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丸(XN-pill)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制作CIS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以消栓再造丸为对照药物,分组观察模型动物的血清IgG型抗心磷脂抗体(ACA-IgG)含量在醒脑丸大、中、小不同剂量和对照药物作用下的不同变化,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醒脑丸能够降低模型动物的血清ACA-IgG含量,不同剂量组间以中剂量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醒脑丸是治疗CIS的有效方剂,通过降低血清ACA-IgG含量,作用于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降低凝血酶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防治血栓形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景芪扶正通络汤在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4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景芪扶正通络汤.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以及SOD...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5):151-154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1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中风防治灵1号(中药组)、阿司匹林组(西药组)和中风防治灵1号+阿司匹林(联合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临床有效率、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炎症相关因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期间脱落9例。联合组总有效率96.6%(57/59),高于中药组的87.7%(50/57)和西药组的85.5%(47/55);联合组患者NFDS、MMSE和SIS评分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明显改善;联合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组(1.8%,1/57)联合组(6.8%,4/59)西药组(18.2%,10/55);血常规和尿常规异常指标发生率比较:中药组(5.3%,3/57)联合组(10.2%,6/59)西药组(27.3%,15/55)。结论:中风防治灵1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安全有效,中风防治灵1号联合阿司匹林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安滴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脑安滴丸和脑安胶囊.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在改善上肢瘫、下肢瘫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在中医证候方面,改善半身不遂症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安滴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综合评价中风复元方的临床疗效。结果:临床验证,采用中风复元方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为96.67%,基础治疗组及血塞通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76.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方面中风复元方组总有效率为90%,基础治疗组及血塞通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67%、66.6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风复元方组在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方面及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基础治疗组和血塞通组(P<0.05)。结论:中风复元方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亚林  廖琳 《中医药通报》2006,5(1):56-61, 1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亚低温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将40只W istar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2只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亚低温组、补阳还五汤组和联合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补阳还五汤组立即给予补阳还五汤的注射剂腹腔注射,10m l/kg剂量腹腔注射,12小时后重复注射一次;模型组按同样方法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亚低温组给予亚低温保护,持续24小时;联合治疗组腹腔注射补阳还五汤的注射液并给予亚低温保护24小时。然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后处死动物以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结果:亚低温组、补阳还五汤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模型组(P<0.05),但这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小于模型组(P<0.05),联合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于亚低温组或补阳还五汤组(P<0.05)。结论:各治疗组均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神经功能及脑梗死体积,尤其是联合治疗组在缩小脑梗死体积上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7.
吴勤烽  徐利芬 《新中医》2020,52(9):52-55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对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痰热内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辛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依达拉奉注射液,并给予防治感染,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及控制血压等综合处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评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痰热内闭证评分,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痰热内闭证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痰热内闭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组血清Hcy、IL-6、TNF-α和hs-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观察组4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14 d,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7 d、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在现代医学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损伤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80%。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笔者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早期即予补肾醒脑针法干预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现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内外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诱导分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水瘀毒邪、害络损髓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抑制NSC诱导分化的关键性病理因素。肝肾精血之盛衰与缺血性中风后NSC的诱导分化有密切相关。主张以中医药干预内源性NSC诱导分化为切入点,发挥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治疗优势,探索出一条应用中医药进行神经功能重建的全新治疗策略。渴望为揭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深层次的作用机制,研制和开发新药开辟全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培元通脑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效果,并从改善微循环、抗炎和神经保护方面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31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进行康复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1;和辛伐他汀片,10 mg·d-1;并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仪,30 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30次。观察组西医治疗及康复理疗措施同对照组,并加服培元通脑胶囊,3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平衡能力量表(BBA),运动能力量表(FMA)和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液沉降率(ESR)]。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8,12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DL,BBA,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IL-6,TNF-α,Hcy和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FIB和ESR)均低于对照组(P0.01);经秩和检验,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元通脑胶囊可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肝肾不足,风痰瘀阻证)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具有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血液流变和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可增加常规西医康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5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中药复方制剂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以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中药治疗组与30例西药对照组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57%,病死率为12.5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67%,病死率为40.00%。