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天性青光眼是一种少见的、每12500个活婴中有一个罹患(1/12500)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发生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先天性青光眼是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可以按发病年龄来分类。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发生年龄不到3月时,其中90%是双侧性的。幸而,先天性青光眼并不总是与早熟和其他先天异常相关。一旦已经怀疑是先天性青光眼,即应对患婴进行检查。如果不到3个月的婴儿发生青光眼,则角膜对眼压的升高是非常敏感的,角膜的透明度和横径没有改变。角膜直径、眼压水平、C/D 比两两之间有定量关系。本文还介绍了较新的测量角膜直径的技术。本文也论证了角膜直径与用超声波测量的眼轴长度的关系,表明角膜直径的敏感度要大于眼轴长度的敏感度。一月以上的婴儿要在全麻下检查以便准确测量角膜直径、C/D 比、眼压和房角表现。各种全麻技术一般都会影响眼压水平。本文介绍了较新的、不影响眼压的全麻技术。治疗:虽然药物治疗,特别是噻吗心胺有些奏效,但是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的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本文指出噻吗心胺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房角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已被广为采纳。但是,当房角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都不能控制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时,也要试行采取其他改良泄液线的术式。本文将描述这些改良术式。85%以上的原发性婴儿型青光眼的眼压均能控制在低于25mm Hg。然而,视觉预后依然是与发生青光眼时眼功能与术后弱视处理有关。视觉预后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重。有幸,本病的遗传方式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提供遗传咨询。既然有关青光眼的处理与治疗已有很多进展,那么青光眼的诊断不再意味着就是盲目。  相似文献   

2.
眼压升高眼球扩张为众所周知。本文报告用照相角膜镜测量角膜与眼压变化之间的关系。测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4人、继发性青光眼26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人、先天性和幼儿型青光眼5人、其他7人,合计110人198眼。眼压在照相角膜镜摄影之前以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角膜形态测量,用照相角膜镜把角膜上的Placido盘像做计算机处理。用照相角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primary infantil glaucoma)一般称为先天性青光眼(congenital glaucoma)。是一种先天遗传性小梁或前房角发育异常,阻塞房水排出而致的新生儿、婴幼儿青光眼。表现为眼压增高,角膜增大、水肿,视乳头凹陷。不典型者可较晚发病,即在眼球不能完全膨胀时出现,称为青少年性青光眼(juvenile glaucoma)。与此相反,继发性婴幼儿青光眼系指新生儿和婴幼儿期伴有结构异常,错构瘤性、代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收集2006~2007年于北京同仁医院诊治三岁内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应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144例(259只眼),79.9%为双眼患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2.51:1),一岁内发病者占71.53%.有先天性青光眼家族史者占2.78%.最常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41.0%)和畏光流泪(38.9%),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发病时间与此相关(β=-0.191,P=0.027;β=-0.235,P=0.00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眼压与角膜直径(β=-0.244,P=0.038)、视乳头C/D比(β=0.293,P=0.005)之间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直径(OR=0.403,P=0.000)与Haab纹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角膜直径与发病时间和病程无关.结论 角膜混浊与畏光流泪同是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最常见的症状.检查角膜是否清亮,患儿是否怕光可作为先天性青光眼初步筛查的检查项目.眼压、角膜直径、Haab纹及视乳头C/D比均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角膜直径仅与眼压相关,与发病时间和病程无关,是很好的判断疾病是否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婴幼儿性青光眼 (prim ary infantile glaucoma)即一般意义上的先天性青光眼 (congenital glaucom a) ,因出生时已有小梁或房角发育异常 ,大部分出现先天性婴幼儿性青光眼三联症 (畏光、流泪、眼睑痉挛 )和眼球增大、角膜混浊等典型症状而就诊 ,一般在 1周岁内即被发现 ,但由于这种始发于子宫内的先天性青光眼出生时就有眼球增大、角膜混浊和不可克服的弱视存在 ,所以愈后很差 ,当属眼科重症 ,我科1995年 2月~ 2 0 0 0 0年 5月对收治的 13例 (15眼 )患儿施行房角入口分离术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梁切开术对角膜直径<13 mm和眼轴长度<23 mm的先天性青光眼患儿治疗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临床观察.选择角膜直径<13 mm和眼轴长度<23 mm的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儿,术式选择外路小梁切开术.术中未找到Schlemm管或切开Schlemm管后未见到前房少量出血的,不纳入观察.随诊时间为18~36月.观察指标包括眼压、角膜直径和眼底杯盘比等.结果 共有8名患儿13只眼入选.随访时间平均29.5±7.8月.术后所有患儿角膜恢复透明.所有的患眼未发现眼底杯盘比继续增大.8例中有1眼在随访结束时眼压为23 mmHg,未控制到21 mm Hg或以下.术后18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2.3%.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正确手术操作,小梁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远期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RetCamⅡ在先天性青光眼前房角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用RetCamⅡ在全身麻醉下对18例可疑先天性青光眼患儿进行双眼前房角检查并照相。结果:通过RetCamⅡ检查前房角,并结合其它眼部检查,确诊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13例26眼,Axenfeld-Rieger综合征3例6眼,无虹膜性青光眼1例2眼,先天性大角膜1例2眼。结论:RetCamⅡ可以客观记录前房角的结构图像,对先天性青光眼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青光眼是因前房角先天发育异常、房水流出障碍引起眼压升高所致,多于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眼压升高、角膜增大水肿,视神经乳头损害。分为原发婴幼儿青光眼和伴有其他先天异常的青光眼(亦称继发先天性青光眼。原发婴幼儿青光眼可以按发病年龄分类,Morin(1986)将先天性青光眼分类如表1所列。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诊断,及时适当的治疗使先天性青光眼不再意味着失明。发病率: 先天性青光眼较少见,发病率1/12,500原发婴幼儿青光眼有80—90%在生后一  相似文献   

9.
