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手足口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及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的治愈率为96%(24/25),病死率为4%(1/2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感染多见,起病凶险,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应及早予相应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重症手足口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总结分析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及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的治愈率为96%(24/25),病死率为4%(1/2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感染多见,起病凶险,早期发现危重征象应及早予相应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病情的手足口病(HFMD)患儿甘露醇结合凝集素(MBL)的基因分型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探析MBL与HFM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HFMD患儿,根据不同病情分为3组,一般病例组68例、重症病例组66例、危重病例组66例,采用序列分析法检测所有患儿MBL基因及分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MBL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例患儿标本中检测到肠道病毒132株,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96株占72.7%、柯萨奇病毒14株占10.6%,3组患儿均以EV71感染为主,但一般病例组EV71检出率均显著低于重症及危重症组,而重症及危重症组均未检测出CoxA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病例组HYPA基因检出频率显著高于重症、危重组,重症组显著高于危重组,一般病例组LXPA基因检出频率显著低于重症、危重组,重症组显著低于危重组;一般病例组患儿MBL蛋白水平(624.8±114.6)ng/ml,显著高于重症及危重症组,重症组患儿MBL蛋白水平(542.7±109.4)ng/ml显著高于危重症组(468.6±94.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BL基因多态性所致MBL蛋白水平下降与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具有相关性,MBL对手足口病患儿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早期预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普通手足口病(普通组)、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组)及危重症手足口病(危重症组)患儿各40例,分别检测3组患儿NT-pro BNP、血糖及白细胞水平,统计各组心功能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转归,并记录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结果危重症组NT-pro BNP、血糖及白细胞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和重症组患儿(P0.05);危重症组心功能分级在Ⅲ~Ⅳ级患儿所占比例高于普通组和重症组,0级患儿所占比例低于普通组和重症组(P0.05)。危重症组患儿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低于重症组和普通组(P0.01);此外,危重症组患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75.0%、22.5%)高于重症组(45.0%、5.0%)和普通组(15.0%、0),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 BNP测定对儿童危重症手足口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39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96例患儿中重症86例,合并呼吸系统受累326例,循环系统受累296例,在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人免疫球蛋白针、激素应用及对症治疗。治愈390例,要求出院5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筛查出重症患儿是提高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018年洛阳地区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原学资料,以便早期预估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78例住院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病原学检查,比较不同发热程度患儿的实验室数据及皮疹特点。结果 2018年洛阳地区手足口病主要感染病原为通用型。白细胞、C反应蛋白较高者,发热程度多较高,病情多较重;皮损范围广者,发热程度反而相对较轻。结论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简单快速,对于早期预估患儿病情有重要价值,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入住重症监护室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严密病情监护,观察分析持续重症监护对治愈患儿的作用。方法将18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优先收住重症监护室的原则分为两组:①监护组,103例,即入住重症监护室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严密持续监护患儿的呼吸、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体温、皮肤病变以及用药情况;②对照组,79例,即在普通病房救治未进行重症监护的患儿。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监护组死亡率1.94%(2/103),对照组死亡率6.33%(5/79),严重后遗症发生率监护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85%(5/103)、10.13%(8/79),两组间死亡率与严重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治愈率93.20%(96/1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54%(96/103)(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患儿进行严密持续监护,可在早期发现病情危象,做出及时救治,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重症手足口病31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验,进一步提高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6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6例患儿中1例放弃,3例死亡,继发癫痫1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4例,其余均治愈.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是降低手足口病死亡率,提高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5月-2008年10月在手足口病防治期间共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311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1311例手足口患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56例,并发心肌损害466例,肝功能损害2例,并发肺炎2例。治愈1291例,好转2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一般病情较轻,重症患儿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早期发现并给予大剂量甲强龙及丙球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总结2010年03月至10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7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应用(恩经复)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神经系统症状的结果。结果治愈76例。