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容积重建在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行弹簧圈栓塞前进行二维DSA和三维容积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R-DSA)检查。结果三维VR-DSA显示105例患者有123枚动脉瘤,24例无动脉瘤。3例患者检测到3枚动脉瘤;12例患者同时检测到2枚动脉瘤;90例患者检测到1枚动脉瘤。所有的动脉瘤的形态在三维VR-DSA上均可清晰显示。二维DSA显示98例患者有110枚动脉瘤,31例无动脉瘤。1例患者检测到3枚动脉瘤;10例患者同时检测到2枚动脉瘤;87例患者检测到1枚动脉瘤。仅65例患者的动脉瘤的形态在二维DSA上可清晰显示。三维VR-DSA发现13例额外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10例,77%),位于前交通动脉(3例,33%)。大脑中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未发现额外动脉瘤。结论三维容积DSA不仅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及形态,而且能检测出二维DSA未检出的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移植法建立犬动脉瘤模型和对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25只犬采用静脉移植法建立分叉部和顶端动脉瘤模型各10个,侧方动脉瘤模型18个。结果:除因麻醉过量和顶端动脉瘤模型破裂各1例,食管不全梗阻1例;余22只犬2-3周行血管造影检查,1只犬分叉部动脉瘤模型连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3个侧方动脉瘤模型自发闭塞,1个顶端动脉瘤模型术后3周破裂并形成假性动脉瘤。结论:动脉瘤模型包括了除梭形动脉瘤以外的所有颅内动脉瘤类型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了手术制作动脉瘤模型并发症的防止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检出222枚脑动脉瘤,其中囊性动脉瘤197枚,梭形动脉瘤16枚,夹层动脉瘤9枚;在222枚脑动脉瘤中,小型动脉瘤105枚,中型动脉瘤89枚,大型动脉瘤22枚,巨大型动脉瘤6枚。常规DSA清楚显示的有205枚,17枚显示可疑由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对13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开颅银夹夹闭治疗,19例进行介入性金属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旋转式三维脑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安全十牛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MR流动补偿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MRI表现的影响,评价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搜集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巨大动脉瘤,均行使用和未使用流动补偿技术T1WI检查,重点观察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和MRI表现。结果:颅内巨大动脉瘤的MR信号表现多样,主要与动脉瘤内是否出现血栓及其大小,形成时间的长短和动脉瘤引起的继发性改变等因素有关。使用流动补偿技术使残腔信号增高,有助于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和大小。动脉瘤壁血栓信号差异很大,多呈层状或涡状的混杂信号。流动补偿技术对闭塞动脉瘤和瘤内血栓的信号没有影响。结论:MRI可清楚显示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残腔和血栓形成情况,使用流动补偿技术可以明确动脉瘤残腔的位置,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支架植入及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犬颈动脉宽颈侧壁囊性动脉瘤实验研究评价动脉瘤栓塞后的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学改变。方法 于6只健康犬双侧颈动脉分别建立宽颈侧壁动脉瘤,一侧单纯支架植入,对侧行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行血管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并观察大体解剖及电镜检查:结果单纯支架植入的动脉瘤内无血栓形成,瘤颈处新生内膜生长较慢,而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动脉瘤内很快形成血栓,新生内膜能完全覆盖动脉瘤颈。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不但可以降低动脉瘤再破裂的风险,而且能达到动脉瘤解剖学治愈。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内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脏动脉瘤系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及其分支所产生的动脉瘤,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报道近3000例,其中国内110多例,中山医院报道 63例,其发病率占动脉瘤的 0 .2%,依次为脾动脉瘤60%,肝动脉瘤20%,肾动脉瘤1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干主动脉瘤4%,胃十二指肠、胰十二指肠动脉瘤偶有报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未破裂死亡率8.5%,瘤体破裂的死亡率达75%~80%[1],因此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大意义。有关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  相似文献   

7.
