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近2年来针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献,针灸治疗治法多样、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纵观文献,毫针、电针、芒针、温灸、针灸-康复结合使针灸治疗本病显示出其独特优势,并已经被证实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针灸、康复训练等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各有优势,且针灸与康复疗法之间有很好的互补性,研究表明针灸与康复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疗法优于其单一治疗方法,已逐渐成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向和临床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将针灸、康复训练等中西医疗法的优势有机综合应用是神经康复学的探索方向,也是现代多专业一体化治疗理念的有益探索,符合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综合治疗模式的政策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风所致后遗症已成威胁人类建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具有治急低、致残高的特点。本文归纳近10年针灸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以期充分发挥针灸疗效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脑中风后并发症,可以严重影响中风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延缓恢复过程,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中医药及针灸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风后抑郁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中风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往往有部分患者留有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蹇,口角歪斜等后遗症,1997~2000年我院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临床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缺血性中风又占了中风病例的很大部分.针灸疗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方法,临床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的报道很多,兹就近10 a来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8.
中风中经络治法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取督脉、足太阴经、手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中脏腑闭证治法启闭开窍.取督脉、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及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并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脱证治法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不计壮数,至脉证回复;后遗症治法疏通经络,矫偏舒筋,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患侧,也有病程较久者,先针健侧,后针患侧,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推拿治疗中风,以中经络及中脏腑的恢复期为主.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检索近十年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相关文献,从常规针灸治疗、特色针刺疗法以及针灸结合其他疗法三个方面阐述针灸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治疗现状,经分析对比,各种针法疗效显著且均优于相应对照组,同时,将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实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选穴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2014年6月中国知网中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的临床文献,将所选用腧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涉及56个穴位,9条经脉,所选穴位以体穴为主,多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是大冲(46次).结论 目前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较为混乱,应着重加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争取早日形成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针刺配合隔药饼灸夹脊、环跳、委中、昆仑等穴,对照组予针刺配合隔面饼灸相同的穴位.均1次/d,共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9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为(1.32±0.83),ODI评分为(13.18±7.73),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隔药饼灸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取穴规律。[方法]建立Excel数据库,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20年来发表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158篇,统计得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天枢、丰隆、中脘等,在所选用经脉中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为主;选用腧穴多集中在胸腹部,募穴、合穴、下合穴为使用频次最多的特定穴。[结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安全、有效,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积聚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积聚的特点从循经取穴上看多取任脉、肝肾、膀胱、脾胃经穴;从分部取穴上看多取腹部、下肢阴面相关经穴以及背部穴,并重视运用灸法。 相似文献
15.
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针灸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2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综合治疗组和单纯针刺对照组.针灸综合治疗组86例采用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电针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对针灸综合治疗组不同疗程及2组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针灸综合治疗组第一、二疗程的显效率分别为79.1%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综合治疗组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7.7%、93.0%,单纯针刺对照组分别为71.4%和48.5%.治疗组有效率、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合谷刺或齐刺、温针灸、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预防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参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针灸经典著作《针灸甲乙经》中的相关内容,从腧穴、疗法、针灸禁忌、学术价值四方面对已发表的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针灸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文献表明,武威汉代医简中既有与现在同名不同定位的"足三里",又有《黄帝内经》中未明确记载的"水泉"穴等,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选穴精准,配伍得当,针刺深度及顺序明确,针灸禁忌详细,首次将每一个穴位留针时间具体化,不仅突出了古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更体现了汉代河西地区针灸发展现状,丰富了汉代前后的针灸医学典籍,为武威汉代医简针灸医学的挖掘和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翠红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6):499-502
概念图(concept mapping)是用图表组织和表达知识的工具。文章结合实践介绍了概念图在针灸学经典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同时指出概念图有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协助诊断学习者认知水平、辅助评价学习者认知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针刺效应和艾灸效应3方面对针灸效应的红外热成像研究近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病位在脑,但和心、肝、脾、胃、肺、肾及目、耳等脏腑、器官的功能相关。血浊蒙蔽脑窍、髓海失养、经络痹阻是其病机。治疗上拟定益气健脾、理血化浊治本和镇静止眩、通络止痛治标的治法,运用近部选穴、远部选穴相结合的选穴原则,采取即刻降压、巩固疗效和自我按摩3个步骤,施治以针刺、刺血、拔罐和按摩4种治疗方法。方案在即刻降压,改善眩晕、头痛、头昏脑胀等症状和远期疗效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