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长处和困难量表中文版及自编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对中山市两所中学109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70份.结果:①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对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均具有保护作用,主观支持与对支持的利用度既直接响青少年的情绪行为问题,又通过心理弹性对其产生间接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1.2%和14.3%.②心理弹性对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结论:增加社会支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具有保护作用;心理弹性的保护作用在客观社会支持与主观社会支持两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自闭症儿童父母情绪弹性状况。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42名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闭症儿童父母情绪弹性的总体现状,及其情绪弹性在父母年龄阶段、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夫妻感情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差异。结果:1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其积极情绪能力对情绪弹性影响更大;2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在夫妻感情状况(F=5.827,P0.05)、父母文化程度(F=4.857,P0.05)和自闭症儿童家庭成员工作状况(F=3.65,P0.05)3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夫妻情感状况和父母文化程度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父母的情绪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进行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实验。结果:①心理弹性高分组大学生宣泄调节(t=5.966,P=0.000)、内外向(t=3.903,P=0.000)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神经质(t=-3.036,P=0.000)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有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③在悲伤和高兴(S-H)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601,P=0.012);在高兴和恐惧(H-F)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比低分组更多的将中性面孔判断为高兴(t=2.003,P=0.05);在恐惧和悲伤(F-S)任务中,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对中性面孔判断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宣泄调节、内外向及神经质有显著的相关;心理弹性高的大学生在面对更多复杂情境时比心理弹性较低的人更能积极认知和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心理弹性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北京的577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不同性别、来京时间、转学经历的儿童在歧视知觉、心理弹性、问题行为变量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2在控制了性别、来京时间和转学经历等变量之后,歧视知觉、个人力和支持力均对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对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支持力对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心理弹性中的个人力可调节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通过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来达到减缓危险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应激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关系研究。方法:某部新兵集训2个月时,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和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对1600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1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总分为(119.55±21.70);2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r=0.642,P0.01),与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07,-0.329;P0.01);3心理弹性高分组在正性情绪得分上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在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得分上显著低于低分组(P0.01);4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心理应激水平能有效预测心理弹性,总解释率为43.8%。结论:某部新兵集训期心理弹性与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心理应激水平密切相关。提升心理弹性训练,有望降低新训时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年早期抑郁障碍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和自动思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情绪智力量表(EIS)和自动思维问卷(ATQ)对64名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平均得分(44.73±14.89),低于中国社区人群(65.4±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6,P0.01);心理弹性中坚韧性均分为(1.71±0.72),力量性均分(1.84±0.60),乐观性均分(1.94±0.72);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与自动思维呈显著负相关(r=-0.36,P0.01);情绪智力中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维度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共解释心理弹性的总变异量的56%。结论:成年早期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和自动思维密切相关,其中情绪智力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多重侵害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以及执行功能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心理弹性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本研究样本来自山东省农村青少年逆境现状研究,共纳入816名11~18岁农村青少年。用青少年侵害问卷自评版(JVQ)测评过去1年内多重侵害的种类,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评估情绪/行为问题,并测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自评版(BRIEF-SR)和心理弹性量表(RS)。JVQ总分≥5分表示存在多重侵害。结果:根据JVQ总分,多重侵害组90人,非多重侵害组726人。多重侵害组在BRIEF总分、SDQ总分上均高于非多重侵害组(均P<0.01),而在RS总分上低于非多重侵害组(P<0.01)。SDQ总分与JVQ总分、BRIEF总分呈正相关(r=0.23、0.45;均P<0.01),JVQ总分与BRIEF总分呈正相关(r=0.25,P<0.01),BRIEF总分与RS总分呈负相关(r=-0.26,P<0.01)。执行功能部分中介了多重侵害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使多重侵害对SDQ的主效应减小(由β=0.17下降到β=0.11,均P<0.01)。多重侵害与心理弹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β=0.02,P>0.05)。结论:遭受多重侵害的农村青少年更容易存在情绪行为问题和执行功能、心理弹性的损害。执行功能在多重侵害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尚未发现心理弹性在多重侵害与情绪行为问题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在其情绪稳定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以南京、苏州等地的266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采用情绪稳定性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1)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自尊和心理弹性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均<0.05)。(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大学生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还通过三条路径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即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P均<0.05)。结论 大学生运动员的自尊和心理弹性在其情绪稳定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更年期综合征女性焦虑抑郁状况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将患者分为抑郁阳性组、抑郁阴性组、焦虑阳性组、焦虑阴性组,依次比较各组患者SDS量表评分、SAS量表...  相似文献   

10.
