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新老两种采血方法对患儿及家属的影响,以探索一种能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医患纠纷的新生儿、婴幼儿采血技术.方法:将2011年6月-2012年6月1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股静脉、颈静脉采血法(传统组),手背静脉采血法(新法组).将两组采血的一次性成功率、局部感染率、血肿发生率、标本溶血率、家属满意度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传统组中一次性穿刺失败41例,占9.8%,局部感染4例,占1%,局部血肿23例,占5.5%,标本溶血32例,占7.6%,家属满意率:76%,对照组中一次性穿刺失败8例,占1.9%,局部感染0例,局部血肿0例,标本溶血6例,占1.4%,家属满意率:97%.新生儿、婴幼儿手背静脉穿刺采血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局部感染率、血肿发生率、标本溶血率低、家属满意,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善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操作难度,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血标本的质量.方法:将3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150例观察组行股静脉斜穿刺采血,150例对照组行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结果:两种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X2=21.49,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3.
0~3岁的孩子极易因为各种疾病导致中重度脱水.临床常需复查血电解质、肝肾功能以协助诊疗,此类患儿末梢循环差,静脉管腔细.静脉压低,周围静脉血管不充盈,采血量较多时无法由外周静脉一次采集足够的血标本.采血是儿科临床的常用护理技术,如何针对病情做到操作快速、安全、有效,是值得护理人员探讨的问题.现对2007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儿二科住院的中重度脱水婴幼儿经桡动脉采血和股静脉采血的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新生儿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常需静脉采取血标本进行临床生化检查或细菌培养等,以便明确诊断,及时对因治疗。以往临床上普遍采用股静脉、颈外静脉及后囟门穿刺采血法,由于操作难度较大,拔针后针眼易出血,标本易溶血,一般不易连接输液器,且严重心肺疾病禁用颈外静脉穿刺法,有时因操作的反复失败而延误患儿的诊断和抢救,甚至因静脉穿刺时患儿体表的大面积暴露而受凉,发生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硬种症等疾患。自1991年以来,我们对550例新生儿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克服了上述缺点,成功率达98%(539/550)。采血完毕穿刺针头与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儿股静脉斜刺法采血的成功率。方法:新生儿股静脉采血采用斜刺法,观察成功率、采血标本的质量、所用时间及局部并发症。结果:斜刺法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采血法,所用时间及局部瘀斑显著低于传统采血法。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刺法采血具有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实行新生儿手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我们对89例新生儿采取手背静脉采取血液标本,成功率达98%,通过对新生儿采血数量及质量的研究探讨,在实行股静脉及头皮静脉穿刺基础上,对手背静脉进行采血的尝试,临床反馈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患儿痛苦小,更能有效的保护新生儿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次性注射器与真空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400例需采血的新生儿作比较,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实验组用真空采血针采血。比较一次性注射器与真空采血针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找出较好的采血法。结果: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6%,标本合格率为90.5%,真空采血针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3.5%,标本合格率为97%。结论真空采血针采血法是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断改进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方法,提高采血质量.方法:采用A、B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观察采血的一次成功率,血标本的合格率及采血时间.结果:两组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采用B组采血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采血的一次成功率,缩短采血的时间,提高血标本的合格率,减少新生儿足跟部损伤,提高采血质量,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股静脉穿刺用于新生儿血标本的采集。方法:总结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新生儿316例,分实验组股静脉40°左右斜角穿刺186例,对照组股静脉垂直穿刺130例,比较两种方法穿刺的成功率及对患儿组织器官的损伤。结果:沿腹股沟40°斜角进针比沿腹股沟垂直进针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对组织器官损伤小。结论:通过对316例新生儿的股静脉穿刺实践,体会到小儿股静脉穿刺是新生儿血标本采集的最佳部位,而40°斜角穿刺法易于操作,风险性小,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外周动脉采血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穿刺采血法,观察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一次成功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使用外周动脉采血较静脉穿刺采血更安全、可靠,且成功率高,新生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管理在新药Ⅰ期临床试验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时间段内,参与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血标本采集的受试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受试者纳入对照组(150例),采取临床护理管理的受试者纳入观察组(150例),对两组受试者的血标本溶血情况以及采血成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受试者血标本溶血率比对照组更低,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受试者血标本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比对照组的更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血标本采集中加强临床护理管理,能够提高采血成功率,提高血标本采集的质量,保证新药临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有效对策。