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四象限分区法在测量国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多纤维束动态受力分析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膝关节活动中ACL多纤维束动态力学特性。方法采集8侧正常国人膝关节标本,评估标本完整性后向ACL胫骨止点中心做斜行骨隧道,游离ACL胫骨侧止点,以四象限法平均分为4个区:1区,后内区;2区,后外区;3区,前外区;4区,前内区。将4个区的附着纤维束分别连接至自制"膝关节交叉韧带测力计"传感器上,连接系统后分别在膝关节屈曲90o位和伸直0o位将ACL各纤维束张力调零后测量膝关节4自由度(屈伸、内外翻、内外旋、前抽屉试验)内各纤维束的动态受力变化。结果2区和3区纤维束在由屈至伸的过程中所受张力逐渐增大,2区纤维束最大为22.52N±8.60N(30o),3区纤维束最大为13.98N±3.47N(0o);3区和4区纤维束在由伸至屈的过程中张力逐渐增大,4区纤维束最大为14.68N±5.29N(90o),3区纤维束最大为9.84N±5.06N(60o)。所有纤维束在外翻、内外旋、前抽屉试验中张力增加。内翻试验中所有纤维束张力增加不明显,1区纤维束在3个膝关节自由度内张力变化不明显。结论膝关节伸直过程中受力承担最大作用的纤维束主要分布在ACL胫骨止点后外分区内,屈曲位的主要承力纤维分布于前内分区,前外分区则有以上两种纤维束的附着,可能为ACL纤维束中动态受力连续变化的中转部分所在位置。四象限分区法测量ACL多纤维束动态受力有助于利用标准分区方法了解ACL多纤维束动态受力连续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深入探讨ACL多纤维束连续动态受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膝前交叉韧带自体替代物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膝前交叉韧带、髂胫束、髌韧带中间1/3和半腱肌腱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和组织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四种结构均由胶元纤维束组成,其最大拉应力近似;由于纤维束排列方向不同,各结构延伸率有较大的差异;三种替代物中以髂胫束的力学性能和纤维排列形式与前交叉韧带较为接近。实验结果提示,髂胫束是前叉韧带修复术中较好的自体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对前交叉韧带及其转换替代物(髌韧带、髂胫束)进行系统的粘弹性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通过粘弹性力学模型的建立,推导前交叉韧带及髌韧带、髂胫束的本构方程,对韧带的蠕变和松驰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韧带的损伤与韧带的生理力学性质有关,髌韧带的粘弹性性质更接近前交叉韧带,关节内髌韧带转换比髂胫束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研究交叉韧带损伤机制和移植物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具无病理改变的膝关节节段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精确解剖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束在股骨与胫骨附着点,然后分别于膝关节在0°、30°、60°、90°、120°进行CT扫描,应用Mimics及ANSYS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包含交叉韧带附着点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应用ANSYS及CATIA软件确立前、后交叉韧带功能束附着部及功能束各平行切面的中心点,连接各中心点的长度,拟合得到以上5个角度各功能束中心点之间的曲线距离,即韧带的真实长度。结果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前内侧束(anterior medial bundle, AMB)在0°~ 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到120°时距离稍有减小;其后外侧束(posterior lateral bundle, PLB)在0°~9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减小,到120°时距离稍有增加。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的前外侧束(anterior lateral bundle, ALB)和后内侧束(posterior medial bundle, PMB)在0°~120°的范围内随着屈曲角度增加距离逐渐增大。交叉韧带各功能束的长度变化在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膝关节的屈曲过程中,ACL双束之间起到交互作用,而PCL双束之间起到协同作用。通过建立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的有限元模型,更能真实反映交叉韧带的实际长度,为研究交叉韧带各功能束在运动中的真实长度变化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友华  纪标  吴菊  刘璠 《解剖与临床》2005,10(3):184-186
目的: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各组成成分在肘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及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60例4%福尔马林溶液防腐保存的正常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仔细解剖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前束、后束和斜束,随机分为5组,然后通过生物力学研究,分别观察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组成部分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对肘外翻角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临床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伴肘关节不不稳定患者11例,随访其疗效。结果: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在肘关节屈曲过程中,在抗外翻应力方面起主要作用而单纯后束或斜束损伤对肘关节内侧稳定影响小大;11例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经手术修复前束,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遗留内侧不稳定。结论:肘关节内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临床上当肘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应重点修复或重建前束以稳定肘关节。  相似文献   

6.
