓慢、均匀的降温和升温有利于脑保护;应用充气升温毯、温控垫等主动体外复温法为患儿复温和保温,有效地缩小了组织温差,实现了均匀升温,同时缩短了转机时间和手术时间,是一套安全有效又简便可行的术中复温及保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方法对5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病人的鼻咽温、肛温进行了监测,分别于皮肤消毒前、体外循环(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时等6个点测量鼻咽温、肛温,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记录室温、湿度,并于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以维持病人体温。结果54例CPB下心脏手术期平均室温为(23.7±1.1)℃,平均湿度为(58.6±3.4)%,手术结束时平均鼻咽温为(36.1±0.8)℃,手术结束时平均肛温为(36.5±0.5)℃。经统计学分析,鼻咽温:CPB开始、CPB中维持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1;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5。肛温: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等几个点测定的数据与皮肤消毒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努力维持病人体温,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病人低温,以保证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无名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右无名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右无名动脉插动脉灌注管行主动脉弓部手术26例。结果:全组行Bentall手术21例,Cabro手术1例,Weats手术3例,弓部瘤切除1例;26例病人全弓置换3例,次全弓置换23例。体外循环时间89~167(11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128(89±21)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7~48(29±11)min。病人术后2~10h内全部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本组因术中出血死亡1例,余病人康复出院。结论:右无名动脉插管体外循环技术仅一个切口即可完成弓部手术,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可顺利行脑灌注并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4例急诊深低温停循环(DHCA)Debakey Ⅰ型主动脉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选择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急诊DebakeyⅠ型主动脉手术4例,探讨术中采用a稳态进行体外循环管理,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和泌尿四大系统进行严密监护和护理.结果 停循环时间40~56(45.3±2.3)min.4例均自动复跳,复跳率1...  相似文献   

11.
胸主动脉瘤手术中不同体外循环方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方法本组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瘤外科手术79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共68例,弓降部瘤7例,降部主动脉瘤4例.43例伴有主动脉夹层分离,其中DeBakeyⅠ型23例,Ⅱ型16例,Ⅲ型4例.本组采用全身低温体外循环70例,暂时性人工血管分流法2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7例,其中深低温停循环附加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法(RCP)1例.结果79例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6.3%.61例Bentall术死亡3例,死亡率4.9%.该3例术前均有严重的心绞痛,心功能(NYHA)Ⅳ级,其中1例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死于低心排;1例右冠口及分支纤细不清,心复苏后转流2 h死于低心排;另1例左心辅助循环2 h,转送监护室途中突发室颤死亡.降主动脉瘤手术死亡2例,均为胸腹段动脉瘤,1例术中吻合口出血死亡,1例术后昏迷及肾功能衰竭于术后3 d死亡.这2例未用深低温停循环法.弓降部主动脉瘤手术无死亡.结论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主动脉瘤的部位及病变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2.
各种复杂心胸手术后,呼吸功能的维护十分重要。我院自1985年12月~1987年6月对34例大型心胸手术后病人采用呼吸机人工辅助或控制呼吸,取得良好效果,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4例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2~42岁,平均14.9岁。常温手术4例,低温体外循环手术27例,深低温低流量(体温低于20℃,流量<5ml/kg/分)体外循环手术3例。病种: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3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9例,单纯室间隔缺损15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缺伴严重心衰1例,其它心脏复杂畸形3例。术前重度肺动脉高压(Pp/Ps>0.75)3例。体外循环时间35~155分(平均69.9分)。术后灌注肺1例。术后心跳骤停持续昏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体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手术中体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手术中引起体温下降的各种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温措施,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病人的体温得到良好保护,没有1例因低温引起不良并发症。2003年3~11月,我们监测了20例病人OPCABG手术期体温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方法对5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病人的鼻咽温、肛温进行了监测,分别于皮肤消毒前、体外循环(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时等6个点测量鼻咽温、肛温,观察体温变化,同时记录室温、湿度,并于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以维持病人体温.结果54例CPB下心脏手术期平均室温为(23.7±1.1)℃,平均湿度为(58.6±3.4)%,手术结束时平均鼻咽温为(36.1±0.8)℃,手术结束时平均肛温为(36.5±0.5)℃.经统计学分析,鼻咽温:CPB开始、CPB中维持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1;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与皮肤消毒前相比,P>0.05.