在应用绘人试验对黑龙江省民江市八岔乡赫哲族儿童做智力筛查同时,采用Rutter父母问卷做了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并将行为问题与绘人的情绪指征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6.4%;绘人的情绪指征出现率为67.3%;主要行为问题是:头痛、不安难于静坐、肚子痛、多动;对有一、二两类行为问题的儿童分析其绘人的情绪指征,语文成绩、数学成绩、智商(IQ)几方面,培养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现状以及有关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某小学和中学的三到七年级学生共306人,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儿童版(SDQ),以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总分、忽视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干涉维度、情感忽视维度、身体/监督忽视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留守儿童在SDQ的同伴交往问题、品行问题得分及困难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虐待与忽视总分与长处和困难问卷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和困难总分呈显著相关,均P0.01。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虐待与忽视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城乡儿童行为问题的差异,为其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广西8所农村小学和3所城郊结合部小学3~6年级学生2499人,采用自编问卷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18.29%,"N行为""A行为""M行为",男童行为问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女童(χ2=41.468,P0.05),男女儿童均以"N行为"为主。农村非留守组儿童行为问题阳性率最低(9.55%),且与农村留守组(18.45%)、城市流动组(22.82%)、城市非流动组(24.58%)差异显著(χ2=16.012,40.654,72.451;P0.001)。结论农村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低于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行为问题差异不显著;男童行为问题明显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初中211名留守儿童和2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大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躯体症状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CD-韧性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农村留守妇女心理韧性总体得分较高,且婚龄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韧性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eta=0.381,P<0.01);②心理韧性总分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53,P<0.05)。其中,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韧性有显著正相关(r=0.274,P<0.05),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r=0.274,P<0.05)。结论: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支持能预测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5.
西安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城乡老年人情绪心理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情感量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等对城乡452名老年人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 西安市城、乡及男女老年人在情感变量方面差异十分显著,城市老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得分均高于乡村老人,男性老年人正向情感和负向情感得分均低于女性老人;在快乐感上,城市老人得分均低于乡村老人,女性老年人得分均高于男性老人,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城市老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乡村老人组,差异非常显著,男性老人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等因子分均高于女性老人(P〈0.05)。结论 城市老年人情绪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乡村老人。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应激、复原力与心理和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亚洲复原力量表和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谐问卷对931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心理应激与复原力各维度、心理和谐各维度均呈负相关(r=-0.184~-0.113,P0.01),复原力各维度与心理和谐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442~0.648,P0.001);2复原力的情绪管制维度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和谐的内心和谐维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和谐的人际和谐维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在心理应激对心理和谐的内心和谐维度与人际和谐维度的影响中,复原力的情绪管制维度起了不同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22位农村留守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N=134)和对照组(N=88),对干预组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前和第7次干预结束(第1次复查)及干预结束后半年(第2次复查)两组各填写1次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ES-DC)、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Rutter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for completion by teacher)、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 ,PHCSS).结果:第1次复查干预组EPQ神经质得分低于对照组[8.2±5.8)vs(10.2±6.1),P=0.015];第2次复查干预组CES-DC得分低于对照组[(15.9±7.3)vs.(18.8±7.7),P= 0.038];PHCSS中焦虑、幸福满足分量表分分别在第1、2次复查中高于对照组[(6.6±3.4)vs.(5.6±2.7),(6.5±1.9)vs.(5.7±1.8);P=0.022,0.005].结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对儿童个性的重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factors related to healthyadjustment in young children who had experienced conditionsand stresses known to carry a substantial risk of adverse outcome.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109 children at age 6 to 7 yearswas examined for its relationship to infancy risk status, determinedat age 1 month by means of a multifactor screen assessing perinatalstres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stresses in the family, maternalattitudes toward self and parenthood, and maternal perceptionsof infant temperament. Several variables believed to mediateoutcome for high-risk children were studied, including subsequentstressful life events, social support available to child andmother, and child's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Interactionsbetween predictor variables showed that life events magnifysynergistically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nfancy risk factors,and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al control orientation potentlybuffer the effects of risk and stress. Considered jointly inconjunction with their interactions, the predictor variableswere strongly predictive of outcome, explaining 56% of the varianceobserved in behavior problems and 64% of the variance in schoolproblem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398名医科院校的大学生,测量心理韧性、自尊及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共回收343份有效数据.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韧性是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的显著预测变量;以心理韧性为潜在自变量,以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为潜在因变量分别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心理韧性可以有效预测2个月后的心理症状(x2/df=2.96,RMSEA=0.07,CFI=0.96,GFI=0.91,IFI=0.96,R2=0.52)和自杀风险(x2/df=2.43,RMSEA=0.06,CFI=0.93,GFI=0.96,IFI=0.93,R2=0.35).结论 心理韧性对一段时间内的心理症状和自杀风险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