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15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孟安  魏铭 《中国针灸》1997,17(4):250-250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158例临床观察刘孟安,魏铭,寇惠英(山东省滨州医学院,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颈性眩晕是由干颈椎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我们近几年来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本病15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变,而致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椎骨、关节及周围韧带、肌肉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出现阵发性眩晕,头昏,头痛,  相似文献   

4.
张卫 《山西中医》2013,29(8):29-30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与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血塞通和舒血宁治疗,两组均连续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7%对照组为69.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优于一般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配合足部按摩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设对照组60例采用推拿治疗进行对照分析,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多由椎动脉形态发生改变,导致椎动脉走行发生弯曲,血流缓慢,而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常可因颈部的突然旋转而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视力减退、耳鸣、吞咽障碍及记忆力减退等。笔者近年来运用针刺推拿法治疗颈性眩晕75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75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根据典型症状、体征、X线摄片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并排除其他性质疾病引起的眩晕。其中,男30例,女45例,年龄23~56岁,病程短者为1个月,长者为6年;根据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将所属病例按中医学分型,其中肝阳上亢型29例,痰浊中阻型25例,气血虚弱型10例,肝肾亏虚型11例。2治疗方法2.1推拿法患者端坐位,双手下垂。医者站于其身后,先在颈肩部施以按揉、捏拿等轻柔手法,然后在枕下三角区用一指禅推法,手法的作用力应向内上方施术,时间5 m in左右。再以左肘置于患者颌下,右手托扶枕部,使患者头部转向左侧,当有固定感时,在牵引力下向左侧用力,此时可听到一声弹响,本法操作完左侧可再旋转右侧。2.2针刺法选用安迪牌40 mm毫针针刺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穴向对...  相似文献   

7.
石普斌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35-835
颈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自2005年3月至2009年6月,笔者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袁志荣 《河南中医》2007,27(12):51-52
颈性眩晕(CSA)是椎-基底动脉的颅外段受颈源性疾病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年轻化趋势[1]。2003~2005年我科运用针刺、推拿、西药三联疗法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58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临床确诊以症状体征为主,不拘于x-ray和多普勒的阳性表现。参照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推出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2]。①曾有卒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性阳;③x-ray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排除标准为:…  相似文献   

10.
针刺加推拿治疗颈性眩晕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加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针刺加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口服治疗;10d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d,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64.29%,总有效率96.43%,与对照组28.57%和60.7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加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颈复康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方案的稳定性。方法:将来自武汉市中医院80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针刺百会、四神聪、晕听区等为基础穴进行辨证加减取穴;对照组口服常规西药治疗2个疗程,撤药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较西药治疗更具有持久有效性。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肝肾阴虚型颈性眩晕的疗法。方法:治疗肝肾阴虚型颈性眩晕共计60例,针刺风池、百会、太冲、太溪、大椎、C3~C5颈夹脊穴加减为针刺治疗组30例,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1)。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5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方法的特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用于颈性眩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比较疗效,病例选择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0%,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联合养血清脑颗粒用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体针、头针与中药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百会、身柱、风池、C6夹脊、肩井、曲池,及头针晕听区,配合内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结果:显效21例,好转9例,2例临床控制,总有效率93%。结论:体针、头针和中药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缓解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效果。方法:将150例颈性眩晕症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根据体征和影像检查结果在病人颈项部、肩胛部确定2~3个治疗点做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颈椎牵引治疗,5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56例,占70%,显效21例,占26%,无效3例,占4%。对照组,治愈14例,占20%,显效37例,占53%,无效19例,占27%。与治疗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症相比传统针刺加牵引治疗疗效显著,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椎手法推拿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颈性眩晕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22%,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共同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部牵引配合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中医科患者5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颈部牵引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OV),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①ESOV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ESOV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11.028、5.825,P均<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3.606,P<0.01)。②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t值分别为3.356、13.245、3.650、7.443、9.912、3.113,P<0.05或P<0.01);对照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2.144、4.216、3.287、3.039、6.442,P<0.05或P<0.01)。治疗组全血黏度高切、中切,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3、4.414、6.031、5.180,P<0.05或 P<0.01)。结论颈部牵引及手法配合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颈性眩晕患者ESOV评分有影响,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也有相应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