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代方剂对治疗老年瘙痒用药的规律。方法以老年与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4.10),收集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治疗老年皮肤瘙痒方共221首,内服190首,外用31首。涉及200味中药,药物频次2393次。高频药物为当归、防风、甘草、生地、白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寒、温、平药性是主要的药性;归经以肝、肺、脾、肾、胃为主。结论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当代临床以活血、补气血的补虚药清热药为主、以祛风清热止痒的药物为辅的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用药规律,为了临床组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外治法治疗儿童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2002年1月—2022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以及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中药外治法治疗儿童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文献,建立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经过数据整理及筛选后,将方剂录入EXCEL表格,通过SPSS Statistics 21.0及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中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儿童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方剂38首,涉及中药104味,药物总出现频次为415次;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是: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等;药物四气主要分布为温、寒、平;五味分布主要为辛、苦、甘;药物归经主要以肝、脾、肾、心、肺;药物类别中主要为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关联规则较强的有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当归、独活、黄柏、防风;层次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结论:中药外治法治疗儿童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常用药有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等,治法以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经散寒止痛为主,此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现代医家对脂肪肝的共识病(证)名为线索对明清文献中防治脂肪肝相关病症的方药进行整理,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以共识病(证)名"胁痛""积聚"为检索词,对《中华医典》中的明清文献进行检索,收录其方药,并对其药物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统计:补益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最多;按四气统计:温性药最多;按五味统计:辛苦甘味药最多;按归经统计:脾胃经最多。结论:明清医家治疗脂肪肝相关病证的具体治则为:①扶正祛邪,标本兼治;②从脾论治,助化蠲浊;③辛开苦降,甘温并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乳痈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药对、处方等数据,运用Excel 2007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中医古籍53本,收录方剂360首,涉及中药272味.其中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甘草、当归、大黄、黄芪、白芷、人参、乳香、黄芩、白芍、赤芍:药性以温、寒性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味;归经以脾、胃经居多;常用药对有甘草-当归、黄芪-当归、人参-黄芪、人参-当归、白芷-当归等.单味药对功效以益气活血、疏肝散结为主,重组新方以清热消肿为主,兼有益气、行气.结论: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发现,古代医家对乳痈用药以补益气血的药物为主,加以清热解毒、疏肝散结的配伍组合,常用治法为疏肝凉血、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整理分析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现代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37年以来(1979~2015年)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文献,对药物、方剂和名词术语进行统计和规范,提取篇名、发表年代、发表刊物、方剂、中药等相关信息,运用Excl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筛选,符合要求文献415篇。盆腔炎性疾病常用经典方中活血化瘀剂6首、理气止痛剂4首、清热利湿剂3首。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常用桂枝茯苓丸、少腹逐瘀汤、当归芍药散、四逆散、血府逐瘀汤、四物汤、大黄牡丹汤加减。高频中药中活血化瘀药7种、行气药7种、清热药5种,四气方面寒性药最多,五味方面苦味药最多,其次是辛味药,归经方面入肝经药最多,其次是入脾经。结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类药物常用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清热类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最常用经典方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调和气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明清文献中治疗阳痿的虫类药物处方进行系统性的收集和整理,探讨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思路。方法:对《中华医典》进行全面检索,收集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虫类处方,对药物分别按功效、四气、五味及归经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按功效分析,明清医家治疗阳痿以补虚药为主占34.58%,尤其以补阳药为主占补虚药的56.25%;四气以温性药物比较多见,占53.64%;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占35.86%,其次辛味药占24.39%、之后为苦味药占20%;归经用药以肾经药最多占23.71%,其次分别是肝经19.44%、脾经16.16%、心经13.2%。结论:明清医家治疗阳痿的用药规律为:(1)认识趋于全面,用药涉及多脏腑;(2)攻补兼施,仍以温肾补阳为主;(3)虫药平肝补益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总结出其组方用药的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为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清代医家著作的基础上,对治疗虚劳的内服方剂进行采集、整理和编排,运用频数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内服方剂112首,其四气以温、寒、平三类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三类为主,归经以入肝、肾、脾、肺和胃经的药物为主,功效中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其中补虚药中补气药、补阴药和补血药为主;居前20位的药物依次为:熟地、甘草、麦冬、白芍、茯苓、生地、人参、山药、茯神、酸枣仁、五味子、北沙参、黄芪、阿胶、白术、枸杞子、牛膝、丹皮、橘红、大枣。