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5 毫秒
1.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之加味,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半夏、黄苓、甘草、生姜、大枣、党参七味药组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归纳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柴胡药对的运用规律,同时收集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此药对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柴胡药对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和剂量运用的异同,分析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用药思想,进一步揭示它们在临床中应用中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经后世医家校正、整理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倡导六经辨证,创造性的总结出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临床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针灸学上,他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伤寒杂病论》的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药结合张仲景是一位针灸药并重的医家,他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三者并用其效果肯定要比单用一种方法要好,《伤寒杂病论…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份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附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两书重复用药76种。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种,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附方23首,实际为225首。两书重复方42首。原《伤寒杂病论》实际载方296首。经统计分析,其内容存在高度相关性。说明两书虽经多人整理编次,现存版本不同,但其内容仍是《伤寒杂病论》之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重新编次,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药89味;《金匮要略》载方205首,药155味[1,2]。仲景所博采或创制的方剂,组方严谨,疗效卓著,故后人尊张仲景为“医圣,”称其书为“方书之祖”。现就仲景方剂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伤寒杂病论》方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探索《伤寒杂病论》方在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临床运用规律、特点和优势。[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为主,辅以天津中医药大学过期期刊库手工检索,设置《伤寒杂病论》方方剂名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获取各方治疗的病症(证)谱,并根据ICD-10文件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规范病症(证)谱。通过对病症(证)谱的提取,采用Excel2010建立《美尼尔氏综合征个案信息采集表》《美尼尔氏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结果]《伤寒杂病论》方治在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临床研究文献中,泽泻汤有频次众多的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支持,且其中的中高级质量证据较多。在美尼尔氏综合征的个案研究方剂谱中,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泽泻汤、小柴胡汤等应用频次较多,且医案证据质量偏高。[结论]优势高频方可分为如下两类:1)以治痰饮标实为主的泽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2)以治脾胃虚弱兼木火内郁的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  相似文献   

9.
半夏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其中《伤寒论》所载方剂中使用18次,《金匮要略》方剂中应用36次。以《神农本草经》中半夏之功效为纲,分别探讨不同经方中半夏的功效与配伍,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经方的运用。如半夏主伤寒寒热、止汗,多配伍柴胡、黄芩,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为代表方;主心下坚、肠鸣,多配伍黄连、干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代表方;主下气,多配伍旋覆花、赭石、人参,以旋覆代赭汤、大半夏汤为代表方;主喉咽肿痛,多配伍苦酒、麦冬、人参,以苦酒汤、麦门冬汤为代表方;主胸张、咳逆,多配伍干姜、瓜蒌、黄连等,以小青龙汤、小陷胸汤为代表方;主头眩,多配伍生姜、茯苓,以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为代表方。《神农本草经》的中药理论阐述是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指导思想,而张仲景亦结合临床对《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功效应用加以拓展和发挥,并集中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之中,《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互参探讨半夏的性味与功用,以期拓展半夏其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采用吴茱萸汤论治的条文共有3处:一为阳明病"食谷欲呕",二为"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三为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排除与《伤寒论》中重复的条文,《金匮要略》中采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所载方剂被尊为"经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制的方剂,皆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其中,很多方剂名称相同而仅有大小之分,文章试从病机、主证、治法、方药、用量等方面阐述《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大、小"之别,并阐明张仲景此为的深意,深入体会张仲景辨证论治和组方用药思想,旨在提高临床思辨能力,开拓治疗思路,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试探“须臾”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从古汉语训诂、翻译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归纳、总结《伤寒论》中表示时间的专有词汇"须臾"在历史上各时期出现的不同的含义,对其使用规律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深入理解张仲景学术思想提供帮助,希望能对研究《伤寒论》中其它的虚词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经方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及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条文方剂数据库并整理归纳数据,应用SPSS19.0对药物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伤寒论》中涉及脾胃病条文为116条,脾胃病主症可归纳为痞满、腹痛、腹满、呕吐、下利、便秘,调治多采用和法与下法。所用61首方剂药味精简,以苦辛甘归脾经之品居多,常用药对中炙甘草与大枣频数最高。结论:《伤寒论》调治脾胃之病寒热并重、攻补同施、阴阳并调。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合方运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伤寒杂病论》所创合方的这一方剂变化的特殊形式及其运用。并对合方的源流,涵义,组方原则,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合方虽源于《内经》,但成形于《伤寒杂病论》。合方具有单方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疗效,如治疗面广,作用性强,产生新疗效,调整作用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伤寒论》中的喘的涵义、临床意义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剂型的制备与应用分析总结,进一步挖掘古人对中药制剂的应用方法,为中医医院的中药制剂提供借鉴。方法:认真阅读学习《伤寒论》,结合现代中药制剂学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仲景在剂型的应用上,把药物质地、药性功效与药物剂型密切、灵活的联系起来,使药物最大的发挥临床疗效。结论:《伤寒论》剂型制备灵活多变、简便易行,为中医医院的制剂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关于身体疼痛的记载散在于六经各篇中,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多有论述,文章在对原文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仲景辨治身体疼痛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