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与藏医的脉诊具有比较的基础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的脉学知识由来已久 ,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 ,中医和藏医就有相互之间的交流 ,文成公主入藏时更是带去了许多汉地的医学典籍。从藏医脉诊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脉诊对其产生的明显影响 ,但是藏医脉诊也有其独特的一面 ,藏族人民将自己的医疗经验与外来的知识相结合 ,发展了藏医的脉学知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萎缩性胃炎180例,按照藏医辨证理论将全部患者分成隆培根性萎缩性胃炎(100例)和赤巴性萎缩性胃炎(8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有针对性的藏医治疗。结果:全部180例患者中,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和无效例数分别为17例、79例、46例、38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9%(142/180)。结论:藏医治疗萎缩性胃炎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藏医药浴疗法起源于大约公元八世纪,是利用温热药物祛除寒邪,振奋阳气,适用于表证和实证,与祖国医学的内服温中祛寒法相一致。 按照藏医药学的理论,以“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的病变原理,灵活运用药物的加减配方,利用药物的发散作用刺激肌肤,从而张开汗毛孔,使体内的邪气(寒气、风湿等)排出体外,恢复经络及血液的正常运行,使组织间再生活力。其实质是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例如:风湿性关节炎为长期受凉、受潮,使关节腔内“能合培根”的(五种培根中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各关节腔)性质寒、凉病理性增加,肢体活动受阻。而以寒、凉性质相反的温热药物治疗,使关节腔及各组织间阴阳平衡(藏医理论中“能合培根”的七种性质得以平衡)。  相似文献   

4.
藏医医生在藏医药学理论体系指导下选药组方。藏医药学是在藏医药基础上融入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国和古阿拉伯医药学的部分精华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解释隆、赤巴、培根3种因素的动态变化。藏医重视药物的采集与炮制,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许多药方配药25种以上,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5种。现代中医医生在用藏药治疗重病、顽疾前应分析前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了解药物的性味、功用,针对病情,灵活组方。  相似文献   

5.
藏医医生在藏医药学理论体系指导下选药组方.藏医药学是在藏医药基础上融入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国和古阿拉伯医药学的部分精华而形成的体系.它主要解释隆、赤巴、培根3种因素的动态变化.藏医重视药物的采集与炮制,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许多药方配药25种以上,治病的剂型主要有散剂、水丸剂和汤剂、膏剂、脂剂5种.现代中医医生在用藏药治疗重病、顽疾前应分析前人留下的文字资料,了解药物的性味、功用,针对病情,灵活组方.  相似文献   

6.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藏医称"真布",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属于人体生理性"隆","赤巴"、"培根"不足或紊乱、风寒、潮湿、浊侵袭关节,造成运动障碍[1],影响人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及身心健康。重者可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藏医三要素学说浅探尕旦木加甘肃省甘南州卫生局藏医认为“朗”、“赤巴”、“培根”三者,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三大要素,它们支配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的运行变化。国内有的学者将“朗”、“赤巴”、“培...  相似文献   

8.
目的藏医药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诊断和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32例,按照藏医的"三因学"理论,将这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两类:培隆型、赤巴型。分型后采取针对性治疗。结果观察32例经藏医临床辨证治疗后,32例患者中痊愈17例,占53.1%,显效8例,占25.0%,有效5例,占15.6%,无效2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结论藏医药在临床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疗效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藏医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认为血、肉、骨、精、脂肪、骨髓、饮食精微七种物质和汗液、小便、大便三种排泄物受赤巴、隆、培根三大因素的支配,人体的平衡也由三大因素来维持。藏医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难经》是中医脉学理论起源之一,其在《内经》的基础上,扩展、深化脉学理论,特别在脉学判断预后方面有独特之处.《难经》的脉学预后观是以脏腑气血生理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首倡寸口脉诊预后,通过诊寸口脉之原气、胃气、浮沉及脉症相应与否推断疾病预后,从而确定了以脉为先的预后观,影响了后世中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初探《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9个方面探讨了《难经》对脉学的学术贡献:首创"独取寸口"法的诊脉方法并分析其理;首创寸、关、尺三部定位;初步拟定脏腑经络在寸、关、尺的相应部位;拓新了三部九候的含义及其所主;重视尺部脉;重视诊脉之"浮沉诊法";重视脉证相参的辨证;重视"四时脉";提出积聚痼疾之脉象.  相似文献   

