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泪小管断裂植入硬膜外麻醉管和双泪小管环形硅胶管后再行吻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58例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找到泪小管断端后,28例植入硬膜外麻醉管,30例植入双泪小管环行硅胶管,均放植3~6mo后拔管。结果:两者均复查6mo,泪小管断裂植入硬膜外麻醉管和双泪小管环行硅胶管均效果良好。结论:泪小管断裂植入硬膜外麻醉管和双泪小管环形硅胶管均效果良好,但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外伤性泪小管吻合术时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泪道环形置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3/2014-12收治的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采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并应用环形置管行泪小管吻合手术,术后2~3 mo拔出留置的环形管,随访3~12 mo的效果观察。结果:所有患者中47例治愈,3例好转,2例未愈,未愈患者再经泪道激光治疗治愈。结论:在显微镜下应用环形泪道置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且环形管留置期间不影响患者眼部外形和正常工作,减少了眼睑畸形的发生率,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orst泪道探针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在复杂性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9-03-01/2021-03-31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复杂性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68例68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36例36眼采用Worst泪道探针寻找泪小管断端并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治疗,B组患者32例32眼采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双路插管法吻合泪小管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成功率、寻找泪小管断端时间、手术时间、疼痛程度、术后眼部异物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B组(94%vs 38%),术中寻找泪小管断端成功率高于B组(100%vs 47%),寻找泪小管断端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B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B组(均P<0.05)。术后随访6mo~1a, A组患者术后眼部异物感评分、泪小点撕裂及形态变化发生率、溢泪程度均低于B组(均P<0.05)。结论:Worst泪道探针联合改良泪道穿线插管法治疗复杂性外伤性泪小管断裂能更精确找到泪小管断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及术后眼部异物感,提高...  相似文献   

4.
手术显微镜下联合表面麻醉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下使用表面麻醉行泪小管断端吻合的手术疗效。方法:新鲜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伤21例21眼,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端吻合术。结果:所选21例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8~12wk拔管,随访6~24mo,治愈19例(90%),好转2例(10%)。结论: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高,易于寻找断裂的断端,操作准确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下泪小管断裂37例(37眼)。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上泪点注水法寻找泪小管断端,以硬膜外导管为支撑物的方法吻合下泪小管断裂。保留插管2个月。结果手术中所有患者都能找到泪小管断端,35例拔管后泪道通畅,眼睑无畸形。2例手术失败。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上泪小管注水明显优于其他泪小管断端的查找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的105例(105眼)泪小管断裂,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缝合泪小管周围组织3针,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支撑物留置管腔中,3月后拔管。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治愈95例(90.48%),好转8例(7.62%),无效2例(1.90%)。常见并发症:轻度下眼睑外翻8例,泪点扩大或豁开5例。结论因手术显微镜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泪小管断裂的治愈率,减少了术后溢泪,避免Ⅱ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任艳竹  郭洋  杨胜家  高芬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399-2400
目的:评价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显微吻合手术的效果。方法:显微镜直视下寻找鼻侧泪小管断端,以硬膜外麻醉导管为支撑的吻合方法治疗泪小管断裂87例,置管2~3mo。拔管后随访3~24mo。结果:82例随访,68例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8例冲洗泪道通畅,有泪溢;6例通而不畅。结论:以硬膜外导管为支撑,显微镜直视下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泪小管断裂吻合置管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用直接发现法行泪小管断裂吻合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沿泪小管断端在复原伤口后找泪小管断离鼻侧断端,以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患者60例其中1例术后因置管部分脱出,自行还纳时致泪小点及远端泪小管豁开,经手术修复治愈,1例拔管后随访泪道不通畅,其余均痊愈。结论:显微镜下直接发现法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较高,且行吻合修复术后恢复泪道排泪功能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行环形置管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8例(18只眼)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寻找断端进行环形置管吻合术.结果 18例(18只眼)成功实施环形置管吻合术,术后3个月拔除留置的硅胶管,15例泪道冲洗通畅无泪溢,占83.33%;3例冲洗通而不畅,无明显或轻度泪溢,占16.67%.结论 对外伤性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行环形置管吻合术,同时恢复了上下泪小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效果良好,方法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的治疗方法。 方法:采用眼睑前叶切开法,在显微镜下寻找泪小管断端后,置入硅胶软管,吻合泪小管断端,3mo后拔管。 结果:患者84例84眼都能在显微镜下成功找到泪小管断端,痊愈62例(73.8%),好转17例(20.2%),无效5例(6.0%)。 结论:采用眼睑前叶切开法,置入硅胶软管,是治疗陈旧性泪小管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海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723-1725
目的:探讨下泪小管断裂伤术中泪小管鼻侧断端的简单有效的寻找方法及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的疗效评价。

方法:下泪小管断裂伤患者55例55眼采用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或自上泪小点注入生理盐水必要时注射玻璃酸钠的方法寻找断裂的下泪小管的鼻侧断端。以0.8mm外径空心硅胶软管作为支撑物吻合泪小管周围组织2~3针,硅胶软管留置2~3mo。术后随访6~24mo。