通过国人内侧髌股韧带形态学的观察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观察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髌骨外推实验下屈膝0°、30°、60°、90°和120°等5个角度时纤维束应变。结果表明,内侧髌股韧带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呈交替紧张-松弛。在髌骨外推实验条件下,同一纤维束在不同角度之间应变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内侧髌股韧带力学行为特点,为临床重建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国人后交叉韧带的分束情况并测定纤维束应变,为临床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提供生物力学参考。10例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在胫骨无应力及后抽屉试验两种条件下,分别观察后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的紧张-松弛模式,并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法分别测量在后抽屉试验条件下屈膝0°、30°、60°、90°和120°5个角度时纤维束应变。结果后交叉韧带可被分为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在膝关节屈曲过程中呈交替紧张。在后抽屉试验条件下,相同角度两纤维束之间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纤维束在不同角度之间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揭示了后交叉韧带力学行为特点,为临床双束重建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肘关节稳定性的应用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急、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提供基础。方法 :解剖观察肘关节副韧带的形态结构特点 ,测量依序切断桡侧软组织 (包括桡侧副韧带 )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度的变化、依序切断肘关节尺侧副韧带时其外翻旋转角度的变化。结果 :①尺侧副韧带前束可分为前部纤维和后部纤维 ;桡侧副韧带部分止于环状韧带 ,部分止于尺骨冠突的外下方。②屈曲 60°以前 ,尺侧副韧带前束的外侧部紧张而内侧部较松弛 ,肘关节屈曲超过 60°后 ,前束内外侧处于同等程度的紧张状态 ;后束在肘关节屈曲超过 90°后才被拉紧。③肘关节桡侧副韧带复合体对维持关节外侧的稳定作用约占 5 0 % ,伸肌及伸肌腱膜起协同作用。结论 :肘关节副韧带是维持肘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在肘关节的运动过程中 ,副韧带的不同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其中桡侧尺副韧带和尺侧副韧带前束是肘关节主要的稳定结构  相似文献   

9.
在15具成人尸体上,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和髂前上棘腹股沟阔筋膜复合体进行了生的力是试。复合体的最大拉伸力达到88.2kg,已超过慢跑负荷(63kg)水平。带髂前上棘有利于血运重建和骨部固定,利用腹股沟带与阔筋膜的不同纤维走向,在形态学上接近于前交叉韧带的两个分束。据上述生物力学评价和解剖学分析,复合体可推荐为前交叉韧带复重建的一种新材料。  相似文献   

10.
指背腱膜的功能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探讨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在30只成人手标本上,通过模拟手术,对指背腱膜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应用解剖学观测。结果:指背腱膜的构成复杂,其中的外侧腱束、外侧束、外侧腱和中央束在手指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外侧腱束主要形成伸近节指间关节的功能解剖机制;其与外侧束形成的密切纤维联系而具有协同外侧腱的功能;该腱束与屈肌腱鞘有联系又使其具有平衡屈肌和伸肌肌力的作用。中央束在指背腱膜的整体协调、畸形的发生及矫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功能。结论:通过对指背腱膜的解剖研究,可用以解释因指屈、伸肌腱平衡被破坏后所形成的畸形,并可进一步探讨畸形的发生机理和解决这些畸形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e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与动力性稳定结构,与其他韧带一起共同保持胫股关节的正常运动。在解剖学上一般将其分为长而细小的前内侧束(AM束)和大而粗短的后外侧束(PL束),亦有作者将其分为三个束:即前内、中间和后外侧束(AM,IM及PL束)。  相似文献   

12.
