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从络辨治"中风麻木后遗症所取得的进展。方法:通过对36例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运用中医"从络辨治"病机理论辨治取得进展情况进行总结。结果: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遵循中医"从络辨治"理论进行辨治,3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服用中药三剂麻木症状减轻,服用一疗程治愈21例,好转13例,服用第二疗程共治愈3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通过运用中医"从络辨治"理论进行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微观病机。出血性中风的病变部位在于脑络,"络脉失养"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毒损脑络"作为其发病的病机关键,其外围存在着络脉绌急、络血不行、络气郁滞、痰瘀阻络等系列实证及络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诸多虚证,实质是"络脉不通"。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治疗以"解毒通络"为根本大法,使气血通,络脉复,神机自用。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重视络病理论指导,发挥中医药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中风病发病后,虽经有效救治,但大多数患者会遗留神志不清、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肢体不遂等后遗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李智杰教授基于络病理论及现代研究,认为中风病本虚标实,病程缠绵,以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病程半年以上,气虚血亏,痰瘀阻络,络脉不通,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进入中风后遗症期。李智杰教授基于“久病入络”运用虫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总结其治疗经验,以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4.
"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常运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中风及其后遗症,并获得若干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搜集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3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显示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总有效率比较的合并RR(99%CI)分别为1.17(0.97,1.40)、1.26(1.02,1.55),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肢体功能康复评分、智能精神状态评分比较的WMD(99%CI)分别为-8.22(-10.66,-5.78)、10.68(3.38,17.98)、2.06(-2.98,7.10)、-0.19(-1.73,1.35)。结论:尚无充足证据显示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有效。  相似文献   

6.
受清代医家叶天士"久痛必入络,气血不行""久病必治络"等临床治疗思想的启迪,基于络病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虚络瘀的发病机制,从肾络与膀胱络论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证治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柳皓  胡浩 《中国中医急症》2021,(4):656-659,670
小续命汤历史悠久,化裁变化多样,是治疗中风的经典名方,在唐宋以前备受推崇,是"外风学说"下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但随着金元时期"内风学说"的兴起,其治疗地位判若云泥,甚至到了弃而不用的地步。随着近年来络病学说的发展和完善,诸多学者从络病角度出发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以"孙络-微血管"作为中风急性期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研究切入点,将络病作为中风急性期发病的病机关键,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基于络病理论对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急性期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后世医家重新审视其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从络病理论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从络病理论论治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对疼痛、手肿、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头针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头针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临床观察221005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针灸科潘小红221009徐州市中医院刘峰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范畴,我们选择经西医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84例,采取头针加刺络放血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0.
总结朴春丽教授治疗消渴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朴春丽教授从肝论治消渴病,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医"毒邪理论"提出"毒损肝络"致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是肝失疏泄,毒损肝络.糖尿病初期以实证为主,多处于"郁""热"阶段,多以木郁土壅,肝胃郁热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多采用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创制解毒...  相似文献   

11.
通络法是以络病学理论为指导,以"络以通为用"为治则,广泛应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症和外感重症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络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有偏气络病者、偏血络病者、气络-血络共患者,其治疗总以"驱邪通络"为治疗大法,多采用"透""泄"之法.六淫袭表,肺卫络郁,治以辛散通络、疏表透邪;温热疫邪,直中脏腑络脉,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相似文献   

12.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依止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为基,从吴地多"湿"邪的特点为源,据《临证指南医案》探讨苏州新"吴门医派"治疗痹证的"湿邪致病学说"。初识辨证痹病之虚实,治法之中,风易驱,寒可散,热能清,唯湿难除,唯虚难补。深深体悟到叶天士通络治痹之法,于学术多有建树,于传承者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理论。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从气虚血瘀说的理论、历代治疗中风的方荆及气虚血瘀与毒损脑络等方面了解缺血性中风病机理论。结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病机学说符合临床实际,气虚血瘀病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受。结论:中风气虚血瘀的病机学说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中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骨络"是向骨组织输送营养的通路,可以将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至骨腔,充髓以养骨.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中精气既虚,气无以行血,血行迟滞,瘀阻骨络,则气血失职,不能濡养筋骨.因此提出"肾虚络病,瘀阻骨络"为POP发病的核心病机.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络虚邪瘀"核心病机观,总结出慢性复杂性疾病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的高度一致性,并对其治则、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用药规律加以论述,探析其现代内涵机制,以期建立"络虚邪瘀"病机观特色辨证治疗体系,从而为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络病"密切相关,"虚""邪""瘀"三者多相互为证,其常见病因为络脉空虚、寒湿客络、湿毒壅络、痰瘀阻络4种。从"络"辨治类风湿关节炎,随疾病进展将其分为络脉空虚,寒湿入络证;肝肾亏虚,湿毒壅络证;气血亏虚,痰瘀阻络证。扶正祛邪为总体原则,温经通络、利湿清络、补气养络、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遗症属于络病范畴,通过络穴能调整全身络脉虚实,统治表里两经病,通络止痛,并可通过不同的配穴方法扩大治疗范围四个方面论述了络穴在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应用依据,进一步扩展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百病生于气,久病入络,气病和络病理论揭示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机制,“气络辨证”是中医慢性疾病分期诊疗的重要理论方法。糖尿病的发病和进展包括脾瘅期、消渴期、消渴络病期3个主要阶段,不同患病阶段气病类型各有不同,脾瘅期以气郁、气盛为主,消渴期以气耗为主,由于气耗络损,最终进展到消渴络病期。临床实践中以气络辨证指导的糖尿病分期治疗,始终把握“调气泄浊通络”基本治则,在消渴络病期还需结合微观辨证权衡使用“通荣并调”之法。基于气络辨证对糖尿病病机演变的认识,奠定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早期逆转、进展期截断和变证预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糖尿病的分期治疗提供了新的病证结合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所遗留下的不同程度的运动、感知觉、言语及认知障碍 ,对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为临床一大顽症。近 2年来 ,笔者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 42例 ,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诊断标准 :①发病多在 40岁以上 ;②病程在 0 .5年以上 ;③半身不遂或患侧肢体麻木无力 ;④言语不利或失语 ;⑤头颅CT示脑梗死 ,在我院老干部病区、神经内科病区及门诊随机选取患者 70例 ,随机分成 2组。其中治疗组42例 ,男 2 0例 ,女 2 2例 …  相似文献   

20.
络病理论已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指导儿科疾病的论述较少,对具体疾病从"络病"层面的发病机制、发展规律、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认识欠清晰。本文以各家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共识"为前提,通过阐述肺络病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关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将络病理论运用到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阐明病因病机,指导辨证论治,把握"治未病"方向。病机主要包括络气郁滞、络脉绌急、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治疗分急性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灵活应用"辛通""虫类""藤类""化痰""通补"药;"治未病"以预防"络息成积"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