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虚劳的组方用药规律为:①甘温补中、扶正祛邪;②平调脏腑,共治气血;③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57-2019年奔豚病治疗的文献资料,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平台中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分析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结果: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162篇,共包含方剂200首,涉及中药177味,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24味,排在前6位的依次为白芍、生姜、半夏、甘草、当归、桂枝等;药味以辛、甘为主,药性以温性居多,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得出较高频次药对26个,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生姜-白芍、半夏-白芍、甘草-白芍、当归-白芍、半夏-当归;得出34项关联药物,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川芎→当归,葛根、当归→半夏,葛根、当归→白芍,半夏、川芎→当归,葛根、当归、白芍→半夏;通过复杂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2个。结论:现代医家治疗奔豚病以补益气血为主,兼以平冲降逆;补肾益气及安神定志法在奔豚病治疗中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搜集和整理清代医家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总结治疗该病的常用有效药物及其配伍关系。方法:筛选清代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代表性的古籍,对其中治疗闭经的内服方剂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闭经方剂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到治疗闭经的方剂72首,剂型以汤剂、丸剂居多,药物类型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苦居多,归经以肝、脾和心经药物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形成6个聚类方。  相似文献   

11.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子参药材主根与参尾的多糖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部位及产地的太子参多糖含量差异。方法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的太子参多糖含量。结果太子参药材主根和参尾多糖含量有一定差异;福建产太子参多糖含量最高,江苏和贵州次之,安徽最低。结论太子参药材主根和参尾多糖含量有1.96%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酸类成分、多糖类成分及在中药复方纯化过程中的应用进展状况进行综述,并分析总结大孔树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树脂型号与质量、树脂安全性、树脂吸附及洗脱工艺、树脂的稳定性与再生等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5.
李建伟 《四川中医》2010,(10):32-33
本文认为运用腹诊辨治脾胃病,《内经》、《伤寒论》虽有论述,然唐宋以后方书中绝少记载,腹诊辨治脾胃病仅存问而知腹证,这种做法势必影响和降低脾胃病的诊疗水平。因此,运用腹诊法所取得的腹证,藉以判断脾胃病病因、病症、病性与病势,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可以决定脾胃病的治则、制方和遣药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中药对抗传染病有数千年的历史,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中医中药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2020年2月19日公布的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对中医药诊疗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中医诊断方面,将第五版中的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改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复期。在中医证候表现方面,修改了寒湿郁肺证与疫毒闭肺证的一些中医证候表现。在中医药治疗方面,除内闭外脱证推荐药物无改动外,其余证型所推荐药物均有改动,且新增了清肺排毒汤的使用。此外,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还补充了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本研究对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诊断、中医证候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的改动部分进行了探讨,以期待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医热度在世界范围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涌入中国学习中国传统医学,参与中医临床实践,甚至报名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但是在考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提示了从事中医教育的高校在教育、管理留学生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值得我们针对考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通过对该校留学生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教育管理中的经验与不足,改善留学生实习培训和管理的方法,使留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临床实践者和传播者。  相似文献   

18.
中医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而《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典籍,因此《黄帝内经》的翻译在中医文化乃至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中医文化的载体,其翻译对于是否能准确传达中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关联论的视角下讨论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医典籍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结缔组织在针刺力学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非特异性结缔组织(筋膜结缔组织)在针刺力学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刺产生的机械应力对于非特异性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细胞骨架等在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包括成纤维细胞的变形、细胞骨架的重塑、生化物质的释放等。本文结合目前细胞生物学、影像学和生理学对于这种影响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认为明确牵拉应力在结缔组织的转导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对于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