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12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脑梗死复发情况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3.3%和21.7%,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0%和43.3%,观察组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复发率,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降低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3月后,2组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TG、TC、LDL—C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颈动脉癍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小于对照纽(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3.
卢忠  曾英 《河南中医》2014,(7):1278-1280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伴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盐酸氟西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脑舒通片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5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NO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舒通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性佳,其作用机制与提高血浆NO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制剂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杏制剂抗凝,观察治疗前后及组间血脂、凝血指标、血流变及再梗死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胛、APPT、血液粘度及再梗死率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制剂可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延长凝血时间,改善血液粘度,降低再梗死率。长期服用对脑梗死病人具有协同预防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斑块面积和脑血管不良事件发 生的影响。方法:将 2014 年 11 月至 2020 年 8 月潮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n = 40),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n = 40),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Vmean)、平均血流量(Qmean)比治疗前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治疗前薄, 斑块面积比治疗前小,且观察组治疗后的 Vmean、Qmean 比对照组高,IMT 比对照组薄,斑块面积比对照组小,差异均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以阿托伐他汀钙作为他汀类药物代表,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有效缩小患者颈 动脉斑块面积,减小 IMT 厚度,改善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缬沙坦治疗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为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55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为半年。比较冠脉斑块的变化面积。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冠状动脉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混合癍块均变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钙化斑块,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缩小(P〉0.05)。试验组冠脉斑块中的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于治疗前后缩小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48,0.05,P〉0.05),而试验组的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缩小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2.63,8.93,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脉痛变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淑贤 《河南中医》2013,(12):2227-2228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胶囊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口服熄风通络胶囊治疗,对照组口服利他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停止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6.67%;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为4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熄风通络胶囊治疗小儿多动症具有副作用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支持阿托伐他汀钙具有降脂以外的多效性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可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甲散配合西药治疗Graves甲亢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60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银甲散加小剂量他巴唑)30例和对照组(他巴唑)30例,观察停药2年后的自身抗体免疫指标(TRAB、TGAB、TMAB)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停药2年后甲状腺特异性抗体的比较:对照组停药2年后TRAB、TGAb,TMAB活性明显高于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16.7%,对照组复发率42.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甲散通过调节自身免疫机制可减少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方法:将10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发病48小时后,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服用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则仅服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及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评分)及梗塞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再梗死率及S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梗塞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及皮肤紫癜、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轻,还可降低出血危险,多数患者可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四物汤加减对减少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首次诊断为脑梗死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在阿斯匹林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加味四物汤,制成煮散,每天1小包,加水200~300ml浸泡10分钟,煎煮沸后5分钟,过滤去粗渣取汁,每天分3次服用。对照组45例,常规服用阿斯匹林100mg/d防治,随访一年,观察脑梗死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6.7%,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17.8%。治疗组降脂效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斑块面积改善明显尤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阿斯匹林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四物汤加减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抑制斑块的形成,减缓动脉硬化,改善大脑供血,减少脑梗死的发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科收入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共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吡拉西坦+补中益气汤加味)及对照组(阿司匹林+吡拉西坦),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差别。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三七三醇皂苷(PTS)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70岁以上缺血性再发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既往已发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再发组和非再发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与颈动脉斑块变化特点,探讨脑梗死再发的原因。结果:两组患者在体型、饮酒、合并冠心病与心电图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吸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颈部血管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在颈部血管狭窄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而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与数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70岁以上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高尿酸和糖尿病等相关因素外,与颈动脉斑块有重要关系。提出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应当进行常规颈部血管检查,对于有颈动脉斑块尤其是混合性斑块及非单一斑块者,应当重点监控,强化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调脂柔脉颗粒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除常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2周、阿司匹林长期口服外,治疗组加服调脂柔脉颗粒,对照组加服辛伐他汀片,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化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TG、TC、LDL-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脂柔脉颗粒可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代谢,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112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采用特定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结果:28天后两组患者吞咽障碍评分比较显示,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其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对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酸味化痰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9例应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治疗组60例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酸味化痰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黏度、平均血流速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治疗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酸味化痰汤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有效降低中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lsy),患者吞咽功能重塑的干预效应.方法:将72例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d后休息ld,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共治疗42d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0.6%,对照组总有效率5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障碍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项针能够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疗效肯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糖栓通颗粒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糖栓通颗粒,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临床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DL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栓通颗粒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