婴儿期双眼的角膜混浊可能由眼球前段的发育不全、角膜营养不良、先天性青光眼、炎症、全身的沉着性疾病或角巩膜疾病引起。我们报告的一对母子具有双眼上方角膜V字形混浊,角膜点状变性和瞳孔异位的表现。据我们所知,这种独特的眼球前段异常的组合尚未报道具有遗传性。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临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冬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44-646
目的:观察并分析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51例89眼,应用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眼压、角膜横径、杯/盘比值、滤过泡情况及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21±6.50)mo,术后1,6,12mo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7%,90%,90%。术后平均眼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杯/盘比值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角膜横径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495);手术失败者角膜横径较术前增大(P<0.05)。手术并发症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前房出血和术后浅前房等。 结论:外路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低视力患者的常见病因之一是遗传性眼病,最多见的就是小眼球和小角膜,其占低视力病因的10%-20%。小角膜是一种角膜直径在10mm以下的眼球前部异常的遗传疾病,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可见于染色体病。先天性小角膜常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如小角膜常合并小眼球、虹膜-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和弱视等。小角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由于病情复杂,术后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临床特点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国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印度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二者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对中国和印度的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40例中国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病历记录,将临床特点总结为几个可定量临床参数,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将中国患者的量化临床特点以及病情严重度分级和文献中的印度患者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国患者40例和印度患者43例纳入了研究。中国患者的性别比例约为2∶1,3例(7.5%)患者有家族史,1例(2.5%)患者的亲代为近亲婚配。中国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较多,初诊时最常见的症状是眼球长大(42.5%)、视力下降(35.0%)。与印度患者比较,中国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发病较晚,诊断较迟,角膜增大和视神经损害更严重(P<0.01)。两国的眼科医生都倾向于采用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印度患者接受联合手术的比例更高(P<0.01)。两国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布不同,大部分中国患者的病情严重,而大部分印度患者的病情非常严重(P<0.01)。结论:中国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为散发病例,非近亲婚配型。与印度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比较,中国患者的发病较晚,诊断治疗相对滞后。中国先天性青光眼的防治工作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影响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手术后视力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术后视力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追踪检查51只接受手术治疗后10年以上的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眼压、视力、角膜及杯盘比值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不成功的12只眼视力全部在0.05以下。手术成功的39只眼视力在0.1至0.8以上,7只单眼发病者视力都在0.2以下;角膜直径大于13mm的27只眼中21中眼有Haab线存在;杯盘比值大于0.2以上者12只眼。结论:手术不成功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眼前段活体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先天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特征并探讨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高频、高分辨率的超声生物显微镜对6例先天性青光眼患者10只眼的房角、虹膜、睫状体等进行扫描和分析,并与7例正常人或无相关疾病患者的7只眼进行比较。结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房角、虹膜、睫状体及巩膜突发育不良,虹膜基质薄,睫状体细小,巩膜突解剖特征不明显。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组的虹膜厚度及睫状体大小的测量和统计学比较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常规眼科检查观察不到的部位,如睫状体、房角隐窝、虹膜后表面等等。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具有虹膜基质薄、睫状体细小、巩膜突解剖特征不明显等特征,提示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除了房角发育异常外,尚合并存在虹膜、睫状体巩膜突发育不良。其中虹膜、睫状体发育不良可能是先天性青光眼相对比较重要的发病机制。眼科学报1998;14:83—86。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一般将先天性青光眼分为婴幼儿型、青少年型及青光眼合并先天异常三种类型。而通常所说的先天性青光眼,是指由于前房角发育不全而不伴有其他眼部或全身发育异常的原发性婴幼儿开角型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主。现将我院近年对23例39眼先天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情况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90度小梁切开术(non-penetrating trabeculectomyc ombined with 90 degrees trabeculotomy,NPTST)对治疗先天性婴儿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01我院15例30眼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患者行NPTST。并分析术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改变,角膜横径以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组术后1wk;1,3,6,12moIOP控制较术前下降,角膜横径保持原来大小或稍有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NPTST对治疗先天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青光眼系胎儿期前房角发育异常所致,有的在出生时已存在病变,也有在生后数周或数年出现。临床特点为畏光、高眼压、角膜混浊,大角膜眼球扩大,晚期有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等,是儿童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除了损伤视神经、视野外还会影响虹膜、晶状体。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青光眼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角膜透明性下降。我国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居多,约占世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一半,本文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本身、抗青光眼药物、手术及激光治疗等方面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青光眼常常是指由于前房角发育不全,但不伴有其它眼局部或全身发育异常的原发性开角型先天性青光眼,是婴幼儿和童年期青光眼(infantile and childhood glaucoma)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类型。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常染色体稳性遗传病,但以男性较多(65%)。约75%—80%患者生后6个月内即被发现,一年内发生者占90%。有关婴幼儿和儿童性青光眼的分类,各家意见虽不完全一致,但分类的原则基本相同,通常把与遗传有关的婴幼儿青光眼,分为单纯型、先天往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先天性青光眼),青年性青光眼和伴有眼部或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而致房水排出障碍所引起的青光眼。在我国先天性青光眼分类为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 ,占 5 0 %~ 5 5 % ,我国患病率为0 .0 0 2 %~ 0 .0 0 38% [1 ]。青少年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其他先天异常占 30 %~ 5 0 %。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治疗是本病获得较好预后的关键。 Barkan于 1938年成功地进行房角切开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 ,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小梁切开术是房角切开的延伸 ,并优于房角切开术。它扩大了手术适应范围 ,特别是对角膜混浊的患者来说更适合开展此手术。笔者自1996年 2月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