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对狂犬病暴露人群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狂犬病防控措施进行具体分析。方法:对于都县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门诊部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期间 7772 例狂犬病暴露人群处理登记表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伤人动物种类、暴露部位、时间分布、患者年龄、既往暴露接种率等进行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结果:于都县疾控中心 预防医学门诊接诊的动物致伤者包括犬类动物致伤者与猫科动物致伤者,其中,犬类动物致伤者 5884 例,占总数 75.71 %。 主要的暴露部位为下肢,共 2969 例,占暴露人群的 37.36 %。时间分布中,夏季占比高,共 2139 例,占 27.52 %,秋季次 之,共 1932 例,占 24.86 %。伤者年龄组成 0 ~ 85 岁,其中以年龄 0 ~ 14 岁人群最多,共 3503 例,占 45.07 %。既往暴露 接种人数为 444 人,接种率为 55.72 %。结论:狂犬病暴露主要以犬类伤为主,主要暴露部位为下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集中于夏季与秋季,年龄为 0 ~ 14 岁人群易受犬类伤害,在狂犬病既往暴露接种率上较低,还需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处置措施, 形成对狂犬病暴露的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荆门市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处理现状,为狂犬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11年1—12月主动到湖北省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进行狂犬病免疫预防处理暴露人群。根据登记的资料,分析动物致伤特点。结果:3126例动物致伤的暴露者中以下肢(占58.73%)、单处伤(占82.57%)、浅表伤(占73.96%)多见;受伤后能在3h内及时就诊者仅占6.56%(205/3126);使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人数占应使用者的20.72%(415/2003)。结论:必须加强对群众的狂犬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在被动物致伤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并及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眉山市东坡区农村人群对狂犬病防治和伤口处理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农村地区制定狂犬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到学校采用匿名答问卷、养犬户和到卫生院就诊采用询问答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096人,①知道犬致伤(Ⅱ级和Ⅲ级)到医院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分别是37.05%和98%。②健康犬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狂犬病不能治愈、咬破皮也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的知晓率分别为44.07%、51.28%、37.05%。③暴露后,Ⅱ级伤口仅有20.72%的选择自己立即冲洗伤口后再到医院注射疫苗,73.44%选择伤口要包扎或缝合。④仅有10.22%的人知道正确冲洗伤口时间。结论:农村人群对狂犬病防治知晓率低,防护意识淡溥,有待提高狂犬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应加强对伤口的规范处理原则及处理方法的健康教育,对遏制狂犬病疫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是为了解绥江县狂犬病暴露情况,控制狂犬病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是对全县2010年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登记的950个狂犬病暴露人员情况进行常规的汇总统计分析。结果:绥汪县2010年狂犬病暴露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库医、建设工地、农村暴露人群居多。伤口部位主要在四肢,以7—9月狂犬病暴露人员较多,以Ⅲ级暴露为主。结论:综合防治策略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需公安、卫生、畜牧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加强对家犬的管理、免疫及病犬捕杀;普及狂犬病知识,提高群众防护意识,加强暴露后及时规范的处置和接种狂犬疫苗,是控制狂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2280例经过规范医学处置后的犬伤III级暴露者的追踪分析,了解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狂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280例犬伤暴露者进行规范的医学处置,对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观察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及狂犬疫苗的接种情况;并通过随访,观察接种狂犬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规范的医学处置后,犬伤III级暴露者的伤口全部愈合,无死亡病例报告;2280例犬伤III级暴露者全部接种狂犬疫苗,只有296例同时注射了抗狂犬免疫球蛋白,占12.98%;接种狂犬疫苗后通过随访发现94例发生异常反应,发生率为4.123%(94/2280),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结论:受伤后只要及时接受合理规范的医学处理,犬伤III级暴露者可以获得安全保护,从而避免罹患狂犬病。尽管群众防治狂犬病意识有所提高,但犬伤III级暴露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犬只管理仍是狂犬病防控的工作重点,仍需普及狂犬病的防治知识,以预防狂犬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狂犬病暴露后的人群调查和研究,得出狂犬病预防的对策.方法 对408例狂犬病暴露后人群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年龄分布多集中在10∽50岁,占58.59%;职业分布以学生和农民居多,占56.36%;时间分布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夏季最多,高达39.95%.结论 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对策是加强以犬的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做到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并可实施暴露前的狂犬疫苗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情况,促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通过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本院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2920例的观察及护理。