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3):154-156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方法:将96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化瘀祛瘀方结合常规西药50例和对照组常规西药46例,治疗30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综合疗效、各项症状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结论:化痰祛瘀方对中风偏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针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康复及防治的原理。方法:将10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7例,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对脑血栓的患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做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经统计学检验处理显示,治疗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均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针刺对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降低其血脂及血液的粘稠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调理脾胃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在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上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缺血性中风过程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提高治疗效果,对促进患者身体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丸辅助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风回春丸。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和神经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76.19%)(P0.05);治疗30 d后,两组WBV、ESR、FIB、HCT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ESS评分则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回春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改善其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剌、中药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用康复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和中药治疗。治疗前后对Fugl-Meyer指数、改良的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医证候疗效、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指数、ADL评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脑心通胶囊口服;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加天蝎散Ⅰ号方口服,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检测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血脂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提示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内膜斑块消退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蝎散Ⅰ号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刺配合温灸盒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温灸盒艾灸疗法。观察2组疗效及对脑血流、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液流速改善,全血黏度下降,红细胞压积降低,红细胞沉降率上升(P均0.05)。结论:针刺配合温灸盒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可有效恢复脑血流、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治疗率。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急性期老年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口服液对急性期老年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加均衡法将85例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及血脂、血糖、全血比粘度和红细胞沉降率下降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可调整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指标。结论益气活血口服液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祛瘀止痛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患者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治疗组(70例),分别给予西医常规对症干预治疗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瘀止痛方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CSS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血脂指标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等。结果:治疗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和ADL-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结论:祛瘀止痛方辅助西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针灸推拿配合中药加稳压,调脂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中药加稳定血压,调脂对症等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30例,23人好转,4例病情稳定,3例患者未愈;对照组30例,15例好转,6例病情稳定,9例未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推拿疗法配合中药加稳定血压,调脂对症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加稳定血压,调脂对症等疗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何民鹏 《新中医》2014,46(4):183-185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多种针灸手法(头部电针、体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治疗7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开窍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15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益气活血开窍方治疗,而对照组5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1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显著的改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开窍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患侧肢体阴阳对刺法治疗。对照组31例予患侧肢体阳明经刺法治疗。2组均6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ADL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4.11%,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法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与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脂改善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其中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将腕踝针应用于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并观察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按随机简单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腕踝针结合电针,疗程为14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0%,对照组为73.3%,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腕踝针结合电针治疗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开窍中药药氧、头体针及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头体针配合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组采用中药药氧配合头体针、康复综合疗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个疗程(14 d为1疗程)。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中药药氧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的频率、波幅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从神经电生理方面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普通针刺组、电针组,每组30人,空白组对梗死侧进行10min脑电监测,针刺组在针刺得气后立即对梗死侧进行10min脑电监测,并记录脑电图监测结果,对梗死侧脑电图波幅、频率进行分析。结果:普通针刺组、电针组患者脑电频率较空白组增快,其中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通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比普通针刺组脑电频率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电针组患者脑电波幅较空白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脑电波幅较普通针刺组波幅增加,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电图波幅、频率不同程度增加、增快,其中频率的变化更有意义,进而从神经电生理方面证实了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脑电图可作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客观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丹红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西医常规处理。对照组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1d。观察患者治疗后NFDS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改变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25%、95.00%,对照组分别为28.75%、937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愈显率分别为78.75%、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1天观察组患者的NFDS评分和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和LDL-C均降低,HDL-C均升高。组间比较,TG、LDL-C和H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能协助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血脂含量,临床疗效优于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背腧穴配合泻肝补肾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方案基础上,配伍背腧穴和泻肝补肾类中药比单纯采用常规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