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桢  王倩  方荣 《中国中医急症》2023,(9):1560-1563
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ALD)是脓毒症常见的高病死率并发症,中医对此研究较少。笔者基于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提出SALD属于“血分证,热入血分”辨证范畴,以血热耗血为病机特征,以瘀血为关键病理因素,以此指导中医治疗SALD应在泄热凉血之余,配合破瘀养血,以期恢复肝之生理功能,及时“截断”血分证进一步发展。文章将结合文献查阅及前期临证研究探讨SALD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并论证以“凉血破瘀养血法”治疗SALD的中医思路,细化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中医内涵,提供中医药治疗SAL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常静  尚婷  王欣桐  周正灿  张智森  冯宇新 《中草药》2023,54(7):2349-2356
脓毒症被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世界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主要死因。在脓毒症中自噬作为细胞适应性调节机制,对于机体免疫、呼吸、循环及凝血等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多项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与器官损伤,从而有效防治脓毒症。基于相关研究,综述了中药通过干预自噬相关通路和靶点防治脓毒症的研究进展,为中药治疗脓毒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机体反应失调而造成威胁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重者可见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甚至衰竭,病死率极高,由于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干预能有效控制炎症,并对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脓毒症属中医"热病"、"温病"、"血证"、"脱证"等范畴。现将从瘀热论治脓毒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和厚朴酚是厚朴的主要酚类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脓毒症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和休克性死亡,发病机制复杂。和厚朴酚对脓毒症所致的器官损伤(心、肺、肝、肾、脑)具有改善作用和降低脓毒症的死亡率,其治疗脓毒症所致的器官损伤的机制包括抑制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因子、抑制细胞凋亡、阻断细胞焦亡、激活自噬和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通过对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简要概述,并对和厚朴酚治疗脓毒症所致器官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和厚朴酚治疗脓毒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细胞功能衰竭或广泛门体静脉分流并发大脑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是急性肝衰竭及慢性终末期肝病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导师认为肝性脑病属于中医的"黄疸"、"瘟黄"范畴,其病机为邪毒内蕴脏腑、痰热上蒙脑窍,自拟通腑醒脑汤运用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现代医学认为,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是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根本,探讨脓毒症的发病特点,阐述"护胃气"思想在防治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脓毒症是一种危重病,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目前认为,脓毒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的方法也逐渐得到了研究与应用,属治疗脓毒症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脓毒症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也是高发病,其本质是肝实质细胞损伤,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肝纤维化、肝硬化;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是定居于肝窦区的单核-巨噬细胞,在NAFLD形成机制中,其主要作用是调整肝内炎症和免疫的平衡状态,影响肝内组织细胞的生理、病理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茹仁萍  吴锡铭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37-1440
 目的 综述甘草酸对映体及其抗肝炎活性。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整理甘草酸对映体防治肝损害的作用机制,包括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对肝内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抗炎作用,对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免疫调节作用及治疗慢性肝炎的作用机制,抗肝纤维化作用等。结果与结论 甘草酸及其优对映体能针对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抑制免疫介导细胞毒性对肝细胞的损伤,从而期望控制肝脏疾病的发生、进展。  相似文献   

11.
李志明教授认为慢性’肾炎发病多与肺、脾、肾、三焦及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等脏腑虚损,标实为湿热、血瘀互结为患。灵活运用中药,调理脾胃,平补阴阳,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瘀止痛,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肝。肾的生理、病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关系,认为肾精之充盈、肝之疏泄条达是正常思维情志活动的保障。肝失疏泄,他脏失调,痰瘀产生;肾精亏虚,髓减脑空,神机失用导致VCI产生,同时决定着VCI病情的演变。肝肾同居下焦,相互滋生,藏泻互用,从肝肾论治,可以防止痰瘀产生,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不失为一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13.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脓毒症是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随着病情的加重可发展为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等。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十分常见,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存在多种复杂的机制。目前针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尚未取得理想疗效,积极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肾损伤的方法尤为迫切。中药以单体和复方治疗脓毒症均取得一定进展,有待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共同应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是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既是MODS的局部器官表现,又是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进一步破坏的启动因子,造成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移位,促使MODS恶化.本文结合古今文献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归纳出脾胃升降失常是导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病机特点,“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变的基本法则.采用消胀贴神阙穴贴敷可达到升清降浊、促进胃肠气机复常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阻断MODS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疏调三焦,畅达气机,...  相似文献   

17.
腹膜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中医治疗腹膜炎多以清热解毒、泄热通腑、行气活血等治法为主,疗效有待提高。笔者认为腹膜炎是三焦的病变,病名应为"三焦约",以毒热、气滞、湿阻、血瘀为主要病理,以三焦气机不畅、气化不利、水谷不通为主要病机。文章对比分析了目前中医治疗腹膜炎临床及实验研究的不同治法,认为开达膜原、分消走泄治法更符合腹膜炎病位的中医治法,为临床治疗腹膜炎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10-1013
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黄疸、肝瘟等范畴。基于扶阳思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基本病机为阳虚为本、毒邪为因。治疗上提出"次第治疗"原则,初期宜清通上焦阳明郁热,予桂枝法,方选桂枝二陈汤和茵陈蒿汤加减,使邪有出路;中期宜疏通中焦脾胃,予培土法,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以恢复中焦枢转之机;后期宜温扶下焦元阳,予四逆法,方选茵陈四逆汤加减,以补充坎中元阳,最终实现三焦阴阳自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李善圭  王新佩 《世界中医药》2014,9(11):1547-1548
火病(Hwa-Byung)是韩国人很熟悉的心身疾病之一,属于韩国人固有文化相关综合征。反而此韩国火病在中医界并不熟知,本文收集和整理了目前有关火病的内容,介绍韩国火病的实际现状。韩国庆熙医疗中心韩方神经精神科通过使用choseunghun开发软件即"火病认定的标准诊断协议",在2004年5月至11月以门诊患者为主进行研究,确定患者辨火病的辨证类型结果如下,其中最多的辨证类型心阴阳两虚证(15),气血两虚证(5),少阳邪气弥漫三焦证(8),热扰胸膈证(8),痰火扰心证(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