结果:发生不良反应52例,发生率1.78%。5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中涉及4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主要为头孢替唑钠15例(28.85%)、头孢硫脒16例(30.77%)、头孢曲松钠11例(21.15%)、头孢唑肟钠10例(19.23%),均为静脉注射给药。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主29例(55.77%)、胃肠道反应14例(26.92%),其他不良反应9例(17.31%)。结论: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对症处理,减少不良反应和避免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做好该类药物知识的宣教,提高门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05--2010年收集到的669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669例ADR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58,多发生于41-50岁的人群(占20.93%)。以静脉滴注和口服药为主,分别为457例(占68.31%)、180例(占26.91%)。抗菌药物发生例数最多,有368例(占55.0l%),其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分别为149例(占40.49%)、77例(占20.92%)、60例(占16.30%);其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有133例(占19.8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分别占27.20%、23.32%。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密市家犬带毒感染、家犬伤人状况及控制狂犬病的综合措施。方法:经抽样调查摸清家犬带毒感染和家犬伤人状况,采取家犬拴养(圈养)家犬免疫,规定家犬禁养区,捕杀违章养犬;被犬咬伤者正确处理伤口,实行抗狂犬病血清加狂犬疫苗联合免疫;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教育群众,提高预防狂犬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结果: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前后,家犬免疫率由4.5%上升为88.6%,家犬拴养率由38.9%上升到98.4%,被犬咬伤患者免疫率由53.8%上升到91.1%。1989至1992年狂犬病发病死亡30人,1993至2001年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后,没有发病死亡病例。结论:通过采取狂犬病社会综合防制措施,提高了家犬拴养率、家犬免疫率、犬咬伤患者免疫率,降低了养犬密度,控制了狂犬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某地区住院乙肝患者的病案资料,了解该地区乙肝住院患者发病的特点,为制定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8年甘肃某地区乙肝住院患者的163例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地区乙肝住院患者在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118例,占72.39%;年龄以25—59岁组(100例,占61.35%)和0-14岁组(25例,占15.34%)为主;职业以农民(68.10%)和学生(17.79%)多见;两对半分布模式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高达54.60%。结论:该地区人群乙肝病毒感染形势严峻,应该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尤其是以农民为主的中年人和以学生为主的儿童健康教育,侧重对男性高危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监测力度,加强对乙肝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的管理,同时提高对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力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了解狂犬病的症状和危害,调查犬密度的分布,用X2检验,说明养犬户越多,暴露患者也越多。分析其流行因素、发病趋势;唤醒人们防患于未然,加强犬的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探讨狂犬病的防控策略,保障人群健康,打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药线点灸法调治阳虚质亚健康人群体质的疗效。方法:阳虚质亚健康患者100例按3:2的比例随机分为药线点灸组60例和雀啄灸组40例,治疗20d。对比观察药线点灸法干预前后及与对照组雀啄灸法干预前后阳虚质亚健康人群体质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灸法治疗前后阳虚质量表的转化分差别有显著性,两组灸法调理阳虚质体质偏颇的亚健康人群体质均有效。两组灸法间比较,药线点灸组优于雀啄灸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体质特征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规律性和影响,为临床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思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临床调查表,对纳入本课题调查研究的202例AECOPD患者分别进行资料采集,包括MMRC症状评估、DOLD分级、急性加重次数及体质分类等,依据不同的体质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医体质特征分类:阳虚体质82例,气虚体质59例,瘀血体质28例,阴虚体质33例。MMRC症状评估: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及瘀血体质的人群在呼吸困难严重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呼吸困难指数的评估为3级,具有阴虚体质特征的患者呼吸困难指数的评估为2级;GOLD分级评估:具有阳虚体质特征的人群分布于3级,气虚体质、阴虚体质和瘀血体质的分级评估分布于2级;急性加重评估:具有阳虚体质特征的人群加重次数平均为3次,气虚体质及瘀血体质的人群加重次数平均为1次,阴虚体质的人群相对较少。结论: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分组中,阳虚体质的人群归属D组,气虚体质、阴虚体质和瘀血体质的人群归属B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行经女性涩脉人群出现血虚证、血瘀证的概率.方法:对100例符合条件的女性进行脉诊和问卷调查.由医师对被调查者进行脉诊得出脉诊结果,由医师根据被调查组填写的调查表进行中医证型诊断.分析涩脉人群的血虚证或者血瘀证的概率.结果:诊断涩脉人群为40例,此40例中出现血虚证18例,占45%,其余22例均为血瘀证,占55%.