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出血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肌痉挛的疗效以及对血清甘氨酸(Gly)和γ-胺基丁酸(GAB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89例,参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两组患者行常规对症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45例内服通圣方,1剂/d,2次/d;中药药蜡膏饼外敷于相应穴位,用红外线理疗机加热模拟灸法,l h/次,1次/d。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评分,巴塞尔(Barthel,BI)指数分,步行能力及中医(TCM)症状评分;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反应情况;检测两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SI,Ashworth,步行能力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ly和GAB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圣方内服联合中药泥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肌痉挛疗效确切,上调血清Gly和GABA水平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2016年2月一2019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针灸治疗,失语穴取风池、廉泉等;腰部无力穴取肾俞、足三里;上肢偏瘫穴取外关、合谷、曲池等;下肢偏瘫者穴取绝骨、环跳、阴陵泉、昆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栓胶囊对缺血性中风(CIS)气虚血瘀型患者疗效和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消栓胶囊对CIS的作用机制.方法:80例CIS气虚血瘀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消栓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消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消栓(肠溶)胶囊0.4g/次,3次·d-1,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检测血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流变学、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消栓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消栓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消栓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消栓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CIS患者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络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榆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36例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加用自拟益气活络汤内服,2组均连续用药4周。对比2组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监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及血清因子一氧化氮(NO)、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对照组77.9%(χ2=5.862,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4.62±1.23)分与对照组(8.77±2.04)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F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NO水平显著升高,MMP-9、Hs-CRP水平则显著下降,其水平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络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肯定,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以增加脑血液灌注及调控NO、MMP-9、Hs-CRP等因子水平以保护神经元有一定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化瘀丸辅助治疗对急性期脑梗死(ACI)气虚血瘀证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抗氧化、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研究期间对照组脱落、失访3例,剔除2例,完成65例;观察脱落、失访1例,剔除4例,完成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口服消栓通络片,6片/次,3次/d;观察组口服化瘀丸,5 g/次,2次/d;两组疗程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FMA),气虚血瘀证评分;进行治疗后致残/病死情况和安全性评价;检测治疗前后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G),纤维蛋白原(FIB),P选择素(CD62 p),D-二聚体(D-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PLO),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2. 131,P0. 05);观察组在治疗后2周和4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FIM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 01),气虚血瘀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NO,PLO和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01),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Hcy,Cys-C,hs-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01);治疗后观察组BV,PV,PAG,FIB,CD62 p和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服化瘀丸治疗ACI气虚血瘀证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病残程度,并可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减轻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减轻了氧化应激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的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提供有效治法。方法:将112例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解郁方加减,治疗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5-羟色胺(5-HT)、皮质醇]、不良反应等。结果:①治疗组完全缓解率51.7%,部分缓解率28.5%,总缓解率94.6%;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3.2%,部分缓解率33.9%,总缓解率82.1%,两组在缓解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HAMD、PSQI、NIHSS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5-HT、皮质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解郁方加减联合盐酸帕罗西汀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痰瘀阻脑证)有确切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皮质醇)、升高5-HT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属痰证、血瘀证者与缺血预处理的关系,以及对缺血性卒中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79例)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情况调研;记录发病时中医辨证分型、颅内血流情况(TCD);以3月后的BI(barthal index)评估预后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证类分布情况,血瘀证109例,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辨证属痰证与血瘀证的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既往发生过TIA者,左大脑中动脉、左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均低于既往无TIA者(P〈0.05)。预后方面,既往发作过TIA的患者,痰证、血瘀证预后无统计学意义;既往无TIA发作者,痰证、血瘀证预后也无明显差异。但既往曾发生过TIA者预后(35.7%)好于无TIA者(23.8%)。结论既往无TIA者,起病后症状较重,中医辨证以痰证为主,而既往TIA发作者,血瘀证居多,提示介于缺血预适应与卒中发生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血瘀状态,而痰证与血瘀证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气健脑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S-100B蛋白(S-100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按住院前后顺序分为针灸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针灸组采用针刺治疗,3次/周;观察组在针灸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补气健脑通络汤,1剂/d,常规早晚水煎内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Brunstrom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对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FMMS),日常生活活动(BI)指数,平衡能力(BBS)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针灸组为68.75%,观察组优于针灸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FMMS评分明显高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BI和BBS评分显著高于针灸组(P0.01),步行能力评分明显低于针灸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B和Hcy水平低于针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内科和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补气健脑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恢复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同时降低了患者血清S-100B和Hcy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