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分型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预后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医院收治的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130例,根据患儿临床特征,分为普通组41例、重症组64例与危重症组25例,对比3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血糖、ET-1等水平,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组与危重症组患儿心率、血白细胞计数均较普通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症组较普通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重症组相比较,危重症组年龄偏小、血糖水平偏高;ET-1水平危重症组患儿明显高于普通组与重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T-1水平是导致危重症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T-1水平是导致EV71患儿危重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检测ET-1水平,对EV71患儿临床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以3岁以下儿童多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现阶段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早期识别重症患儿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应重视重症手足口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确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状况。方法汇总分析2011年11月1日到2013年7月31日期间出院手足口病患儿体液免疫检测结果、临床表现及预后。期间共收治住院手足口病患儿859例,选取其中有体液免疫检测结果的完整病例625例,轻症551例,重症及危重症74例(死亡4例)。结果轻症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gG、IgA、IgM、C3及C4值分别为:8.61±2.33、0.76±0.32、1.53±0.47、1.34±0.14及0.25±0.07;重症及危重症组各项分别为:8.53±2.28、0.75±0.36、1.46±0.53、1.27±0.19及0.26±0.0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gA、IgM、IgG及补体C3、C4水平变化与病情轻重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48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的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及早发现危重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09年3~8月收住院的487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重症患儿的特点及降低病死率的方法.[结果]发病特点以4岁以内为多,病死率及死亡率高.重症患儿常有易惊、四肢抖动、惊厥、昏迷、皮肤有皮疹或大理石纹、四肢发凉、发热时间长、心率快、血压高、WBC高、血糖高、血乳酸高.有上述重症表现有向危重症转化的可能,应尽早机械通气.[结论]HFMD重症患儿高热>3d、WBC>12.8×109/L、血糖>9.8 mmol/L、血乳酸>3.2 mmol/L,表示有转化为危重症的可能,应住ICU,早期机械通气降低患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手足口病患儿年龄等基本情况、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患儿就诊及诊断情况、感染病毒类型五个方面归纳了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向重症病例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病情重症化早期预警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院》2017,(3):461-463
目的探索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用于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的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随机选出130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5例患儿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策略,观察组65例患儿则采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病情缓解时间、实验室指标值、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疱疹消退时间、热退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的实验室指标(中性粒细胞、NSE、CK、CK-MB、PFG)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重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1.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15%)低于对照组(20.0%),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工作中采用重症早期预警护理策略有助于预防病情的重症化发展,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早期手足口病病情的影响,寻找阻止早期重症手足口病向危重症发展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4年11月31日期间住院手足口病(重型)患儿14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甘露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和治疗结果。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指标(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呼吸、循环系统症状消失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发展3A期或3B期率、死亡率分别为4%、2%,低于对照组,治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手足口病的患者早期使用甘露醇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能够起到很好的疗效,能促进患儿症状尽早缓解,防止病情向危重方向进展,可于基层医院广泛推广,以提高手足口病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贵州省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高危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贵州省211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等。结果:1~3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患儿。患儿年龄最大为7岁,最小为46天。临床特点为精神差、惊跳、呼吸频率及心率增快、末梢循环差、高血糖、高血压或低血压。重型病例发展为危重型病例时间为2 h~6天。对于重型病例应予积极降颅压,免疫球蛋白冲击,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结论:EV71感染所致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非常迅速,神经系统受累症状明显。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早期进行机械通气、积极改善循环功能可改善预后,降低患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手足口病危重症转化率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方法2015年4月至10月份收治重症手足口病患儿417例,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常规治疗组(空白组)130例,常规治疗+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小剂量组)154例,常规治疗+冲击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量组)133例。小剂量组给予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2mg/(kg·d),静脉滴注,12 h给药1次,病情稳定后减量或停用,疗程为3~4d。冲击量甲强龙组给予常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20mg/(kg·d),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渐减量。对三组患儿神经系统受损情况,转入ICU及其转入原因,体温降至正常的天数,精神恢复天数,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量组患儿转为危重症患者人数均高于小剂量组、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冲击量甲基强的松龙明显增加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重症转化率,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并没有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收治的24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45病例中,3岁以下180例(73.47%),治愈出院221例,治愈率90.20%,好转出院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13例,死亡率5.30%。平均住院天数为10d。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尤其集中在2岁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