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春梅  胡志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120-1121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治疗外科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四肢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抢救治疗外科休克患者共129例。观察两种方法穿刺所用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液体通畅性、留置时间、并发静脉炎等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均优于四肢静脉穿刺置管组(P<0.025)。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穿刺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适用于休克患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尽早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相似文献   

2.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外科休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外科休克的效果。方法 :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抢救治疗外科休克患者 5 3例并与 5 6例四肢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 ,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穿刺所用的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输液通畅性、留置的时间及并发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上述各项内容比较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组均优于四肢静脉穿刺置管组 (P <0 .0 5 )。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穿刺所需时间短、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利于病人术后下床活动 ,条件允许者均可适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院前急救中对休克患者行颈外静脉置管,迅速补充血容量及药物及时纠正休克,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护理质量. 方法采用随机法将100例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迅速补充血容量;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置管迅速补充血容量,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休克纠正时间、穿刺后针头的脱出率及局部肿胀情况. 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休克纠正时间快、穿刺后针头的脱出率及局部肿胀明显下降,两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院前急救休克病人中占绝对优势,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4.
5.
颈外静脉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操作方法简便,病人损伤小,易于保留且不影响患者休息,必要时输液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院监护病房,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导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从周围静脉实施IPv支持常受输液浓度 ,酸碱度的影响 ,长期应用穿刺困难 ,容易发生静脉炎 ,静脉栓塞 ,输入液体的质与量满足不了机体的需要。因此 ,我们采用操作简便、安全、迅速的颈静脉置管 ,来实施IPv支持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7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及静脉给药是医院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及时、准确地为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是护理人员重要技术操作之一。特别在抢救失血性休克、复合伤患者需建立2组甚至3组静脉通路。因此我科对各种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四肢骨折、复合伤及末梢血管不充盈等患者。采取了颈外静脉置管,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了时间、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神经内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丽 《华夏医学》2005,18(5):838-838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常常因为使用20%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造成血管变硬,失去弹性,致使周围静脉不易穿刺。为了建立长期输液途径,保证临床用药,我科自2003年1~12月对60例重症患者采取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诊科病人多为急危重病人,经常遇到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患者,需短期内快速补充血容量或需快速发挥药效者,四肢末梢浅静脉穿刺往往不能满足临床抢救需要。我科自2003年6月-2004年10月,对部分病例采用颈外浅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效果理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金荣  魏荣华 《中原医刊》2004,31(23):62-62
大量失血性休克治疗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措施是输液补充血容量复苏,由于静脉弹性差,周围循环不良致静脉穿刺困难,手术中输血输液量大,用药次数多,术中躁动有时要反复注射,术中同时建立2条甚至3条输液通道,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护士增加了劳动强度,我院自2000年1月起,在重症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颈外静脉置管加三通及延长管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宁  王伟  董岩 《伤残医学杂志》2014,(16):205-206
目的:分析和研究颈内静脉置管与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1月~2013年7月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组:A组与B组;每组各34例。A组患者给予颈内静脉置管;B组患者给予颈外静脉留置针,将2组患者置管效果进行对比。结果:B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低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较,其具有操作简单、完成穿刺时间短、1次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对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及减轻患者痛苦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探讨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总成功率,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上腔静脉到位率、操作时间、留管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且并发症少.结论: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简便,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完成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对比,它是一种安全实用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外静脉置管在PICU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对53例危重患儿以颈外静脉置管进行抢救治疗,达到满意效果,本文介绍该穿刺的方法及置管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上肢静脉置管和颈外静脉置管方法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导管保留时间。方法: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分别从上肢静脉(A组:108例)和颈外静脉(B组:72例)穿刺置管,同时用同样方法对导管进行维护。结果:A组置管成功率为98.1%,B组置管成功率97.2%,两组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有9例发生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3例脱出,低热1例,拔管后体温正常,B组5例导管脱落,两组总的并发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导管保留时间大于3个月病例的百分比分别为62.96%和19.44%。结论:上肢静脉置管,使用时间较长,并发症高;颈外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低,导管容易脱落。PICC置管为肿瘤病人提供了一条创伤小的治疗途径。穿刺留置导管后,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否则导管会因各种并发症而拔管,导致留置导管失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配合医生临床用药输液治疗,我院对昏迷、躁动、有精神症状及长期输液末梢血管不充盈的患者,采取了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自2005年2月~2007年9月开展了280例,其中男186例,女94例。年龄15—84岁,留置1—54d。  相似文献   

17.
黎云 《吉林医学》2011,(5):1025-1025
颈外静脉压较四肢静脉压低,留置针进入其中也可以无回血,继续穿刺易穿透静脉。而在留置针后接一注射器,可边进针边回抽,能及时发现针是否已进入血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成功后先调整患者舒适体位及调整针头至输液通畅后再粘贴膜,大大减少患者不适感及输液故障率。  相似文献   

18.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测定中心静脉压、长期输液和肠道外营养支持的重要手段,以往常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但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曾有报道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笔者采用该方法术中置管测定中心静脉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在急重症抢救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颈外静脉在急重症抢救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根据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对27例急重症患者进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27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2.6%,2例患者因躁动行第二次穿刺后成功,全部患者无穿刺并发症.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快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3):232-233
<正>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穿刺困难、循环差、危重的患者,它可有效保留给药通道,增加抢救成功率[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有22G和24G两种型号,本观察比较了22G和24G两种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颈外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