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 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 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 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术后留置导尿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 CI 1.33~2.27,P<0.01)和女性(OR=1.36,95% 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风险(后会阴阻滞麻醉:OR=1.42,95% 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 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 CI 1.09~6.93,P=0.032)。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 CI 0.42~0.84,P=0.003)及<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 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成都上锦南府医院行肛门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1870例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将病例资料分为尿潴留组和非尿潴留组。使用SAS9.4软件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31.01%;女性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已婚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未婚患者(P<0.05);病房手术室内针刺麻醉(腰俞穴麻醉)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全麻联合骶管麻醉(P<0.05),后3种麻醉方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不同,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高,内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低(P<0.05);尿潴留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于非尿潴留组患者(P<0.05)。 结论 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有女性、年龄>60岁、已婚、疾病种类、全身麻醉、骶管麻醉以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其中女性、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为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针药复合麻醉与肾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药复合麻醉是针刺麻醉与现代麻醉技术为互补,增加药物麻醉效应、减少麻醉药物毒副反应的一种新型麻醉方法,为临床麻醉寻找更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状态的方法和理论开辟了新途径.优良的麻醉方法不仅可保证患者的安全,而且能使患者平稳而迅速地康复;但如果麻醉处理不当甚或失误,轻则延迟患者的恢复,引起某些器官的病理改变和功能障碍,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机制: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他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我国医务工作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对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表明,针刺能激活机体内以阿片肽为代表的内源性痛觉调节系统的功能,针刺信号传入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水平与痛觉镇痛信号整合。在动物实验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到电针可引起脑内阿片肽基因表达增多的变化,该变化与针刺程度有关,初步提示了针刺镇痛的神经生化、神经生理机制[1]。针麻具有手术时患者完全清醒、术中生理扰乱少、术后 相似文献
5.
针药复合麻醉充分发挥了针刺优越性,也弥补了针刺镇痛不全的缺撼.在心脏外科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除了手术方法从普通开胸到微创手术的改变,针药复合麻醉在最大限度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持非生理的体外循环过程中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有利于心功能及全身机能的康复,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成本方面符合现今医疗潮流趋势,而护理作为围术期关键的一环,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术后肠梗阻(POI)大鼠肠动力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小肠局部环氧合酶2和胃动素的调控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trol组)、单纯全麻组(Model组)、针药复合麻醉组(EA组)。建立POI大鼠模型,术中采用单纯药物麻醉和针药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案,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3h肠动力变化,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应时点大鼠小肠环氧合酶2(COX-2)及胃动素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和EA组大鼠造模后3h肠动力均显著下降(P〈0.01),EA组大鼠造模后3h小肠动力优于Model组(P〈0.01)。造模后3h,Model组和EA组大鼠的COX-2水平较Control组无明显变化(P〉0.05)。Model组胃动素表达明显低于同期Control组和EA组(P〈0.05),EA组胃动素表达较Control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肠梗阻产生,这与其调控胃动素分泌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痔疮是常见的肛门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术后尿潴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对76例痔疮手术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术后尿潴留,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痔疮手术患者76例,年龄19~72岁,其中内痔21例、外痔26例、混合痔29例,患者术前均无排尿困难。2原因分析2.1心理因素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担心手术预后再加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探索以针刺镇痛与小剂量硬膜外阻滞复合作肾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并与同期肾移植手术用硬膜外阻滞的病员进行临床资料比较。100例终末肾衰作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药复合组)与硬膜外阻滞(对照组)各50例,男女之比前者36:14,后者44:6。年龄范围分别为19~54岁和18~55岁。两者患者的肾移植方法、局麻药种类、术前药、辅助药、注药途径和注药时间基本相同。在保持患者无痛的前提下,比较两组局麻药的初量和总量。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升压药和抗胆碱药的应用、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以及麻醉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针刺选穴采用循经取穴和循神经取穴两者相结合原则。主穴:次髎、三阴交、太溪(均双侧);配穴:肾俞和切口旁针或足三里(双)。刺激方法:刺激波形,G6805电麻仪,连续波。刺激频率:次髎,肾俞,切口旁针用80~100Hz,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用2~4Hz,刺激强度调节至患者能耐受的最高刺激强度,诱导时间30分钟,硬膜外阻滞穿刺点T_(12)-L_1脊椎间隙,导管向头端留置3.5cm,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1%利多卡因与0.15%地卡因合液,术前药安定10mg,盐酸东茛菪碱0.3mg术前一小时肌注。麻醉辅助用药:切皮前30分钟肌注哌替啶1mg/kg,切皮前10分钟静脉滴注氟哌啶0.05mg/kg,芬太尼0.05mg。术中常规鼻导管供氧,以及监测心电图,S_pO_2。针药复合麻醉效果评定,以术中保持病人安静,无痛和手术顺利进行为前提。麻醉效果评定,根据硬膜外注药的初量分为优、良、可三级,以切皮前10分钟之前所注药量的总和为初量。初量≤5ml为优,6~8ml为良,>8ml为可。手术在3小时内追加次数不超过3次者,保持原评级,超过三次者,依次降级。结果针药复合组麻醉效果,优31例(62%),良13例(26%),可6例(12%),总优良率达88%。两组局麻药初量和总量比较:针药复合组为(5.6±0.3)ml和(13.5±1.0)ml。而对照组为(14.5±0.4)ml和(25.4±1.2)ml,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术中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大,两组需用升压药和抗胆碱药的病例数和次数分别为1和2与9和5次。移植肾首次泌尿时间针药复合组较对照组快,分别为(209±25)秒和(410±47)秒(P<0.001)。麻醉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7):1342-1346
