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辞海》《辞源》《说文解字注》等文字工具书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注解,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原文、文字学涵义、中医学涵义、临床意义等方面对心之变动——忧进行具体详明的分析。认为心之变动——忧是心经异常变动的表现,表现为言语失常或心气上逆所致的打嗝、呃逆等症状。掌握心之变动——忧的确切涵义,对于五行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5.
通过阅读、整理和分析《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的相关论述,肯定了心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心"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对于理解、分析和应用《黄帝内经》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既可代表有形的脏器,又可代表无形的情绪、认知、思维等。心为君主之官,除了其主血脉和主神明的作用之外,心对感伤外邪、感官功能和心身疾病都具有影响作用。基于"心"的不同含义,养心方法亦有不同。宗气入心,保证心脏搏动和射血功能正常;脾胃化生气血,保证人体气血充足以濡养心脏;五味养心,通过五味的收敛、缓急等特性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最后通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约束自身德行,从而达到精神和心理双重平和的理想状态。此四点为《黄帝内经》所述的养心之法。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对养生有着精辟的论述。其养生思想不断被后世医家实践和完善,直至今天,仍有效而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霍磊  魏玲  梁媛 《中医学报》2016,(5):682-685
情志相胜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的方法。情志相胜疗法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其理论机制目前有"五行相胜说""阴阳互制说""缓急相对说""气机互调说"4种观点。其中五行相胜为其立论基础,阴阳互制、缓急相对作为补充,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属于气机互调。临床中常见多种情志同时致病,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个脏器,即所谓"五志互病"之说。治疗宜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因此临床治疗不仅仅是单纯的五行相胜、阴阳互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情志相胜疗法。  相似文献   

8.
9.
《灵兰秘典论》与心配土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两种五行配五脏,即心土、脾木、肺火、肝金、肾水,还有一种是心火、肝木、肺金、脾土、肾水之说。经考证认为,《灵兰秘典论》的心配土说很隐晦,表面上毫不带五行气息,故得以保留在《素问》中,否则早被心配火说修正了。  相似文献   

10.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部于表"之说首见于《黄帝内经》,一方面指心气布达于体表,另一方面亦指心主宰皮毛肌腠等体表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支配人体视听言动等外在活动。心为阳脏,其气象火,有向外运动之趋势;心主血脉,滋养脏腑百骸及皮表;心藏神任物,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与表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因此治疗皮肤病时,可予"泻心火""调心神""行心血"之法,治疗心系疾患时,亦可配合辛温解表之品以行散寒通阳之功。此外,《黄帝内经》亦有"肺主皮毛"理论以及后世引申之"太阳主表"理论,这3种主表理论在理论基础与认识角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各自有其适用范围,需细察详审以用之。  相似文献   

12.
路漫漫  谷峰 《中医学报》2020,35(6):1192-1195
《黄帝内经》最先把五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并结合五行理论,将五音纳入了其特有的五行系统。《黄帝内经》对五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音与五脏对应、五音与运气规律对应以及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三个方面。五音与五脏对应:《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五脏相音"一词,通过辨别五音的长短、大小、清浊的变化,推测五脏的生理状况以及病理异常情况,进而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养生。五音与运气规律:角、徵、宫、商、羽五音可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运,根据五音中每一音的太、少,描述推定五运的太过或不及,阐释天地阴阳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在五行分类的基础上,借助五音中每一音在原音基础上的高低将人的体质细分为25种。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心典》是清代著名医家尤怡为探讨诠释《金匮要略》而作。其注释尤具特色,识证准确,析方精辟,行文快言捷语,常能深入浅出,时有点睛之妙,使艰涩难懂之文变得简明易读。其释证析方,常两相比较,辨其异同,抓住本质,使读者易于把握条文之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小儿多动症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但因其症状表现多样,且常以精神、神志异常为主,导致辨证较为困难。文章从“象”的角度入手,以《黄帝内经》核心观念探究小儿多动症的临床诊疗。认为当从物象与气象两方面对小儿多动症之“象”进行考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活动量过多、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较差等几方面。将小儿多动症的核心病机总结为“风象、火象有余,土象、水象不足”,认为活动过多、情绪不稳为风、火有余之象;注意力差、精力分散为土、水不足之象;理解力差、沟通不利属心难“任物”之象。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为小儿多动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同构式"思维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中有广泛体现。该思维所支撑的抽象理论,阐释范畴间近似性而非确切性的关联,侧重描述一种结构上的相似逻辑。以《内经》中论及的人体各个部位之间具有相似逻辑构造、形成自相"同构"关系的理论为例,可解读这一思维的特征及应用意义。在中医学的人体构造学说中,这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相同构式的认知,人体的脏与腑,五脏与形体、经脉、五官等范畴存在逻辑相似。这种关联以五行的抽象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每一要素可根据自己所在类别的典型特质进行探究,进而发掘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在诊断治疗上发挥意义。范畴之间的同构对应方式不止一种,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可并行参考。而一些非典型要素也需要独立分析和修正,才能保障这种思维不至狭隘。  相似文献   

16.
《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所撰写。窦材擅长针灸疗法,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临症时指出针灸治病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配合灸法的诊疗思路,可谓是一部灸法专著。通过分析《扁鹊心书》的学术思想,对现代灸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中医学上,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其成书是与当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乏"整体""运动""辨证"等哲学观点,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气"等中医理论学说中,到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黄帝内经》把养生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防重于治。《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养生不是一时,养生应贯穿从出生到老年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应分胎儿养生、小儿养生、青壮年养生及中老年养生等,从而分别研究其养生之道,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  相似文献   

19.
《食医心鉴》由唐代成都医学博士昝殷撰于公元9世纪,其内容包括多篇食治医论与众多食疗方,对后世食治、本草、方剂及临床各科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①继承《千金要方·食治》的理论,指出多种病证使用食物治疗的优势,促进了食治理论的发展与食疗方的普及.②记载了部分药食的性味功效、服用方法,多以常见米谷及肉类食物为主,亦包括外来药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五运六气理论为依据,探讨天地运行规律,研究其对运气理论的重要意义。[方法]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天地运行规律及其运气理论内涵。[结果]五运六气理论认为,天地之气是运动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五运分大运和小运,大运是岁运,以木火土金水之序,5年一个循环,以太过、不及10年为一个周期,六气在一年之中分六步,循环往复。天气左行,地气右行,环周而不息。五运六气的运动形式有气交运动、岁运升降、司天在泉升降、迁正、退位、刚柔运动、当位不当位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正常与失常,影响自然界气候和人体发病。[结论]五运六气理论揭示了天地运行所产生的自然气候和气象规律,五运六气的规律运动有常有变,会对自然气候和人体生命和发病产生影响,这正是《内经》运气理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