结果:下泪小管断裂患者55例55眼均吻合成功。其中治愈49例(89.1%),好转5例(9.1%),无效1例(1.8%)。

结论:该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泪小管断裂吻合方法,适合在有显微手术条件的医院采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泪小管断裂原因,探讨提高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成功率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 泪小管断裂患者78例78眼,均Ⅰ期显微镜下经硬膜外导管支撑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吻合,术后3mo拔管,随访至1a,下泪小管均通畅。结论: 泪小管断裂绝大部分为钝挫撕裂伤。显微镜下Ⅰ期吻合是首选和必须的方法,鼻侧断端的寻找、硬膜外导管的确切植入、内眦的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假泪点同样可以引流泪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在治疗眼睑裂伤伴泪小管断裂伤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4-01/2016-01期间我院收治的外伤原因导致的眼睑裂伤伴泪小管断裂伤45例。在泪小管吻合及眼睑裂伤缝合术中,分别采取单路置入腰麻管对位皮肤缝合或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发生眼睑内外翻、泪小点外翻、眼睑瘢痕、吻合口二次裂开等并发症的机会。
  结果:选择单路置入腰麻管对位皮肤缝合术的患者22例中21例拔管后行泪道冲洗结果通畅,吻合成功。1例吻合失败。其中20例不同程度出现并发症并对外观影响较大。选择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患者23例中,23例拔管后行泪道冲洗结果通畅或基本通畅,均吻合成功。其中2例出现眼睑轻度内翻,泪小点内翻。眼睑严重畸形及创口再次撕裂均未出现,瘢痕挛缩不明显。两者吻合成功率方面比较,利用 Fisher 确切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889)。两者出现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2,P<0.05)。
  结论:双路环形置入硅胶管联合“Z”字皮瓣修复术治疗眼睑裂伤合并泪小管断裂,在有效地保证泪小管吻合成功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眼部外观,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泪小管断裂吻合术的手术方法。方法泪小管断裂32例,根据受伤的位置及泪阜的位置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进行插管,吻合。结果所有病例均能较顺利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并进行插管吻合术。术后需带管2月。32例中有26例愈合良好,泪道通畅;3例通而不畅;另3例则完全不通。总有效率达87.88%。结论快速准确的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是整个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鼻侧断端的寻找方法及吻合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对门诊收治的21例(21只眼)上、下泪小管同时断裂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断端处滴水,嘱患者捏鼻用力憋气,通过发现鼻侧断端有气泡冒出从而寻找到泪小管断端处,用6号猪尾巴探针导入软性医用硅胶管做为泪道支撑物,同时吻合上、下泪小管,硅胶管留置3个月。结果 21例(21只眼)全部找到断端吻合,术后3个月取出留置硅胶管,18例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占85.71%;3例轻度溢泪,泪道冲洗通,占14.29%。结论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嘱患者捏鼻用力憋气,通过发现鼻侧断端有气泡冒出从而寻找到泪小管断端,以软性硅胶管做为泪道支撑物,同时吻合上、下泪小管的方法操作方便,效果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RS泪道引流管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08/2021-08我院泪小管断裂患者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34眼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3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mo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后眼睑肿胀消退时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患者术后3mo(94% vs 87%)和术后6mo总有效率(91% vs 83%)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手术时间、术后眼睑肿胀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均P<0.001); RS泪道引流管置入术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环形硅胶管置入术组(12% vs 33%,P=0.037)。

结论:RS泪道引流管和环形硅胶管置入术治疗泪小管断裂均能获得良好疗效,但RS泪道引流管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鼻内窥镜下RS置管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09/2018-03收治的泪小管断裂患者52例5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RS管组32例32眼,环形泪道置管组20例20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鼻出血、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RS管组术中无鼻出血发生,环形泪道置管组鼻黏膜出血15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管组治愈26眼,好转3眼,无效3眼,治疗有效率为91%; 环形泪道置管组治愈15眼,好转3眼,无效2眼,治疗有效率为9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术后2wk~2mo,RS管组脱管2眼,有1眼在留置未满2wk时从泪小点脱出,给予再次吻合; 另有1眼在术后1~2mo内从泪点抽出,未再次手术,随访时泪道冲洗好转。环形泪道置管组脱管3眼,未再次手术,在以后的随访过程中泪道冲洗好转。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

结论: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RS管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并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组织相容性好、不影响患者外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患者46例48眼,全部先有流泪、脓性分泌物病史,直至泪囊区出现硬结,红肿,甚至皮肤溃破,经泪道冲洗检查确诊,行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术后随访3a,定期冲洗泪道,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无流泪、脓性分泌物46眼(96%),泪囊区红肿消失,冲洗泪道通畅。2眼仍有流泪,无脓性分泌物,泪囊区红肿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100%。结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联合硅胶管植入术一次性解决了鼻泪管泪总管同时阻塞的问题,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总管阻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因颞侧眼睑挫伤牵拉间接引起泪小管断裂,表现为泪小管撕裂伤病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2004年1月到2010年1月诊治的颞侧皮肤挫伤致泪小管撕裂伤患者93例(93眼),对其致伤原因、损伤特点、泪小管鼻侧断端查找方法、手术方法、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对数据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93例患者泪小管撕裂均为车祸、拳击、坠地等钝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眼睑所致,其内眦部眼睑撕裂伤VI较长,创面组织结构紊乱,泪小管鼻侧断端常位于内眦角内后方深部组织内,并靠近泪总管,术中除2例因断端组织严重紊乱,放弃行泪小管吻合术外,其余91例经直视下或经泪总管均查找到鼻侧断端;89例行一期泪小管吻合术,2例陈旧性病例行二期泪小管泪囊吻合术。该91眼均放置泪道支撑管,于术后3-6个月拔除支撑管。拔管后随访病例85例,77例(91%)泪道通畅,6例(7%)狭窄,2例阻塞。少数病例出现支撑管脱落、泪点轻度外翻、泪小管裂开等并发症。结论泪小管撕裂伤为颞侧眼睑挫伤从水平方向牵拉致泪小管断裂的特殊类型,了解泪小管鼻侧断端靠近泪总管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术中查找。放置泪道支撑物的吻合术为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撕裂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