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区2010年年6月至2012年10月1012名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慢性并发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有无微血管病变将资料进行分组,微血管病变组610(男/女308/302,维/汉254/356)例,无微血管病变组402(男/女213/189,维/汉182/220)例,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族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病史、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叫旦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PIB)、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时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后血糖(2hPG)、肌酐(CREA)、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NPT)。采用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问对比,并将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分析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组间对比提示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HbA1c、PIB、FBG、HGB、CREA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问的性别、族别、和体重指数无差别(p均>0.05)。再将这些因素拟合Logistic逐步回归方程分析得出结果:提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的病程(r=1.098,p=0.000)、高血压病(r=1.444,p=0.016)、收缩压(r=1.017,p=0.012)、HbA1c(r=1.082,p=0.018)、纤维蛋白原(r=1.153,p=0.011)。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收缩压和HbA1c以及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2.
2 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病率及其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型DM患者微血管病变(DMIP)的患病率及其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1993年3月 ̄1998年7月在我科住院或门诊的1217例2型DM进行回顾性调查。按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和糖尿病肾病(DNP)分组,分别统计其患病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微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DRP的总患病率为24.9%,其中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分别为21.0%和3.9%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3例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及24 h蛋白定量将患者分为正常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DN),其中DN组又分为微量(MIAU)、大量白蛋白尿组(MCAU)。通过眼科检查将患者分为正常眼底组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完善临床资料,检测分析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糖尿病组DR的发生率最低,仅为5.23%,而MCAU组DR发生率最高,为35.5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DN组中(MCAU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GFR水平则显著减低(P<0.01)。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DR(OR:6.127,P<0.000 1),糖尿病病程(OR:1.123,P<0.000 1)是影响糖尿病患者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DN(OR:6.299,P<0.000 1),糖尿病病程(OR:1.085,P<0.000 1)是影响糖尿病患者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是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谢开福 《当代医学》2013,(24):67-68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收治的34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微血管并发症组(157例)及无并发症对照组(18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微血管并发症组病程、收缩压、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为(10.3±6.4)年、(156.9±17.4)mmHg、(105.43±34.62)μmol/L、(7.11±0.89)、(2.59±0.86)mmol/L、(3.21±1.04)mmol/L,对照组分别为(6.2±3.6)年、(143.2±16.3)mmHg、(86.37±23.16)μmol/L、(6.54±0.72)、(1.94±0.76)mmol/L、(2.83±1.34)mmol/L,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病程、收缩压、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控制及预防,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单纯2型糖尿病组56例,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50例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病程、甘油三酯较单纯糖尿病组升高、而HBCI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病程、甘油三酯、HBCI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多元性回归分析提示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HbA1c、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HBCI呈负相关,餐后2 h血糖对HbA1c的贡献比空腹血糖大.结论 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以餐后高血糖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83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相对于单纯性视网膜病变(BDR)患者发病年龄早(P<0.01)、病程长(P<0.05),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P<0.01),HbA1C、载脂蛋白B100(ApoB100)增高(P<0.05)。经多元相关分析显示,DR严重程度与病程、TC及L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PDR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在延缓DR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文明  廖志红  胡国亮  姚斌  翁建平 《广东医学》2003,24(10):1036-103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临床观察指标,筛选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余建新  冯云 《广州医药》2004,35(2):40-41
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器官病变的基础,也是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目前认为山梨醇代谢异常,非酶糖基化异常,必需脂肪酸代谢异常引起局部小血管急慢性缺血、缺氧导致器官损伤。常规治疗方法不十分理想,有引进药物价格昂贵,基层医院患者不易接受。本院自2001年5月~2003年11月,应用中药活血通脉、强心、止痛、降脂联合黄连素及中药浸泡等综合治疗措施,治疗2型糖尿病(2-DM)36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余江毅 《医学综述》2009,15(3):428-431
大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引起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且通常相互关联,深入了解并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防治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代谢、遗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与大血管病变之间的联系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41例,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3组:正常视网膜(NDR)组、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①3组间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4h尿蛋白排泄量和血肌酐(S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NPDR、PDR组年龄、病程、SBP、CHO、LDL和24h尿蛋白排泄量较NDR组明显升高(P<0.05)。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病程、SBP、24h尿蛋白排泄量和血胆固醇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良和尿蛋白排泄增加是导致DR进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常规眼底检查和积极干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22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压、血脂、尿微量白蛋白(UAER)等各项生化指标并检测眼底,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背景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比较各组糖尿病病程、HbA1c、血糖、血压、血脂及UAER与DR的关系。