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卒中复发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07例,经头颅多普勒和磁共振成像证实,其中脑梗死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记录患者基线期一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根据MRI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平均随访(26.1±11.3)个月,评价脑卒中复发率及年复发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结果失访11例(10.3%),随访96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的93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24.7%).年复发率14.0%.未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54.95%CI:0.039-0.618,P=0.008),多发病灶患者有脑卒中易复发的趋势(OR=2.592,95%CI:0.681-9.861,P=0.162)。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发病灶有脑卒中复发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预后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IA患者64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7 d脑梗死组16例、30 d脑梗死组9例和无脑梗死组39例,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和影像检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脑梗死组比较,7 d脑梗死组和30 d脑梗死组患者的ABCD2评分明显增高,颈内动脉狭窄或软斑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合并大血管狭窄或软斑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与ABCD2评分、弥散加权成像阳性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就诊时间延迟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对影响狭窄进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经TCD筛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DSA证实单侧MCA重度狭窄的患者133例,根据MCA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分为进展组43例和非进展组90例,并记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临床用药及药物依从性对狭窄进程的影响。结果 (1)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检出率比较:进展组有吸烟史的患者[72.1%(31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51.1%(46例),P=0.022];进展组患者吸烟时间长于非进展组[(28±12)年比(21±10)年,P=0.011]。(2)MCA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首诊时MCA狭窄远段搏动指数进展组低于非进展组(0.66±0.10比0.70±0.13,t=-2.096,P=0.038),结点时MCA狭窄远段搏动指数进展组中狭窄程度进展患者低于非进展组患者(0.61±0.15比0.7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8,P=0.008)。结点时,进展组中10例狭窄程度进展患者MCA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高于非进展组[(299±23)cm/s比(244±50)cm/s,t=3.437,P=0.001],而33例闭塞患者的MCA收缩期峰值流速明显低于非进展组[(56±18)cm/s比(244±50)cm/s,t=-20.905,P=0.000]。(3)规律性用药:规律性服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的患者进展组明显低于非进展组[2.3%(1例)比54.4%(49例),χ2=33.690,P0.01]。(4)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再发率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7.9%(12例)比6.7%(6例),32.6%(14例)比2.2%(2例);均P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者(OR=4.403,95%CI:1.094~14.017)、脑血管事件再发(OR=10.648,95%CI:2.530~41.261)及非规律性服用他汀类药(OR=5.675,95%CI:1.631~152.740)均与MCA重度狭窄程度的进展密切相关。结论 TCD随访评价MCA重度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估转归的重要依据。戒烟及规律性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助于延缓MCA狭窄程度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是脑梗死最重要的预警信号,也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时期.有效控制TIA的危险因素,可预防和控制其发作和进展.文章对TIA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特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存活患者中,平均随访35.7个月(3~6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其中脑梗死再发13例,死亡5例,脑出血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和伴其他血管狭窄数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OR=8.893,95%CI:2.885~27.418,P=0.00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存活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冠心病和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7d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165例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LDL≥2.6mmol/L、TIA发作次数≥3、症状持续时间≥60min、糖尿病、入院后高血压与TIA早期进展成脑梗死显著相关(OR=3.38~10.44,P<0.05)。结论 TIA早期进展至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前循环组92例(68.7%),后循环组42例(31.3%)。后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9~1.379;P=0.019]、高血压(OR 4.073,95%CI 1.135~14.616;P=0.031)和糖尿病(OR 2.783,95%CI 1.149~6.738;P=0.023)与后循环sICAS独立相关。结论相对于前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后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外血管狭窄增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的危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对首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96例首次发作TIA的患者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根据是否有颅内外狭窄,将其分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组(狭窄组)142例和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正常组)54例,比较两组3个月内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TIA再发率和病死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生存率。结果狭窄组发生TIA 22例、脑梗死21例、死亡6例、合计发病49例,正常组发生TIA 4例、脑梗死2例、死亡0例、合计发病6例。在脑梗死和合计发病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TIA再发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后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55.4%),40例存在多血管受累(35.5%),血管狭窄部位以MCA受累最常见(38.8%),危险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结论 TIA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较高,常累及多条血管,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82例,随机分为他汀组(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和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比较两组LDL—C的变化、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他汀组LDL-C水平、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老年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2月~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住院治疗的伴有临床症状的MCA M1段重度狭窄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3.00±1.25)岁,全部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存在MCA重度狭窄(70%~99%),并择期造影全麻下行Neuroform EZ支架置入治疗,术后21个月内不同时间段通过CT血管成像,DSA检查,以及电话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资料。结果 5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共置入支架53枚,手术成功率100%。术后临床症状好转29例,占55.8%。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或新添临床表现等并发症患者3例,占5.8%,其中术后第3天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造成支架内闭塞1例;术后48h出现高灌注出血1例;术后出现患侧再发小穿支脑梗死事件1例。完成随访43例,随访率82.7%。结论用Neuroform EZ支架介入治疗老年MCA重度狭窄患者的疗效满意及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宣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52例和系统护理组53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护理措施,系统护理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护理基础上给予入院宣教、合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用药护理等系统健康宣教措施。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况,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干预前后抑郁情况;记录干预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结果干预后系统护理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结论系统健康宣教能够有效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HAMA评分和HAMD评分,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在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对其护理措施和效果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全面遗忘(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患者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预后及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GA患者61例为TGA组和TIA患者61例为TIA组,对比2组脑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TGA组随访6个月。结果与TIA组比较,TGA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TG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症状持续时间明显延长[300.0(150.0,480.0)min vs 20.0(5.0,60.0)min,P=0.000]。TGA组6个月内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TGA组复发患者9例(14.75%),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脑血管危险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GA组发作前有潜在诱发因素或事件15例(24.59%)。TGA组颈动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TIA组(9.84%vs 80.33%,P<0.01;32.79%vs 59.02%,P<0.05)。结论 TGA与脑血管危险因素不相关,其发病与病前应激因素及潜在诱发因素或事件相关。TGA是一个良性病程,预后较好,可能不是TIA的一种特殊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对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老年后循环TIA患者108例,其中椎动脉优势70例,非椎动脉优势38例,根据ABCD2评分脑梗死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31例,中危组65例,高危组12例,比较各组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资料ABCD2评分,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108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1例(28.7%)。中危组和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30.8%,66.7%vs 9.7%,P<0.05,P<0.01),高危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组(P<0.05);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明显增高(35.7%vs 15.8%,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与非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CD2评分≥4分中,椎动脉优势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较非椎动脉优势患者增高(47.9%vs 17.2%,P<0.05)。结论椎动脉优势为导致后循环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ABCD2评分中高危患者椎动脉优势的风险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可能会进展为缺血性卒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心血管病而死亡.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BCD2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有着重要价值.文章概述了ABCD2量表的来源和应用,重点阐述了该量表在TIA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MCA闭塞引起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治疗3个月后予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67例(mRS≤2分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60例(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2组入院...  相似文献   

20.
曹爱华  孙顺成 《山东医药》2009,49(37):46-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影像学改变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31例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临床表现、血压、血糖、血脂,以及其与入院当日患者CT和(或)MR/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结果36例患者入院当日检出脑梗死灶,89例TIA发作持续时间≤2h。TIA发作持续时间〉12h、〉30min、〈10min,TIA发作次数≥3次,以及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者的脑梗死灶检出率较高;年龄≤50岁者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率70.0%。结论TIA发作持续时间〉30min、〈10min,发作次数≥3次,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语言功能障碍、跌倒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