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