肛温:CPB开始、CPB中维持、CPB停止、关胸、手术结束贴敷料等几个点测定的数据与皮肤消毒前相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努力维持病人体温,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病人低温,以保证手术结束时,病人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主动脉弓缩窄矫治术中小儿肾氧饱和度(renal regional oxygenation saturation,RrSO2)指标的变化,探讨RrSO2监测在该类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行主动脉弓缩窄(导管前型)矫治手术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持续进行肾氧饱和度和脑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麻醉前静息时(T0)、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术后手术开始前,T1)、体外循环前(T2)、体外循环中(T3)、深低温停循环中(T4)、体外循环恢复后(T5)、体外循环结束后(T6)、手术结束后生命体征平稳时(T7)的脑氧饱和度(cerebr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CrSO2)和RrSO2数据,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血气分析及血乳酸结果。结果RrSO2随着手术进程呈现阶段性变化,尤其在停循环过程中RrSO2有显著下降,并在恢复循环后迅速上升,其阶段性变化规律符合该时段内手术和低温引起的生理学变化。结论RrSO2监测作为一种新的反映肾脏氧合状态的监测手段,可应用于深低温停循环下主动脉弓缩窄矫治手术中。  相似文献   

16.
2001年2月—2004年1月我院为12例主动脉弓中断(IAA)婴儿进行了手术,1例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于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11例采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均自动复跳,1例因心跳骤停死亡,其余11例存活。根据IAA手术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确保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索并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体温管理相关证据,为临床进行规范化的术中低温治疗及复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ICO程式结构化临床问题,确定“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体温管理”为研究问题,检索中国指南网,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国际指南图书馆,英格兰学院间指南网,Up To Date,BMJ-Best Practice,Cochrane图书馆,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库,医脉通指南网。采用AGREEⅡ、AMSTAR 2、GRAD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12篇,包括指南3篇,证据汇总2篇,系统评价7篇,最终提取17条证据,总结出15条审查指标,包括术前评估,预保温,体温监测,浅/中/深低温体外循环手术的降温和复温速率、目标值、温度梯度,复苏时的体温管理等具体内容。结论 建议医务人员结合自身经验、临床情景及患者的意愿应用证据,并及时对证据进行更新,以期临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体温管理,确保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监测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围术期不同时段的体温,探讨有效的复温和保温措施,预防术后低体温发生.[方法]将40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部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及全身降温,当鼻咽温度20℃、膀胱温度25℃时行深低温停循环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降温和复温方法.试验组在开胸时便开始调节室温、变温水毯和冰帽辅助体表降温,关胸时用变温毯辅助复温,同时在转运床上为病人加盖充气升温毯等综合复温措施.[结果]试验组术中最低鼻咽温、关胸后鼻咽温、手术结束时温度以及回ICU后1h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清醒时间和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均匀降温和有效的综合复温保温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病人温度的恢复,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及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9.
DeBakeyⅠ型主动脉瘤术中体外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及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的管理。方法 DeBakeyⅠ主动脉瘤行主动脉弓全弓置换及主动脉远端支架植入术患者14例,均行右锁骨下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全身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下完成主动脉远端支架植入及弓部血管吻合后,开放升主动脉恢复全身体外循环灌注。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未见明显神经并发症,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选择性脑灌注能为全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提供良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大鼠模型海马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闭情况,及深低温对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21只大鼠随机分为深低温停循环组、常温停循环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深低温停循环组大鼠体温降至20℃以下体外循环10min,维持深低温条件下停循环10min;常温停循环组大鼠常温体外循环10min,停循环10min;对照组大鼠常温体外循环20min,不降温不停循环。采用酯化钙黄绿素钴荧光技术检测3组大鼠海马组织荧光染色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线粒体细胞色素C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海马组织荧光亮度最强,常温停循环组荧光亮度最弱,深低温停循环组荧光亮度介于对照组和常温停循环组之间;深低温停循环组和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荧光强度值(1 387.9±19.3、1 774.6±48.3)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灰度值比(16.82±1.47、23.54±1.86)高于常温停循环组(1 125.6±37.4、12.31±1.43)(P0.05)。结论停循环能使大鼠海马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增加,深低温能降低海马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数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