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冀福林 《护理研究》2006,20(3):785-786
通过回顾总结、探讨分析亚低温在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作用。采用了冬眠肌松合剂+全身降温毯+呼吸机同步辅助呼吸的降温方法和在22℃~26℃的室温下自然复温的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和护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8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对并发症所采取的护理观察要点及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临床使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常规对照组和亚低温治疗组(肛温维持在32-34℃之间)对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64例进行分析治疗。结果:(1)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亚低温治疗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亚低温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危重型脑损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冯瑞果 《全科护理》2012,10(11):990-991
总结亚低温治疗5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即护理中应密切监护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同时要控制病人的躁动,防止发生肌颤,在降温和复温过程中,严格做好温度监测,还应加强病人的呼吸道护理、泌尿系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50例病人,预后良好30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4例,持续植物状态3例,死亡5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2~24小时入院开始采用冰毯机+冬眠肌松剂+呼吸机辅助呼吸降温,经4~12小时将病人肛温控制在33~35℃之间,维持2~10天,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并对其进行监护。结果 依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Ⅱ级2例,Ⅲ级10例,Ⅳ6例,Ⅴ级2例.死亡3例,病死率13.0%。结论 亚低温治疗期控制温度、安全复温、加强生命体征、颅内压、体温及循环系统功能的监护,注意营养支持护理,是确保临床疗效,降低病人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冰毯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h内入院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冰毯亚低温治疗72h,使体温控制在32—3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降温与复温期间的护理,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判断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在亚低温治疗1个月后,良好31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4例,死亡5例。结论:亚低温治疗期间结合正确的护理,能够降低颅脑损伤病人的高颅压情况,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高金姣  严悦颜 《护理研究》2005,19(9):1915-1916
对2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通过探讨它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并发症防治,总结出该组病人的监测与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将8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8例和对照组44例,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随访3个月,亚低温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神经功能评定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方法,精心护理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婉娣 《护理研究》2009,23(27):2479-2480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32 ℃~35 ℃亚低温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结果]观察组中19例(67.86%)、对照组11例(39.29%)恢复良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死亡4例(14.29%),对照组中死亡9例(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素琴  冯蕊珍 《护理研究》2006,20(12):1077-1077
颅脑损伤是外科一种常见病,受伤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痰液及呕吐物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堵塞而致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关键。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道的护理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03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48例,其中男38例,女10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4岁,平均38岁;硬脑膜下血肿11例,硬脑膜外血肿16例,颅内血肿8例,脑挫裂伤5例,颅骨骨折8例。2护理2.1早期呼吸道护理病人入院后,首先清除口鼻腔的血凝块、呕吐物,如有义牙应…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素琴  冯蕊珍 《护理研究》2006,20(4):1077-1077
颅脑损伤是外科一种常见病,爱伤后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痰液及呕吐物容易造成呼吸道的堵塞而致窒息,加重脑缺氧而危及生命。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关键。现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呼吸道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述华  孙阳 《全科护理》2009,7(36):3295-3296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SCI)病人临床观察护理经验,探讨临床观察及护理的措施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2008年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根据入院后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的特点,分析观察护理重点、难点及护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经过有重点的观察病情变化,精心科学的护理工作,除16例死亡外,其余184例均治愈或好转。经过恢复期帮助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心理辅导,使其重获信心,回归社会。[结论]按照SCI病人病情进展变化特点分阶段护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促进了病人身心康复,更好地适应了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32例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2例,均于颅脑损伤后12 h内采用美国的血管内温度控制系统CoolGard 3000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d~7d,复温采用每2h升高0.5℃的方法升至正常体温。监测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及在达到目标温度后上下波动超过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病人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为124min±29min;维持亚低温过程中有14.5%±5.6%的时间超出目标温度范围;除4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死亡外,其余病人生命体征较平稳,ICP值随温度下降而降低,降温过程保持稳定,复温后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未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降温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与病情观察护理是血管内低温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中的恢复效果。[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呼唤式护理。[结果]实验组苏醒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有显著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淑玲  徐鹏  李兰翠  赵岳 《护理研究》2011,25(4):332-333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2例,均于颅脑损伤后12 h内采用美国的血管内温度控制系统CoolGard 3000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d~7d,复温采用每2h升高0.5℃的方法升至正常体温。监测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及在达到目标温度后上下波动超过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病人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为124min±29min;维持亚低温过程中有14.5%±5.6%的时间超出目标温度范围;除4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死亡外,其余病人生命体征较平稳,ICP值随温度下降而降低,降温过程保持稳定,复温后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未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降温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与病情观察护理是血管内低温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加施循证护理,比较2组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学指标、凝血指标、相关临床指标、并发症、疾病预后与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实验组MABP、HR、R、p(CO_2)、BU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p(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住院时间、ICU时间、医疗费用与黏膜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出血、呼吸道阻塞、脱管与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疾病预后与家属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中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赵润娥  武晋梅 《护理研究》2006,20(36):3315-3316
重度颅脑损伤伴多发性骨折、伤情复杂危重,若观察护理不当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威胁生命。我科2004年—2005年共收治此类病人56例,通过细心观察,精心治疗及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急救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6例,女10例,年龄4岁~78岁,其中18岁~50岁占70%;致伤原因:车祸伤33例,砸伤10例,坠落伤8例,爆炸伤5例;合并骨折部位:四肢骨折32例,骨盆骨折9例,肋骨骨折8例,脊柱骨折5例,下颌骨骨折2例。本组病例做颅脑CT扫描均有脑挫裂伤,其中伴颅内血肿21例,伴脑脊液耳漏10例。2结果治愈46例,死亡6例,致残3例,植物状态1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