结论:此次调查行经女性涩脉人群出现血虚证或者血瘀证的总概率为100%,表明该涩脉客观诊断标准与传统中医理论所指的涩脉临床所主证候具有-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山区城市体检人群进行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评价其对山区城市人群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探讨适合山区城市人群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措施方法。方法:采取双盲方法将1 000位山区城市体检人群随机分为中医治未病干预组,对照组各500人,对每个人进行《亚健康测量表》测评分类,中医体质辨识,以中医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理论原则,按照"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进行个体化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结果:试验组的研究人群干预前、后健康状态变化,血脂、血压、血糖、肝功能及其他异常检验指标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本研究表明,运用中医治未病开展对城市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方法有效、简便、实用、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对改变和保障目前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571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问卷调查及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指标的分析,探讨其与主要体质类型及体重指数、腰臀围比的关系,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开封市中医院糖尿病科门诊、住院就诊的患者中,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进行身高、体重、腰臀围等的测量和分析。结果:①471例T2DM人群前5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166例(35.2%)、平和质125例(26.5%)、阳虚质82例(17.4%)、阴虚质54例(11.5%)、痰湿质44例(9.3%)。②与痰湿质比较,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组的BMI显著较低(P〈0.01);与平和质比较,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组的BMI、WHR较低(P〈0.05)。③T2DM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具体来说: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痰湿质多见于中年。结论:①T2DM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是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BMI、WHR与T2DM各主要体质类型有相关性。T2DM中医体盾的分布与年龄有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切除左肝外叶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临床组实施肝左外叶切除辅以胆道镜取石术,参照组实施左半肝切除辅以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统计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近期疗效及结石残留情况.结果:临床组其手术时长及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临床组1人肝功能受损,2人胆瘘,3人肺部感染,4人切口感染或愈合差,合计并发症发生率19.40%;参照组2人肝功能受损,3人胆瘘,7人肺部感染,13人切口感染或愈合差,合计并发症发生率37.31%.临床组并发症几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临床组手术优良率91.04%,参照组为86.57%.临床组结石残余率5.97%,参照组为0.两组手术优良率和结石残余率比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肝内胆管结石实施切除肝左外叶辅以胆道镜取石术可在保障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公务员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至2011年度在我院参加体检的公务员人群3700例,并对筛选出的原发性高血压中的174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类方法进行中医体质评估分析,并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质与非痰湿质的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公务员人群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体质以痰湿体质比例最高(21.84%),痰湿质组BMI明显高于非痰湿质组,而痰湿质组HDL明显低于非痰湿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湿体质是公务员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体重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痰湿体质者的主要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痰湿体质者主要通过干预体重指数的健康管理方式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芪加化疗组(治疗组)42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根据病种、病理类型的不同来制定。在实施化疗方案前5 d,给治疗组同步静脉滴注250 mL参芪扶正注射液,21 d为1疗程,1次/d;对照组单用化疗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情况以此作为对照。在化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其他抗癌药物均要停用。参照WHO制定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评分法、生活质量状况变化采用卡氏评分,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结果:通过3种指标的评价,参芪化疗组肿瘤病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药物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维普(VIP)、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血塞通注射剂所致ADR案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ADR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且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应警惕过敏性休克。结论: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对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