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炎性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颈椎病模型大鼠治疗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降低颈椎间盘内IL-1βmRNA、iNOSmRNA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有效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mRNA、iNOS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复制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经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法检测颈椎间盘相关炎症因子,以探讨"四天穴"针法对颈椎病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关键环节(包括炎性因子、疼痛、缺血缺氧、自由基释放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的经典造模方法,重复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经3个月诱导,该模型大鼠出现颈椎间盘退变,制成颈椎病模型。60只大鼠共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夹脊穴针刺组、四天穴针刺组),15只/组,经针刺干预后,于1、2、4周3个时间点,每次每组处死5只大鼠,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观察对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中环氧合酶(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分子生物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对椎间盘中IL-1βmRNA及i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四天穴针刺组与夹脊穴针刺组均可降低模型大鼠颈椎间盘内IL-1β、COX-2、iNOS的蛋白表达,降低IL-1βmRNA、iNOS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四天穴针刺组及夹脊穴针刺组在1、2、4周3个时间相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天穴针刺组间比较,在1、2、4周3个时间相中,4周组均极显著低于1周组(P<0.01);两针刺组间比较,部分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四天穴"针法对颈椎病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炎性因子表达、根性痛、缺血缺氧、自由基损伤等关键环节均有干预作用。[结论] "四天穴"针法能够减缓颈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其作用机制与减少或抑制椎间盘退变后外周炎症病理网络链中关键环节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腰止痛药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用颈腰止痛药加针灸、根痛平加针灸治疗,疗程均为2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组间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疼痛记分及握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腰止痛药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初步探寻刺络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运用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的方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57例,在以疼痛评级指数(VAS)评价疗效的同时,运用激光散斑血流仪观察两组患者大椎、肩井(患侧)血流灌注量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两穴血流灌注量在干预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刺络疗法组比针刺夹脊穴组升高幅度大(P<0.05)。[结论] 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都能够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其中刺络疗法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加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针刺主穴选取颈夹脊3~7穴、风池、后溪。推拿采用颈项部理筋、端提旋扳法。[结果]治愈77例(77%),好转20例(20%),未愈3例(3%)。总有效率为97%。[结论]针刺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颈椎病的复发阶段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的95例患者分为试验组(整脊疗法组)和对照组(理筋手法组),疗程20 d,治疗后1、2、3个月后进行随访,以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为观察指标,观察每组各阶段治疗前后和组间客观指标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有效病例纳入复发评价,经统计学分析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与NPQ呈较强相关性。[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能是导致青少年颈椎病反复发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心冲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二级),参照胡婉英等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衰动物模型,并根据实验要求加以改良。以卡托普利和生脉饮为对照药,并设立心衰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水平。[结论]强心冲剂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盘高度,提出颈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的3种状态。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颈椎病患者,测量侧位X线片上C2~7椎间盘高度。根据Pfirrmann评分将患者分为3组:解剖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Ⅰ~Ⅱ级)、自然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Ⅲ级)和病理高度组(Pfirrmann评分Ⅳ~Ⅴ级),比较分析3组椎间盘高度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19.6)岁,男性57例,女性39例;59例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25例为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为混合型颈椎病。解剖高度组椎间盘平均高度为(7.7±1.2)mm,自然高度组为(7.1±0.9)mm,病理高度组为(5.9±1.0)mm,3组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3~4、C4~5、C5~6、C6~7椎间盘解剖高度和自然高度、自然高度和病理高度的cut-off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5 mm(0.62,0.65)、6.95 mm(0.63,1.00),7.75 mm(0.49,0.85)、6.10 mm(0.89,0.43),7.75 mm(0.59,0.77)、6.95 mm(0.66,0.91)和7.85 mm(0.61,0.89)、5.95 mm(0.86,0.73)。结论 颈椎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高度有解剖高度、自然高度(退变高度)和病理高度3种状态。颈椎病前路手术时应关注术前椎间盘高度,撑开至自然高度为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配合牵引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1.1%,总有效率为 97.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18.3%,总有效率为78.3%,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患者中疗程与疗效比较显示,治疗组1个疗程和2个疗程内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能明显的缩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药灸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颈椎病是指以颈椎间盘退变为基础,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周围软组织和血管神经,并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者。