目的:探究针药复合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激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9例,根据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时是否施用针刺麻醉分为针药复合麻醉组和单纯药物麻醉组。分别于术前未进行电刺激时和术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100β蛋白(S-100β)、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液中T细胞亚群(CD3~+)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比率。结果:术前未行电刺激时两组血清Cor、β-EP、NSE、S-100β、NK细胞、CD3~+比率、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Cor、β-EP、NSE、S-100β、CRP、TNF-α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针药复合麻醉组显著低于单纯药物麻醉组(P<0.05)。术后针药复合麻醉组NK细胞、CD3~+比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药物麻醉组NK细胞、CD3~+比率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炎症应激反应,解除手术及麻醉对机体产生的免疫抑制,降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下载免费PDF全文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cupuncture therapy effect on the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Methods:Eighty cases of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0 cases in each group. From the 15th day post operation,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started to be treated and 7 days as a course with 5 days treatment and 2 days interval.The treatment group applied acupuncture with modalities of common needling on Zusanli(ST36) bilaterally,electroacupuncture on Sanyinjiao(SP6),Shuidao(ST28),and Scalp Reproduction Area bilaterally,moxibustion on Shenque(CV8).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acupoint injection with vitamin B12,and Sanyinjiao and Zusanli were selected.Take turns on both sides.The courses for the recovery of bladder function and residual urine volume for those who had voluntary micturition more than 200 mL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Within 1 course and 2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with bladder function recover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21(21/40) and 36 (36/40),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2(12/40) and 29(29/40),both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the first course and second course,residual urine volume for those who had voluntary micturition more than 200 mL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1.7±17.5 mL and 93.5±15.5 mL,in the control group 102.4±13.7 mL and 102.5±15.7 mL,both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modalities was better than acupoint injec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bladder function in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radical hysterectomy.It would shorte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get a better recovery,decrease urinary retention cases of refractoriness,and extending the treatment could raise the healing rate of urinary retention.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脊柱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140例脊柱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开塞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热敷、按摩、听流水声等传统方法,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开塞露保留灌肠治疗脊柱术后尿潴留患者疗效显著,明显降低了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经济实用,无毒副作用,便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防治椎管内麻醉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骨科手术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中医特色护理,比较2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留置导尿例数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评价中医护理干预对防治椎管内麻醉后尿潴留的疗效.结果 中医护理可缩短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减少术后留置导尿时间,观察组总有效率92.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 (P <0.05).结论 术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椎管内麻醉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哈乐)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肛肠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坦索罗辛组给予常规治疗并于肛肠术后4h开始口服坦索罗辛0.2 mg一次,以后口服坦索罗辛0.2 mg/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未予促进排尿药物处理.比较两组尿潴留导尿的发生率及术后镇痛剂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镇痛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排尿不畅进行导尿的患者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坦索罗辛虽然可以改善排尿困难,但对肛肠术后发生的尿潴留无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高危泌尿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高危泌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术前麻醉;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高危泌尿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主排尿膀胱功能锻炼法对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103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3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自主排尿锻炼法进行膀胱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后残余尿量及尿潴留发生率。结果术后14 d拔除尿管后,实验组有2例残余尿量≥100mL (尿潴留发生率4%),对照组有9例残余尿量≥100mL (尿潴留发生率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3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发生率5.7%),对照组有1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发生率22%),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自主排尿锻炼法,能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联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ICA)追加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全麻腰椎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影响.方法 210例老年择期腰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诱导前使用Dex...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脑电双频指数(L-BIS=35~44)组和高脑电双频指数(H-BIS=45~55)组。两组患者施行相同的静脉全身麻醉,并通过调节脑电双频指数(BIS)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不同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时(0?h)和术后8、16和24?h的VAS评分、术后24?h内额外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恶心呕吐情况及镇痛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 L-BIS组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的VAS评分低于H-BIS组。H-BIS组恢复期间需要额外镇痛药的患者多于L-BIS组(P?<0.05)。L-BIS组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H-BIS组(P?<0.05);L-BIS组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H-BIS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中维持L-BIS较H-BIS
对术后额外镇痛药的需求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