结果NDR组150例(66.7%),NPDR组63例(28.0%),PDR组12例(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UAER、SBP和DBP在3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HbA1c、BMI、FPG、FINS、TG、TC、LDL-C和Homa-IR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UAER、DBP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病程、UAER、DBP与DR密切相关,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27例,分为DPN组(141例)和无DPN组(286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并进一步分析DP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DPN组(141例)和无DPN组患者年龄[(61.45±9.39)岁vs(58.07±10.41)岁]、糖尿病病程[(8.64±5.79)年vs(6.93±5.63)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8.67±2.04)%vs(7.91±1.84)%]及空腹血糖水平[(9.84±3.97)mmol/L vs(8.67±3.21)mmol/L]、吸烟率[43例(30.5%)vs 45例(15.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51例(36.2%)vs 64例(22.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吸烟、合并DR为D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HbA1c、吸烟以及合并DR为导致DPN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对7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h血糖(2h-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与病程、SBP、DBP及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LDL—C明显相关。结论:为防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应尽早诊断,积极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边菁哲 《河北医学》2013,(12):1866-1868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门诊初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尿常规、肌电图等相关检查,对DR、DN、DUP的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相比较,DN〈DR〈DUP,DR、DN与DOP间均呈相关关系(P〈0.05)。女性DR、DN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三种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虽然相互关联,但大多不同时发生或者虽同时伴发但程度不等。因此,一旦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完善各种相关辅助检查,对于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上述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主致盲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致盲率也在逐年增加。据流行病学调查,国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5%-50%。在首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21%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后大部分也发生程度不同的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124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程、血压、血糖、血脂等13个因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间的相关性。结果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组与无视网膜病变组比较有更长的病程,较高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基化血红蛋白(t=2.369~5.870,P<0.05、0.01);糖尿病病程、糖基化血红蛋白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OR=1.157、1.471,P<0.05)。结论病程、糖基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高糖血症有助于防止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经门诊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30例,根据眼底检查以双眼是否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为对照组53例(无DR),观察组77例(有DR).记录患者病程、体重指数、血压,测量空腹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可能影响DR的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体重指数、空腹血清C肽值低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空腹血清C肽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或P<0.01).结论 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C肽是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记录糖尿病病情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病程、年龄、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缩压、尿素氮(BUN)、肌酐(Cr)、甘油三酯(TG)、24 h尿微量白蛋白(UA1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病程、年龄、DN、BUN、Cr、及UA1b与DR呈正相关(r=0.300,r=0.169,r=0.284,r=0.273,r=0.173,r=0.29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DN、BU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8,OR=4.744,OR=1.293,均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病程、BUN及D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19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BMI指数,CRP,TNF-α,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等指标,并检测眼底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98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SDR)52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44例,比较各组检测指标。结果:3组患者年龄、病程、BMI指数均相似,血糖、尿白蛋白(UALb)、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TNF-α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压氧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符合观察对象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按相对统一的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同时加予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每隔半年做2个疗程,治疗并观察3年,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年检查眼底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 治疗前两组眼底检查未见异常,UAER<20μg/min,两组血糖、HbA1c、UAER、血脂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年后,两组血糖、HbA1c、Homa-IR及血脂逐渐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3年末治疗组有1例进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Ⅰ期),占2.63%,对照组有8例进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5例,Ⅱ期3例),占21.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年末治疗组UAER为(16.69±2.17)μg/min,对照组UAER为(20.63±2.77)μg/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年未治疗组有3例进展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占5.26%,对照组有16例进展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占28.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高压氧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能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有较好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