白质纤维跟踪能够重建大脑纤维走向,但由于分辨率的限制使得成像体素呈现出锯齿形边界,导致重建纤维束在白质区域边界提前终止。此外,信号噪声引起的体素内方向信息缺失也同样会导致纤维跟踪过早终止。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纤维停止点续跟踪算法使纤维跟踪结果更加准确。首先,建立纤维局部结构的流场分布模型,以流场分布表示体素内任意点的纤维方向信息;然后,基于体素流场分布模型计算纤维跟踪停止点的连续性进行纤维续跟踪,得到更为准确的纤维结果。分别采用两组实验数据集(包含25个主要纤维束的ISMRM 2015挑战数据集和一组来自斯坦福大学数据库的临床数据集)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在模拟数据集上通过Tractometer量化指标对所提出算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有效连接束数量(VB),有效连接率(VC)和无效连接率(NC)分别为24、51.3%和12.9%,与同为确定型追踪算法的SD_Stream相比,VB提高2束,VC提高19.1%,NC降低22.8%。其次,通过临床数据集对所提出算法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流场分布的纤维续跟踪算法有效避免了纤维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MRI诊断踝、距下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低温冰冻技术 ,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 ,将踝、距下关节制成 3 .5mm厚的薄层断层标本 ,并与该区的磁共振图像相对照。结果 :距腓前韧带在轴位 ,跟腓韧带在冠状位和斜轴位 ,距腓后韧带在四个方位 ,颈韧带在冠状位和矢状位 ,距跟骨间韧带在冠状位、矢状位和斜轴位 ,伸肌下支持带浅束在冠状位和矢状位 ,中束和深束在冠状位 ,能清楚观察各韧带的形态和毗邻关系。结论 :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踝、距下关节外侧区的各条韧带。  相似文献   

14.
经外侧裂入路行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解剖和技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经外侧裂行基底节区高血压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技巧。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手术入路研究。结果:视辐射分前、中、后3束,前束覆盖颞角前尖端顶壁和侧壁,中束在颞角上壁和侧壁,前束和后束从外侧膝状体发出后向前卷曲,而后束离开外侧膝状体后终止于距状沟上岸没有向前的卷曲,后束走行于侧脑室下角的外侧壁,这样视辐射纤维存在于脑侧面的颞角的顶壁和中后及侧壁,颞角下壁没有视辐射纤维;经外侧裂、梨状皮质和钩的入路行基底节区高血压手术时,可以不损伤视辐射和钩束。结论:手术入路经外侧裂通过钩前面和上面的梨状皮质能安全进入基底节区而不损伤视辐射和钩束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测量,找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中的骨道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20例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在屈膝90°位,测量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74±1.39)mm,距离后方软骨缘(8.69±1.57)mm(P =0.926)。后外束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06±0.77)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位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距离前方和后方软骨缘的距离相等。在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16.