12.
系统辨证脉学是现代创新脉学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中医脉学溯源,梳理从传统脉学到现代脉学的发展脉络,总结系统辨证脉学的理论体系。系统辨证脉学具有系统性和辨证性两大基本特点。从脉体、脉壁、脉搏波和血流四个方面,将25对脉象要素进行归类,形成系统辨证脉学的整体架构。手指感觉系统开发和诊查区域是其特色技术要点。从脉象要素到层次到系统形成明晰的思维过程,进而构建出脉治相应的辨证诊疗模式。系统辨证脉学丰富了中医脉学的体系内涵,为实现多学科汇通及中医药现代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方法中,没有谈及奇恒之腑辨证,而奇恒之腑是属于臧象学说的内容.我作为30年前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的学员,首倡"奇恒之腑辨证",值此"朱文锋学术思想暨纪念全国中医诊断学师资班30周年学术研讨会"之际,为了完善脏腑辨证的内容,便于临床应用,再论奇恒之腑辨证,以供同道参考.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男子精室)为奇恒之腑,髓、骨在肾病辨证、脉在心病辨证、胆在六腑病辨证中已讨论,故奇恒之腑辨证重在讨论脑、胞宫、精室病辨证.  相似文献   

14.
<正> 我科从1984年元月实行责任制护理以来,逐步将单一的功能护理,扩大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恢复身心健康为重点的全面护理。其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因为中医有它的独特理论和丰富内容,所以应按中医特色进行辨证施护。现代的责任制护理其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方法之多与中医护理非常相似。二者在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治)。所以护理工作应从病  相似文献   

15.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齐向华教授在解构和剖析传统中医经典28种脉象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结合现代脉诊内容以及物理学、心理学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的诊疗体系。脉象要素是系统辨证脉学体系的最基本元素,共25对,彼此之间互相独立。医生在临证时可通过判断、整合、辨析捕获到的脉象要素,即可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掌握系统辨证脉法的关键在于医生对于脉象要素的辨识与熟练学习程度。本文将就其中一部分脉象要素的学习技巧略作浅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高系统辨证脉学脉诊技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试论藏医学对肿瘤的认识拉毛加西藏藏医学院大学部藏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著名的藏医学家达仓泽师在其所著的《藏医药专用术语释难明镜》[1]中指出:“搅乱散(龙、赤巴、培根)致人体初液未化血,恶液增盈流入各管道,被‘龙’聚积又如青杠果,坚硬难消故此称‘滞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藏医体质量表,为藏医体质类型的辨识提供量化的工具。方法运用国际通用量表研制的程序化方法,以藏医理论为指导,基于藏医《四部医典》和其他古籍的记载,通过对12名藏医专家的问卷咨询确定条目,建立量表初稿,然后通过对15例成年人的语言测试进一步修改量表,最后采用修改后的量表开展了300例18~65岁成年人的人群横断面预调查。采用条目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等评价量表的性能,统计调查结果。结果藏医体质量表分为隆、赤巴、培根3个亚量表,共37个条目,涉及生理功能、心理性格、病理特征、适应能力4个维度。3个亚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7159、0.6914和0.7022。专家对量表各条目的共识度均在83.3%(10/12)以上。结论运用量表研制方法对藏医体质进行规范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藏医体质量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藏药诃子归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诃子是藏药三果之一,味苦涩,性温,治隆、赤巴、培根、血所生的单纯病、并发病和混合病。《月王药诊》称:“诃子有益于百病,升体温,助消化,用于隆、赤巴、培根、血病及四种病的合并症。”《晶珠本草》称:“诃子对诸病均有疗效,为众药之王”。藏医用诃子配伍丁香、肉豆蔻、羊骨头治心悸、怔仲、胸闷不舒、癫狂病;配伍宽筋膝、普日那(获)、棘豆、翼首草、紫草茸、茜草、硼砂、悬钩木、紫草、山矾叶、安息香、麝香治“年忍”关节疼、恶寒、口苦、头痛[。1]那么诃子于人体的作用部位是怎样的?我们采用动物实验,以各组织器官中环核苷酸类物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乙肝是藏医医学分类18种肝病中属于热性肝病13种之一。其病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肝炎病毒进入口)及起居失常(过度的剧烈劳动)所引起。本病初起时症状不明显,只觉不思饮食并“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功能紊乱、以后肝血逐渐减少,肌肉和骨骼日益干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