它包含3个内容:颈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累及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颈椎病的分类:以往存在多种颈椎病的分类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诊断和治疗颈椎病,但目前这些分类尚存在一些争议。如简易分型法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食道压迫型、混合型。尚有分为神经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诊断相符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如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结果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者约占82%、椎体缘骨质增生改变者约占74%、椎间孔形态改变者约占69%、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占51%、韧带钙化者约占36%、退行性滑脱者约占27%、椎管狭窄者约占9%。结论 X线平片目前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5例(29个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颈椎间盘切除术(PCD)。结果:优12例,良10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96%,优良率88%。提示:PCD可作为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早期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观察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与颈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MRI)用于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门诊及收治的9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研究对象均进行肌电图和颈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率,比较两种检查方法测得患者神经累及节段数量以及对两组检查方法的受累及节段定位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1) EMG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阳性率为98.91%(91/92),颈椎MRI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阳性率为95.65%(90/92),诊断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 颈椎MRI检查累及3个及以上神经节段数高于EMG检查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颈椎MRI累及的颈4-5间盘者、累积的颈7-胸1间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EMG检查相应的C5、C7神经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EMG检查法有更高的定位准确度。结论:肌电图与颈椎MRI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均有较高的诊断率,但肌电图检查法的定位神经根位置范围更小,精确度更高。总之,肌电图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综合分期法和整复手法对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肌电作用和量表评价。[方法] 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综合分期疗法治疗组、传统推拿手法组(以整复手法为主)和西医非手术常规治疗组3组,对以上患者治疗前和急性期后进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肌电和腰痛量表评估。[结果] 治疗后各组肌电和腰痛评估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1),其中以综合分期疗法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传统推拿手法组改善作用最差(P<0.01,P<0.05),肌电和腰痛量表评分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综合分期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神经肌电和腰痛量表评分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整复手法不适宜在急性期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退变颈椎间盘组织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正常和退变模型大鼠颈椎间盘的基因表达谱 ,分析大鼠颈椎间盘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 方法 :建立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 ,从造模后 5个月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颈椎间盘中抽提 m RNA ,经逆转录分别用 cy3、cy5荧光标记 ,获得两组动物椎间盘 c DNA的探针 ,再与 5 12 c DNA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 ,结果由激光扫描仪扫描并用软件进行图像分析、标准化处理、ratio值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 18条表达有差异的基因 ,11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下降 (ratio<0 .4 ) ,其中细胞信号转导类有 4条 ;7条基因表达量明显上升 (ratio>2 .5 )。这些基因在颈椎间盘退变的表达模式与其他的报道类似。 结论 :退变大鼠椎间盘基因表达的调节发生变化 ,细胞内外的信号转导参与了椎间盘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重型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结果:13例病例均在术后3个月~16个月进行随访,平均11个爿,优8例,良4例,可1例,2例出现并发症如喉上神经和(或)喉返神经症状等,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手术后4个月出现相邻节段的后突畸形、椎间盘退变突出压迫脊髓。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综合疗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9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牵引配合手法及中药热敷目的综合疗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目的疗效.[方法] 对临床99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病人采用牵引、手法及中药热敷综合治疗,并设观察组采用手法配合中药热敷疗法治疗83例患者进行对照,于1个疗程(15 d)后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有效率为78.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相似文献   

18.
计朝飞  齐大鹏  王英 《安徽医学》2023,44(12):1432-1435
目的 探讨神经根鞘囊肿在连续颈椎MRI检查中的发病率和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二院南区2021~2022年1 237例行颈椎MRI检查者中被诊断为神经根鞘囊肿(NRSC)的51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NRSC的总发病率及男女发病率差异;计算单发与多发患者构成比、多发患者中病灶对称与不对称分布的构成比;计算病灶在左右侧、颈胸段椎间隙中的分布构成比及其差异;对NRSC患者的C3/4~T2/3椎间盘退变程度按改良Pfirrmann分级进行评分,分析患者病灶数量与年龄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本院区颈椎MRI检查者中,NRSC发病率为4.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患者中,单发与多发构成比之间差异不显著(P=0.327);多发病例中,对称发生的病灶构成比(66.7%)与不对称者(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左右侧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3),在C6/7(28.8%)、C7/T1(31.4%)、T1/2(26.3%)椎间隙的构成比高于其它椎间隙。患者的病灶数量与年龄、颈椎间盘退变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