微导丝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微导丝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本组包括25例小型宽颈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微导管成功超选动脉瘤囊内,将撤出的微导丝再塑形后跨瘤颈部位放置。通过微导管内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25例均获得成功,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效果满意。短期影像随访16例,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微导丝瘤颈成形术作为小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技术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5例难治性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10例发生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同传统手术相比不需开颅、创伤小,成功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甚至是首选方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成功与否离不开术前对于动脉瘤、颅内血液循环系统准确评价。多年来,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估颅内动脉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33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用钨丝弹簧圈栓塞33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材料与方法:33例中,前交通与后交通动脉瘤各12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3例,小脑上动脉1例,基底动脉分叉部2例。用钨丝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9例,大部分闭塞4例。15例3个月后复查造影中13例完全闭塞无变化。结论:用钨丝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疗效肯定。5~25mm动脉瘤栓塞成功率高,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栓塞最佳时间是出血后3天内。了解动脉瘤在影像学中的各种表现对栓塞治疗有利。  相似文献   

12.
探讨颅内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11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部位、年龄、大小、性别及单发或多发分别进行分组来探讨动脉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结果:(1)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容易出血。(2)年龄越大,动脉瘤越容易出血。(3)多发性动脉瘤比单发性动脉瘤容易出血。(4)动脉瘤的大小与动脉瘤出血也有一定的关系。(5)动脉瘤出血与性别的关系不大。结论:对于发生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对于发生于老年人的动脉瘤、及多发性动脉瘤要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扩张,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1]。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动脉瘤夹的应用与完善,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一直为主流,但近年来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少、有效性和安全性高、不用开颅等优点,正逐渐被人们接受,尤其对后循环动脉瘤和一些难以开颅夹闭的前循环动脉瘤该技术显示了其优越性,而且随着材料、微导管、支架和相应设备的改进,介入技术已逐步完善,目前选择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将我科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与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息者3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7%,较准确显示了3mm以上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于检测血栓性动脉瘤MRA优于DSA影像。结论:MRA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技术.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5.
大动脉瘤(包括大动脉夹层)是常见血管疾病,尸检统计的发生率为2%~3%,在所有致死病因中,大动脉瘤居第13位。大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但有一定数量的症状性动脉瘤患者因合并重要脏器病变而不能行手术治疗[1~4]。用带膜支架隔离大动脉瘤是近年在北美发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我国也有少数医院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根据作者在美国的工作和学习经历、结合复习近年文献,对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介绍不同类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 13例假性动脉瘤,3例终末型动脉的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其中1例巨大血肿伴假性动脉瘤经栓塞后作手术血肿清除加动脉结扎术进行治疗;1例支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两端弹簧圈栓塞;9例主干性外周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隔绝术。结果 所有假瘤均完全闭合,置人覆膜支架者其远端动脉搏动均正常。1例患者由于其他特殊原因,致穿刺部位又出现假性动脉瘤。其他患者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采用介入技术可使各种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多数情况下可以代替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应用效果。方法:在局麻或神经安定镇痛麻和肝素抗凝下,使用Seldinger‘s技术,经Tracker 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结果:成功栓塞18例患者的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18个为100%栓塞,1个为95%,另1个为90%。95%栓塞者为宽颈动脉瘤。而90%栓塞者为Hunt分级Ⅳ级,存在严重脑血管痉挛,经解痉治疗效果不好,而放弃继续栓塞。无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是栓塞颅内动脉瘤较理想材料,具有安全可靠,效果确切,适合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尤其适合栓塞危险性较大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深度学习算法自动检测和分割CTA图像中的颅内动脉瘤。方法 搜集行头颅CTA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原始CTA图像。对原始CTA图像进行预处理后,输入到U-net神经网络进行检测和分割。以人工标记为参考标准。结果 在测试集中,直径>4 mm的动脉瘤,敏感度为92.0%,Dice中位数为0.82;直径>5 mm的动脉瘤,敏感度为93.1%,Dice中位数为0.84;直径>6 mm的动脉瘤,敏感度为95.5%,Dice中位数为0.87。与人工标记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检测和分割直径>4 mm的动脉瘤,不仅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为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及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放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微弹簧圈和可脱球囊栓塞治疗方法、结果、技术特点、弹簧圈理化特性和并发症处理等。材料和方法:17例囊状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3例采用球囊栓塞。15例颈动脉穿刺入路,途径短,成功率高。5例股动脉穿刺入路。结果:栓塞后动脉瘤完全闭塞,载瘤动脉通畅14例;动脉瘤栓塞90%,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同时与载瘤动脉完全闭塞3例。2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栓塞后3个月随诊无一例死亡和发生栓塞并发症;动脉瘤闭塞90%的3例,DSA证实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介入放射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而达到不开颅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