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的1 000例采血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6~12月的500例采血新生儿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1~6月的500例采血新生儿为观察组。对照组中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管理基础上加行安全隐患自查模式。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筛查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标本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采血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P0.05)。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筛查制度、血涂片质量等方面上,科学应对可以增加血标本合格率和筛查率,提高新生儿家属对采血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静脉采血与头皮静脉采血对婴幼儿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患儿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股静脉采血,观察组行头皮静脉采血,比较两组采血效果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采血整体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采血时行头皮静脉采血的效果优于股静脉采血,可减轻患儿疼痛,提高采血的有效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简单、方便、一针成功率的采血方法。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采取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血标本,观察其采血的一针成功率、血标本合格率。结果: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这种改进的采血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采血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提高采血标本质量,缩短新生儿哭闹时间,局部血供恢复较快,减少新生儿损伤,提高工作质量,增加服务满意度,减少医患冲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进足跟血的采集方法,从而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中足跟血采集的一次性成功率和血标本的合格率,减少采血给新生儿带来的痛苦。方法:选取新生儿1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600例。A组采用定位斜刺采血法和单手挤压法采集血样,B组采用传统的直刺采血法和双手挤压法采集血样。比较两组采血一次性成功率、血标本的合格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A组采血一次性成功率达99%(594/600),B组采血一次性成功率达87.5%(525/600)。A组血标本采集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P值0.01);A组血标本合格率高于B组(P值0.01)。结论;应用定位斜刺采血法和单手挤压法采血,一次性成功率高、速度快、血标本合格率高、减轻新生儿痛苦,减少新生儿皮肤受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追踪和探索静脉血标本采集、运送、检验全过程对溶血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由质控小组按追踪地图对我院在2015年1-6月发生溶血的372例标本进行系统追踪访谈并分析。结果:导致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是扎止血带过紧或时间过长86例(23.1%)、反复穿刺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产生气泡67例(18.0%)、用力拍打血管57例(15.3%);通过实施对策后,2016年同期溶血率为15.2%,显著低于2015年的20.2%(P 0.01)。结论:多部门联动的系统追踪法更能发现导致静脉标本溶血的深层次问题,为减少标本溶血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经PICC导管采集血标本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PICC采集血标本结果的影响和并发症.方法 对36患者在置PICC的对侧肢体用普通法采血作为A组,在PICC未输液时采集的血标本为B组,在PICC输液时采集的血标本为C组.观察三组在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糖等指标上差异以及经PICC采血相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标本溶血、标本凝血、导管阻塞和静脉炎等.结果 三组在血常规、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经在标本溶血、标本凝血、导管阻塞和静脉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是临床上一种新采血办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实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术在小儿采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血液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小儿疾病诊断及预防保健工作 ,门诊采血处的小儿患者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小儿静脉穿刺比较困难 ,加之一次采集较多的血标本 ,成功率往往较低。为了探索成功率较高的采血方法 ,笔者于 1 998年 1月 1 999年 1 2月 ,对 4 80例 3岁以内的患儿采用了负压静脉穿刺及一般常规穿刺两种不同的静脉采血方法并进行对比观察 ,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统计上述时间 4 80例中 ,男 2 5 0例 ,女 2 30例 ,以早晨空腹 ,选择上肢肘正中静脉 ,颈外静脉穿刺。A组2 80例为负压采血 ,B组 2 0 0例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电解质的变化与窒息程度的关系。方法 轻度和重度窒息新生儿均在生后2 4h和 72h经股静脉穿刺采血 ,检测血清电解质钠、钾、氯、钙含量。结果 重度窒息儿 2 4h及 72h血钠、血氯均低于轻度窒息儿。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发生电解质变化以低钠低氯为主 ,重度窒息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静脉留置针为急危重症患者一次穿刺同时完成静脉采血和输液的可行性。方法将因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急诊入院的1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7例。对照组按常规根据医嘱先静脉采血,再行静脉输液;观察组根据医嘱采用静脉留置针一次穿刺同时完成静脉采血和输液。结果观察组完成操作时间(5.20±1.48)min,每个患者平均穿刺1.065次,发生溶血0例;对照组完成操作时间(7.60±2.90)min,每个患者平均穿刺2.214次,发生溶血7例。结论留置针末端接一次性采血针再接真空采血器进行静脉输液联合静脉采血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标本溶血发生率,同时也减少了再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