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带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三角肌前束形态,共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三角有束前缘平均长16.5cm,前束在与中间束交界处长14.6cm,前束起始于锁骨部宽5.9cm。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肩峰角下5.6cm,约在前束前缘外后方3.5cm。肌蒂游离长度达12.6cm。结论:可设计以三角肌前束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肱骨上段骨不连、骨缺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 LARS韧带:于1985 年由法国Dr.Laboureau 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模仿人体韧带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原理设计而成。近年来因其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被较多的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的重建。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整个韧带的纤维束从股骨向胫骨近似扇形散开,内部纤维束以特定的排列方式从前向后分布。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将前交叉韧带分为2束,根据其在胫骨附着的相对位置分为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由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自身的解剖学特性,其完全断裂后无法自行修复,若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往往造成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损伤,因此如果诊断明确,应及早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用新的移植物替代损伤的前交叉韧带。 背景:虽然目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选择包括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移植物3种主要类型,但移植物的选择仍是当今的热门研究以及争议点的所在。 目的:综述LARS韧带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早期、中期以及长期临床疗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的2019年4月前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LARS韧带,前交叉韧带,人工韧带,前交叉韧带重建,LARS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rtificial ligament,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通过阅读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文章主题不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LARS韧带拥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它的独特结构使成纤维细胞包裹、穿透似生长,且韧带周围没有炎性反应,巨噬细胞少,由于长入的组织增加了韧带的黏弹性且减少了纤维间的摩擦,可有效防止碎屑引起的生物反应;LARS人工韧带弹性模量好,抗扭转、抗疲劳性强;②LARS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快速康复、低失败率和低并发症等优点,表明LARS韧带适用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ORCID: 0000-0001-7923-9839(陈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用周围组织结构完整的大鼠垂体的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大鼠垂体前叶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结构中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前叶的周围脑膜中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和纤维束,并发出分支,进入垂体前叶内部。同时在垂体两侧的动、静脉壁上亦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及纤维束,与走行在前叶表面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束相连。此外,在垂体柄腹侧的门静脉壁上有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束与垂体前、后叶吻侧血管旁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或纤维束相连。  相似文献   

19.
髂腰韧带CT三维显示及其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髂腰韧带能否在CT上显示以及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定位中的作用。方法:128例腰椎患者进行了CT容积扫描检查,采用横断、矢状、冠状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髂腰韧带的结构特点。128例患者中有11例为移行椎患者,均经X线片证实。结果:117例腰骶正常节段的患者髂腰韧带均起自L5横突。83%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间隔脂肪组织,前、后束可分辨,横断位上前束较扁,向外侧走行止于髂棘后1/3内侧缘,后束较短而厚,向外后侧走行止于髂后上棘内侧骨面,冠状位上髂腰韧带前、后束均呈类三角形改变,尖端指向髂棘,底边与L5横突相连,矢状位上髂腰韧带前束呈薄条带状或小点状,后束呈宽厚条带状或结节状。17%的髂腰韧带前、后束之间缺乏脂肪组织,前、后束不能分辨,横断位上韧带呈宽厚条带状或扇形向外后方行走,止于髂棘,冠状位上韧带呈类三角形改变,矢状位上韧带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条带状改变。以髂腰韧带作为L5椎体水平的定位标记,11例移行椎均准确定位。结论:CT三维多平面重建可准确显示髂腰韧带的形态和走行特点。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根据这一特点能对腰椎节段进行准确的定位,特别是在合并有腰骶部移行椎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罗浩  余家阔 《解剖学报》2010,41(4):616-619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其在PCL重建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解剖22例新鲜冷冻膝关节,将PCL在屈膝90°下按纤维张力的不同分为前外束和后内束,解剖出它们在胫骨上的足迹,并用墨汁标记足迹的轮廓;使用带标尺的数码相机测量PCL前外束、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与后纵隔的水平距离,并同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点与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结果 膝关节存在一个从前至后的纵隔结构,其前方与脂肪垫、翼状皱襞或黏膜韧带相连,中间位于前、后交叉韧带之间,后方形成膝关节的后纵隔.在22个膝关节中,8个膝关节的后纵隔从PCL的外缘绕过以后止于后关节囊,占36.36%;14个膝关节的后纵隔在PCL前方分叉,包绕PCL后止于后关节囊,占63.64%.PCL前外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0.90±2.40)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是(3.25±1.20)mm.后内束胫骨止点中心点距离后纵隔内侧的水平距离为(4.35±2.46)mm,距离外侧胫骨平台后软骨缘上表面的垂直距离为(6.91±1.57)mm. 结论 膝关节后纵隔与PCL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密切,后纵隔可以成为PCL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手术中胫骨止点定位的重要解剖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